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破产管理人制度论文摘要破产治理人在我国立法中称为“破产清算组”,是指破产宣告后依法成立的,在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并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和分配,总管破产清算事务的专门机构,系破产清算程序的主体,是破产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组织。
我国颁布的《破产法》以及相关司法说明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破产治理人制度,对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进展,现有破产治理人制度也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
在制定新破产法时应增加临时破产接管人制度,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应即指定临时破产接管人接管破产企业,全面负责对债务人财产治理和经营事务,直到破产程序依和解整顿方式终结,或者人民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后清算组产生之时为止。
立法还应对破产治理人规定一个总的义务规则,即应尽“善良治理人”的义务,其执行职务时的注意程度,应与其作为破产清算人的身份及自己的职业、地位、能力、学识等相适应,并明确规定清算组成员违反“善良治理人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法律意义上的“破产”,是指处理经济上破产时债务如何清偿的一种法律制度,即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由法院强制执行全部财产,公平清偿债权人的法律制度。
破产立法是商品经济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为保证破产程序的公平进行,提高清算的效率,先后颁布了《破产法》、《民事诉讼法》、《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规范,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破产治理人制度,对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破产法》规定,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后,应当从政府有关部门中指定专业人员成立破产清算组,具体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事宜,并依法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
破产宣告的裁定一旦作出,债务人企业的权力机关即丧失对企业财产的治理、处分权,破产企业的所有财产和治理事宜转由破产清算组接管。
对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的破产案件,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0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能够组织有关机关和人员成立清算组织。
我国的《破产法》以破产案件受理作为破产程序的开始,并规定于破产宣告后15日内成立破产清算组。
但在破产案件受理后至清算组成立之前,尚有建立临时破产接管人制度的必要。
依照《破产法》及有关司法说明的规定,破产清算在履行破产的治理,变价和分配等职责时,应对人民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意监督。
清算组还应当列席债权人会议并受其监督,清算组的决定和债权人利益不一致时,债权人能够申请人民法院裁定撤销。
一、破产治理人的概念及起源破产治理人是指破产宣告后依法成立的,在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并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总管破产清算事务的专门机构。
在我国的破产立法中,没有规定破产治理人的概念,而是使用破产清算组的概念,其职能与破产治理人相当,但概念还存在有一定差异。
清算组强调清算的活动,与其它情形下的企业清算活动难以区别,而破产治理人则强调对破产财产的治理职能,与其在破产程度中的实际作用更为相符。
因此,使用破产治理人概念,更为准确一些。
各国的破产立法或商法典中,对破产治理人制度均作有相应规定,它的制度起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代。
当时,盛行债权人自力救济主义。
债权人胜诉以后,可通过自行执行实现其权益。
后来,以委付财产为要紧方式的财产执行制度逐步建立并获得进展。
法官可依债权人的要求交付管财命令,承诺债权人占有债务人的全部财产。
法官宣告债务人财产交债权人占有30日后,债权人可申请法院选任财产治理人,由他充当拍卖财产的专门负责人。
然而,实际上由于法院公布管财令到财产之变价分配之间所需时刻较长,因此有时由该财产治理人兼负治理职责。
罗马法的财产治理人制,实为破产治理人或破产清算人制度的开端。
罗马时代以后,改破产拍卖为个别拍卖,其程序更为复杂。
立法规定必须选任财产治理人,即相当于现在的破产治理人[1]。
而后,破产案件的处理权限逐步归于法院。
但在破产宣告后,破产财产的治理和清算工作纷杂繁重,加上大量的法律和非法律事务掺杂其间,又不是法院凭一己之力所能胜任,故仍有成立清算组织的必要。
此项制度进展至今,便形成了当代的破产治理人制度。
它是破产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组织,具体治理破产中的各项事务,破产程序进行中的其他机关或组织仅起监督或辅助作用。
破产程序能否在公平、公平和高效率的基础上顺利进行和终结,与破产治理人的活动紧密相关。
二、破产治理人的法律地位对破产治理人的法律地位如何,存有不同观点,在国外破产法学界中要紧有以下学说:1、代理说。
该说是关于破产治理人法律地位最早的一种学说。
它认为,破产治理人是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行使破产程序中的职务权限,性质上属于清偿程序,重在破产人与破产债权人之间的私人清偿关系。
2、职务说。
该说认为,破产程序在法律上为全体债权人依靠国家强制执行机关对破产人所进行的强制执行程序,因此破产治理人的法律地位应视为类似强制执行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员,其行为是一种职务行为。
