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教融合背景的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的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的培养模式研究文/刘忠彬 郭 辉 杨晓娟摘 要:本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层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认真总结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育人特点。

通过探索,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两大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工厂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刻阐述了两大培养模式的建设要求、建设条件、实施路径、运行规律和重要意义,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提供了模式支撑。

关键词:培养模式 实训工厂 教学改革产 教融合学 徒制课 题: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培养模式研究》(JZY17221)研究成果。

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需要“大刀阔斧”,更需要“伤筋动骨”,还需要打破多年来普教传统思想和普教育人模式的束缚。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受思想、机制、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还不十分紧密,人才供需“两层皮”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伟大构想,首次提出了校企双主体育人、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如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切实发挥育人主体作用,顺利推进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目的和意义产教融合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神的重要行动,是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质量、水平“两张皮”问题的有效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核心是让企业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使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着力提高企业服务职业教育的能力,密切校企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育人效率。

二、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一次深层次的变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双主体育人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

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建设,引导企业从用人主体向育人主体转变,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格局。

企业育人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企业可以采取独资、合资等不同的投资形式,举办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培训基地,共同建设教育资源平台。

(2)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与学校共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育人环境和专业建设,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主体作用:学校与企业建立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形成校企共管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的水平。

2.双导师教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积极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通力合作,形成双导师教学的培养机制。

学校教师负责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为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企业师傅负责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指导工作和职业规范、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

3.双身份学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职业特性的融合。

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时,首先要与合作企业签订四方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实现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转变。

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实践,有利于学生对员工身份的认同,感受责任担当。

4.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对口就业是多年来职业教育师生一直追求的目24OCCUPATION2018 1025OCCUPATION2018 10标,学生对口就业率已成为衡量专业吸引力和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关注和评价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

产教融合的核心就是以产定学,生产实践中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学生就学习哪些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对接,达到了学以实用的目的,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有效破解了当前技能型人才供需“两层皮”的难题。

5.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任何一项技能的形成都来源于社会生产活动,都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产品的生产过程即是学生未来的工作过程,也是技能创新的过程,更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习得技能的必然过程。

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亲自体验技能形成的原始过程,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6.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活动的有效依据,是衡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有效标准。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的用工成本。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标准。

三、产教融合两大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当前我国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人才培养体制重构、创新培养方式、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措施。

笔者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两大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1.以学校为主导的“实训工厂”模式学校根据学生主要就业方向,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状况,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建立学校自己的实训工厂。

(1)合作方式。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提供场地、教学设施设备、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企业提供专业实践课教师、生产性设备和相关技术力量。

在运行模式上,实行“引企驻校”“前校后厂”或“校中企”的运行模式,允许合作企业在实习、实训区域内进行与本专业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实体经营活动,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保护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2)资源引入。

一是引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知识和技能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

引入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体验任务的操作流程、规范要求、评价体系和社会价值。

二是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保障生产性实训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是引入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优势,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能转化效率和安全意识。

四是引入企业文化,丰富职业院校的企业文化内涵,彰显职业院校职业文化特色,熏陶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

五是引入企业师傅,利用师傅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得到锻炼和提高。

(3)人员配备。

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实训工厂配备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厂长、主任、调度、质检员、安检员以及生产辅助人员等,保证生产秩序稳定。

(4)管理机制。

实训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负责管理产教融合全面工作,协调专业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训。

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结合生产任务的特点,实施相应的安全、质量、生产等管理制度及职业道德规范和劳动纪律,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劳动行为进行量化考核。

(5)产教融合实施过程。

教学的整个过程由六大环节构成,每个环节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实施要求,六大环节相互融合、协调一致,完成整个产教融合培养过程。

①产教融合培养规划。

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产业链需求,组织教学和实训管理人员共同制订每学期的实训规划,包括实训内容、实训要求、生产任务、实施方案、保障措施等。

②典型生产任务选定。

实训工厂管理人员根据培养规划,选定生产任务,制订生产方案。

生产任务要考虑产品种类、数量、技术难易程度、辅助工具、生产周期、人员分配、辅助费用等细节,还要包含多个技能方向,构成完整的技术链,批量要适中,既能让学生掌握技能,又不浪费学生的时间。

③生产教学准备。

学校首先要把与生产任务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生产实战演练环节。

④生产实战演练。

首先,实训工厂生产指导员在现场为学生讲解生产任务的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和工序安排,演示操作流程和要领。

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加强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对学生的生产表现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产品生产环节。

⑤产品生产。

学生在生产指导员监督下独自完成一定数量的生产任务。

根据任务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操作方法、工作程序、安全规范、工作质量、工作效率进行全面考核。

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状况和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确定下一项生产任务。

⑥生产考核评价。

依据生产考核标准,对每位学生在生产教学准备阶段、生产实战演练阶段和产品生产阶段中的行为表现、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实训成绩和就业参考依据。

(6)培养效果。

从实践效果看,实训工厂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生产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了学生无自信、无学习兴趣、无专业爱好、无理想目标、无良好生活习惯的“五无”问题。

增强了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学生掌握技能的速度和水平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个别学生不适合从事该行业工作,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将其转到其他专业学习,这样及早发现了问题,规避了就业风险。

(7)鲜明特征。

一是独立经营,资源共享。

合作企业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负盈亏,具体生产环节可与教学实训环节相互渗透,技术质量由企业掌控;学校教师与企业派出的员工可以互聘互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

合作企业选派的师资和技术力量,符合学校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的,学校予以聘用,并按规定享受所聘岗位的相应待遇;校方选派的教师在保障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也可按照合作企业的聘用条件兼任企业技术职务。

二是产教融合,以产带学。

实训工厂培养模式自然地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互融合,为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