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到现实,顿悟与成长——曼斯菲尔德《园会》及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剖析【摘要】《园会》是曼斯菲尔德诸多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篇短篇小说,文中主人公劳拉在接受道德历程的洗礼后逐渐成长,实现从幻想到现实的顿悟和自我超越。
文章试通过解读和分析《园会》,探寻劳拉的内心世界,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自我修养提出三条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园会》;分析;当代青少年;成长;精神世界;凯塞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家,《园会》是她于1922年创作的作品,讲述了谢太太的一位穷苦的近邻由于偶然的事故不幸身亡,遗属正伤心落泪,悲恸欲绝,而她却在园中奏乐娱乐,大宴宾客。
谢太太的女儿,即文中主人公劳拉一开始听到邻居工的死讯非常震惊,后来因为获得了一顶漂亮帽子而忘却此事,最后她去死去工人的家中送饭,目睹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至此,劳拉心中原有的幻想世界破灭,对现实和死亡的直观认识使她实现了精神上的顿悟和内心的自我超越。
相同的,笔者认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也并不完整,不仅与劳拉一样需要顿悟和自我超越,更重要的是与故事中的劳拉相比,周围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更多,影响更甚。
因此中国当代青少年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关注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完善。
一.《园会》情节分析小说开始就以欢乐和纯洁侵入读者的心里。
打开《园会》,跃人眼帘的是像伊甸园式的花园的描写。
这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园会。
一切都是那么完美,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像初夏时节那样。
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清理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矢菊的深色平坦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亮。
在故事的开始,劳拉完全沉醉在这优美的梦幻世界之中。
她对园会的期待溢于言表,毕竟这是她的成人礼,还有什么比一位少女的成长更让一位少女快乐呢?巨大的快乐使她内心充满了渴望,所以在园会的准备过程中,她一直都非常兴奋激动。
虽然故事的开端带给我们的是纯洁、幸福、欢乐等享受,但在这样梦幻般的世界里同时生长的是劳拉平民意识的萌芽,让文章的色调波澜起伏。
园会的布置原本是在一片愉悦的气氛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大家各司其职。
突然,由于一个推车人之死,在劳拉的心中引起了波澜。
劳拉在闻到邻居的噩耗时,自然地产生了停止举办园会的想法,并征求姐姐乔斯的意见。
然而乔斯却认为劳拉这样的举动是荒唐、不可思议的。
虽然劳拉一再恳求,乔斯擅自揣测,也许那人是喝醉了才会发生意外。
这让劳拉对劝服姐姐心灰意冷,转而向母亲求助。
谢太太听到死亡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跟自己家庭有关系,得知跟自己毫无关系时,马上就变得漠然了。
这时,谢太太将原本给自己的漂亮黑色帽子送给了劳拉,劳拉不经意抬头看见镜子里这个俊俏的女孩儿,戴着镶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女帽,帽上拖着长长的黑丝绒带。
她做梦也料不到自己会有这么副好模样儿。
她心里想,莫非是母亲对了,莫非是我胡闹?也许是我胡闹。
一时她又仿佛看见那可怜女人带着一群孩子,尸首正往家里抬。
可是这一切都模糊不清像是报纸上的照片了。
她打定主意,园会完了再想着这件事就是了,也不再想要停办园会了。
宴会后,劳拉母亲看到桌子上宴会剩下来将要被扔掉的东西,叫劳拉给死去邻居家送去。
劳拉心里又开始不安起来,她担心那位可怜的妇人是否会接受这些垃圾,但她还是去了。
当她走进小巷,悲惨的生活景象使她更加不安,尤其是到达死者家门前时,那种凄惨、悲哀的气氛使她手足无措,无地自容。
当她看到死者脸上象熟睡时的平静表情时,她似乎一下子懂得了许多,但又表达不出来。
作者通过贫富差距的对比,伊甸园式的花园与灰暗破旧小巷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带给读者她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一个虚幻的“伊甸园”里,在这个傻瓜们的天堂里,人们无知地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对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一无所知。
只有走出这个“伊甸园”,亲眼目睹生活的多样性以及现实世界的苦难,人类才能实现精神上的感悟,实现感情和道德上的升华,获得全面的新生。
二.对劳拉内心世界的探究从性格来说,劳拉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在她的想象中,一切事物都是美好和完美的。
她以一种敏感而富于联想的方式来观察事物的,并对被观察事物进行艺术的想象,从而形成美的意象。
她很享受自己想象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
劳拉这样的性格也决定了她要比其他人更感性和冲动,也更容易受到伤害。
当她冲动地走进穷人的世界时,她感到的是惊奇和害怕。
所以她的顿悟是一次彻底的心灵震撼。
从外在来说,劳拉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家庭,所以她根本不会意识到贫富差距,这是她无法摆脱的身份。
家庭的影响让劳拉具有的天生的优越感。
从潜意识来说,当看到肮脏破乱的小巷和死去推车人的尸体时,她的潜意识告诉她眼前的是多么的的悲惨和凄凉,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范围。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潜意识根深蒂固。
劳拉的潜意识也是决定她从幻想到现实的顿悟的重要因素。
当劳拉面对贫穷、悲伤,尤其是死亡时,她离开了她的“伊甸园”并发现了生活的本来的面貌,顿悟到原来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劳拉这个年纪的孩子而言,这次心灵的旅途无疑是让劳拉困惑的,也是她心智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
短短的一个下午,发生的事情让她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自我想象的荒谬。
她顿悟到了生活的悲惨,为其所付出的代价就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悲伤。
她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同时对自己的想象与现实形成巨大差距而感到失落和伤心。
劳拉意识到了自己对世界的无知,更害怕失去她的“伊甸园”。
成人的世界把她美好和无知的幻想粉碎,她的精神得到顿悟的同时也是幻想世界的幻灭。
