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五个十激扬时代主旋律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牢牢把握五个十激扬时代主旋律对地市报宣传报道几个问题的思考地市报是党的宣传事业的主力军、生力军。
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牢牢把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对象、新内涵、新任务、新途径、新方法,更好地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帮忙而不添乱本文总结出了办好报纸要牢牢把握“十性”、发挥党报“十大”职能、把好新闻宣传“十关”、新闻写作注意“十字”、加强队伍建设“十讲”。
这五个“十”的提出,对于地市报更好地围绕中心、配合大局、服务民生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
发挥十大职能促进发展稳定党和人民的喉舌。
报纸既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又要当好“人民的喉舌”。
既要做到上情下达,又要实现下情上达;既要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又要关注人民的疾苦。
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发挥参谋与助手的作用,是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对党报更好地履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使命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出来。
这就要求党报不仅要善于传播党委、政府的声音,还要能够根据本地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中心、热点、焦点、难点、疑点等,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创新性,自觉、主动地开展宣传报道,为党委的正确决策及增强决策的执行力提供帮助。
宣传政策法律的窗口。
我国正在建立法治社会,搞好依法治国,维护公平正义是当前的重要方略。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教育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联系群众的桥梁。
要践行“在活动中办报,在办报中活动”的理念,关注民生,关注“三农”,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努力在互动中感染读者、吸引读者、赢得读者、扩大影响,从而实现关注民生、服务民生,进而达到改善民生的宣传效果。
传递信息的平台。
党报要善于通过宣传报道提供与读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如教育信息、文化信息、卫生信息、商业信息、外事信息、工业信息、农业信息、科技信息、生活信息等。
从不同方面,为广大群众提供衣、食、住、行、用、娱等各方面的提示、借鉴、服务或便利。
传播知识和解疑释惑的课堂。
报纸要通过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传播各类实用的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对于群众心中的疑点、焦点、困惑点,要善于解答,消除困惑情绪。
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报道中,更要像名医那样“望闻问切”,以倚马可待的速度发出声音,有效引导。
推动工作的抓手。
要突出新闻宣传的指导性、导向性,充分发挥“话语权”,努力把群众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上来,统一到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工作中心上来,统一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上来。
同时,努力将工作性新闻做活,实现寓指导性于服务性、可读性、知识性、娱趣性、互动性、创新性、可视性之中,使读者乐看、乐见,入脑入心。
打造学习型社会的动力。
要通过报道引导群众多读书,读好书,打造“书香个人”、“书香家庭”、“书香单位”、“书香城市”,努力将读书渗透到干部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民读书”的浓厚氛围,最终打造“书香社会”。
开展理论研讨的园地。
加强理论研讨特别是重大理论问题的宣传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和解决不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党的声音迅速进入千家万户,使各级各部门明晰全市工作大局和肩负的任务,加快推动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进行舆论监督的阵地。
舆论监督,是报纸激浊扬清的一把利剑。
恰当的监督,可以称为“社会公器”。
要通过新闻报道,有效地扶正祛邪,匡扶正义,使晦暗变为光明,枉曲变得挺直,虚假变为真实等等。
要注意把握好角度,一切以鞭挞丑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弘扬正气、帮忙不添乱为原则和出发点。
牢牢把握“十性”提升引导水平导向性。
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我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最近,《南阳日报》根据肩负着全国农运会、移民迁安等重要任务的实际,进一步确立了“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原则,对于基层工作中的新经验、新成绩、新动态等,及时报道;对于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掌握火候和分寸进行报道;对于出现一时、一地、一事的个性(局部)问题,视其情况进行内参报道或直接与有关单位进行快速沟通。
政策性。
准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的办报宗旨。
要采取各种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群众,使读者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
要正确宣传党的政策,做到“准、快、活、实”。
“准”,即贯彻全市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要准确,务求“原汁原味”,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快”,即党报应当及时地将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传递给群众,而不能“慢三拍”、“马后炮”拖沓延误。
“活”,即力求创新宣传方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千家万户。
“实”,即取得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
哲理性。
新闻宣传的引导性、说服力强不强,与宣传的哲理性有密切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时,提出了要打好“五个根底”,其中第一条是“理论路线”根底。