然而,依照破产法的一样理论,破产治理人是诉讼法上的当事人,如破产治理人具有公务员身份,将导致国家的执行机关在破产程序中成为诉讼当事人,这明显与执行法的理论相背离的[2]。
3、财团代表说。
该说认为,债务人财产因破产宣告而成为以破产清算为目的而存在的独立财产,破产治理人是这种人格化财产的代表机关。
采纳破产财团代表说能释明破产法上的诸多法律现象,关于破产治理人执行职务时加害于他人的情形,也能直截了当使破产财团对被害人负侵权责任。
因此,其为法律行为时,除得以代表人地位行使职权外,亦得以法定代理人的地位执行职务[3]。
正因如此,该说成为日本法学界最有力的学说,德国也有许多学者主张,美国破产法明文规定,治理人确实是财团代表人,我国台湾也有许多学者赞同此说[4]。
在我国,对清算组的法律地位如何,也存有不同观点,要紧有以下3种:1、清算法人机关说。
该说认为,企业法人被宣告破产后,完全能够成为一种清算法人。
破产企业以破产作为其具有法人资格的财产权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独立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国家完全有权通过立法,以破产财产为基础成立一种以清算为目的的法人,并给予该清算组清算法人机关的资格。
然而,如依《破产法》第35条规定,清算组作为破产企业,以代表人享有的否认权是对破产企业享有的,即对自己行使否认权,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5]。
2、双重地位说。
该说认为,破产清算组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人民法院选任的协助法院进行清算的执行组织,又是独立的民事主体是诉讼主体,能够独立进行清算活动。
“双重地位说”揭示了清算组的多元化身份,专门是“执行组织”和“独立民事主体和民事诉讼主体”的两个明显特点。
然而,把清算组视为“执行组织”和“独立主体”,对其相关的违法和失职行为造成的后果,清算组应否负责?如负责,其责任财产从何而来?如不负责自身的独立性如何样表达?如认定其责任财产为破产财产,其与破产财产或破产企业又属何种关系?这些问题该说未能予以合明白得释。
3、破产财团代表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主张,在我国制定颁布正式新的破立法时,应采纳“破产财团”概念,相应地给予其独立人格,破产清算组应成为破产财团代表人,该说能使破产治理人在利害关系上独立于破产人和破产债权人,保证破产程序公平、合理进行,又有利于清算组最大限度收集法定的破产财产,爱护财团的权益,保持破产财产合理的价值构成,从而充分满足债权人的清偿要求。
但需以该说为前提,确实是要在新的破产立法中与理论上承认破产财产整体集合所构成的财产团体具有人格化的主体地位,摆脱财产只能作为权益客体的局限,承认由众多具体、分散、单项的破产财产组成的破产财团具有一流的财产整体人格化身份,承认破产财产的集合体能脱离原所有者特定目的而独立存在的人格价值,即承认权益客体人格[6]。
三、破产治理人的选任破产治理人的选任方式在国外立法中存有差异。
有由法院选任的,如日本;有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的,如英、美;也有以法院选任为原则,而承诺债权人会议另行选任的,如德国。
关于破产治理人的人数,大多任命一人,也有任命多人的。
关于破产治理人身份,有的国家并无专门限制,也有些国家对破产治理人的任职条件作有具体要求。
如英国1986年破产法规定,在各种破产程度中任职的人限于该法承认其资格的人员,条件为参加政府承认的职业团体或曾经直截了当申请取得工商部颁发的个人执业许可,这些团体或为会计师协会或为律师协会[7]。
法国破产程序中的治理人由法院从全国委员会制定的名单上指定,同时只能由这些人员充当治理人,法院得依职权申请调换治理人。
目前,法国全国破产治理人的约500人左右,同时组成破产治理人行会,其制定有纪律[8]。
有我国现行破产立法在清算组成员的产生方式和身份要求上采取了不同国外的规定。
依照《破产法》及《破产法意见》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
清算组成员由人民法院与同级人民政府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工商行政治理、计委、审计、税务、物价、劳动、人事部门和有关专业人员中指定。
一经指定,有关单位和人员不得借故推托或擅离职守,确因专门情形不能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另行安排。
组长由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能够聘任一定数量的会计师及其他工作人员。
我国立法规定的清算组构成模式,要紧适用主体多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而破产案件的处理又牵涉到社会各方面利益,并未考虑这些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素养,是否适于处理案件,由此产生了专门多问题。
例如,被指定的人员能否全身心投入到案件当中,且随着案件增多会可不能阻碍到本人正常工作;来自这些部门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通晓破产法律知识,其工作效率如何?清算工作的客观、公平性能否得到保证?被指定的这些人员在清算组期间的工作酬劳,应该由哪里支付?其参加清算工作是否只是向法院尽义务?被指定人员产生违法失职行为如何承担,属个人依旧单位?正是基于上述种种问题,有的学者提出,我国清算组的产生方式应走向市场化、专业化。
“清算组组长由人民法院从注册登记的破产咨询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专家中指定,清算组成员由组长选聘,报人民法院批准” [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中介组织的进展、壮大,公平权威的增强,由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破产清算组,必将为中介组织人员所取代。
四、破产治理人的职责破产清算组成立后,就全盘接管破产企业,并负责其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分配等工作。
我国《破产法》第24、26、35、37、39条等条款,针对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对破产清算组的职责作了规定。
此外,有关司法说明对此也作了更为详细的列举,依照破产立法和司法说明中的有关规定,我国破产清算组的职责要紧有以下各项:1、全面接管破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