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风-传统戏剧

中国风-传统戏剧


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 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 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 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 剧一统的局面。
中国

传统
京剧

京剧四大名旦
程砚秋 尚小云 梅兰芳 荀慧生
中国

传统
京剧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 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 《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 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 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 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 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 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 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 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中国

传统
京剧

中国

传统
京剧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 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 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 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 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 (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 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随 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 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 庆八年(1803),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 班进京”。
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 其中梅兰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 赴苏联访问,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为中 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他的高 超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 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 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 兰芳表演艺术的精华。[

中国

传统
京剧

中国

传统
京剧

同光十三绝
中国

传统
京剧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 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 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 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 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 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 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 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 “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 程长庚、“探花”余三胜。
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
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
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
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
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
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中 国 风 传统 京剧




爱 国
自强改 过
知耻
诚 信
中国

传统
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
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 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 “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 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 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 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 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 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中国

传统
京剧
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 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 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 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 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10]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 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 使者。[10]

中国

传统
京剧

中国

传统
京剧

法国荒诞戏剧家让·热内:京剧的主题、结 构、表现手法之精妙绝顶。[11]
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和舞美设计家戈登·克 雷:中国京剧已经比西方任何其他戏剧更加成为 一种独立而优秀的艺术形式。
前苏联著名剧作家特莱杰亚考亚考夫:中国 戏剧蕴含着一种理性和国际性戏剧的种子,它那 精确的方式方法可以适用于唤醒并引导磨炼过的 群众争取一个美好的世界。
中国

传统
京剧

经过当代很多艺术戏曲家的 努力,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
中国

传统
京剧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

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
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
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
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
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 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 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 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

传统
京剧

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 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 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 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 “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 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