记者的理论路线根底扎实了,写出的东西才有深度、有厚度,才能有较强的引导力、说明力。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要破解新闻宣传“四难”(正面报道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其中“正面报道”难,就是指正面报道的深度、力度还不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起到有力推动工作的作品不多,这就与新闻报道中的哲理性不够有关。
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作品在深度、厚度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宣传质量。
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唯有真实,新闻才可信,媒体才能生存。
虽然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每年一些地方仍会有假新闻出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报实情、讲真情,决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事实、歪曲事实。
要力求全面看问题,防止片观性和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真实性。
典型性。
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是我们党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
要选准典型,写好典型,宣传的典型既要有较强的影响力,又要能经受历史的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在采写典型时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防止假大空现象。
要使宣传的典型可信、可亲、可学,从而产生较大的影响。
南阳日报社于2010年7月实施了报社领导干部和编委分包13个县市区采访制度,先后采写出了一批反映全市新农村建设及企业扶贫方面的深度典型报道,不但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省级媒体也做了报道。
时效性。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其中“新近”就是强调时间要新。
在新闻媒体的竞争中,时效的竞争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发现新闻后要及时采访,抓紧写作,适时刊发,决不能因为个人工作原因造成迟发。
在编辑这个环节上,也应注意稿件的轻重缓急,对时效性较强的新闻,优先编辑、优先上版。
要提倡记者编辑多采写与编发昨日新闻,进一步提高时效性强的新闻在报纸上的比例。
创新性。
新闻创新,主要是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要努力学习外地外报的成功之作,特别是学习每年评选出来的优秀新闻作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写出更多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意的作品。
2010年10月27日起,我们与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淅川县委、县政府,中线工程干渠沿线12家地市级党报联手,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南水北调中线行”,以此展示南阳人民的渠首情、京津情、调水情、奉献情、环保情等,该系列报道荣获2010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知识性。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报纸的基本任务之一,党报必须把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宣传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适时刊发一些与读者生产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给大家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教益。
2010年来,我们围绕全市的“服务带动”工作,利用本报市民呼叫中心和市长热线平台,开设系列专题热线,各相关单位一把手带队参与接听,通过电波与群众互动交流。
我们还辟出《品牌南阳》、《人文南阳》、《南阳手机报·文化版》等专版及“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深度探析”等专栏,就当前全市的中心工作,邀请职能部门领导、专家等不同层次的代表人物,利用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详尽阐释,起到了传播知识、解释政策、鼓舞士气的作用。
趣味性。
报纸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既是培养读者高尚情趣、抵制低级趣味侵蚀的需要,也是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的有效方法。
我们要结合版面定位实际,适当选择一些能培养人们高雅情趣的内容,多组织一些让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给人以有益的启迪;要采取多种灵活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包括标题、版面、插图等都很有特色,使整个报纸生动活泼。
可读性。
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以下几点最重要,一是内容的选择要准,把党和政府关注的、人民群众关心的新闻作为报纸的重点来宣传。
二是形式的表现,要注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内容,要根据内容选择不同形式。
三是标题提炼要下工夫,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人们看报首先看标题,因而要下工夫制作出准确、鲜明、生动、简洁的标题,用好的标题抢先抓住人们的眼球。
四是语言朴实。
新闻表述要尽可能采用群众语言,力避大话、空话、套话。
五是作风要务实,“入深海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
报纸要提高可读性,编辑记者就是要进一步转变作风,要“深入深入再深入”,到基层,到群众中去。
把好宣传“十关”做到守土有责把好负面报道关。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确实施舆论监督,使之有利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树立信心,而不能单纯追求轰动效应和所谓的“卖点”,更不能因刊登负面报道不当而引发或加剧矛盾。
对于党报来说,如何把好负面报道关,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面对、应对。
稍有闪失,就可能引发、诱发、激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对于一些具体稿件,必须善于把握、正确把握、科学把握。
对于一些社会新闻及文艺新闻,特别注意把好低俗、庸俗、媚俗、恶俗的所谓“奇闻”、“八卦新闻”上版关,让报纸和新闻网、手机报“文文明明”、“干干净净”、“健健康康”。
把好热门问题关。
报道重大改革、社会福利、工资调整、信访稳定、恶性突发事件等社会热门问题,要十分慎重,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真对待。
首先,报道内容必须准确、真实,有利于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