三.关注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从《园会》劳拉身上,可以看到曼斯菲尔德自己对青少年内心成长的思索,包括心灵的“开窍”过程,顿悟的契机,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
举一反三,更应该关注的是当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也包括笔者自己在内。
青少年的内心成长伴随着的是对人生的逐渐关注。
青少年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养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断去思考探索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并做到去逐渐认同自己的选择。
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往往就在这个关键时期形成。
现代社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掺杂了许多精神上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对当代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很大。
从小接触的环境和教育会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就譬如劳拉,处于富足的成长环境和上层阶级的母亲的教导下,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代社会,物欲涌动,物质主义日趋主流,忽视精神世界的健康。
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精神世界受到的不利引导要远比劳拉严重。
若是当代青少年也形成了人人拜金的世界观,事事趋利的价值观,中国的未来发展堪忧,这绝非危言耸听。
针对如此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首先需要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缺失作分析。
笔者整理出如下三个特点:1.缺乏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如尼采形容的,现代的人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秒表思考、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不复有闲暇沉思,愈来愈没有精神生活和真正的内心世界。
现代人的娱乐也无非是寻求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麻醉,沉溺于快速的节奏、喧嚣的声响和色彩的魔术,甚至是低劣的俗情滥调。
书店里被那些琼瑶、席娟、池莉门所谓的经典爱情亦或在墙角珍藏的性文化充斥着,其实,无论从灵与肉的任何一方面,他们都比不过曹雪芹,他们只是在为前人做一点粗滥的注解,甚至还毁坏了这种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感。
凡此种种,都表明了丧失精神信仰引起的内在焦虑和空虚,于是急于用外在的匆忙和喧嚣来麻痹内心的不安,用财产和知识的富裕来填补精神的贫困。
2.伪叛逆者。
对于在这个标榜个性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而言,叛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这已经成为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同时,生活在物质正在极大丰富的社会进程中,又决定了这样的青少年是一群伪叛逆者,因为他们是在良好甚至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如果他们真正地去叛逆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他们将失去太多太多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条件,而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
这就注定了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叛逆只能是一种表象的叛逆,只能把叛逆的方向集中在服装、发型、语言等方面,而不敢去触及最核心的价值观——喧闹背后灵魂的寂寞。
所以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偶像、一个叛逆的偶像代替他们去反抗那些最核心的他们最后屈服了的价值观。
3.缺乏感情。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的产物,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没有兄弟姐妹,而现代住房的独门独户又使得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
虽然学校的群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但是幼年时期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决定了这些人骨子里是孤独的。
于是他们喜欢郭敬明的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受到了青年人狂热的追捧。
笔者也曾抱着对为什么人们会为它狂热的探究心情读了《幻城》,发现除了诸如王子复仇、魔法师、咒语这些大量魔幻小说中用滥的元素以外,剩下的还是大量魔幻小说中的煽情,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抑或忠诚、友谊,将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极端的条件下,然后通过一些豪言壮语和悲壮的行动赋予其感人的魅力,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最能够打动那些从小没有兄弟姐妹而潜意识里对感情和沟通有着迫切需求的青少年们。
他们渴望亲情,可是却从未尝试着去付出感情和真诚。
于是他们就象“套中人”那样把自己裹在坚实的防护衣中遥望着感情的殿堂。
四.青少年的自我修养途径笔者以为,要解决上述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对于较难改变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导向,青少年可以从自身做起,有以下几种不错的途径。
1.找回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统中国,明德修身、齐家治国乃是士人的毕生追求。
春秋以来,中国就有“死而不朽”观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之所言,无非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互相激励,却以立德为高。
所谓立德,圣人立圣德,可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惠泽被于无穷。
对于一般人,乃通常所谓“做一个好人”而已。
上古时期,中国就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人文教化传统,制定了人生礼仪,树立了人生准则,孔子等早期儒家系统总结“圣王之道”,教人“修己”,教人“成人”,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在传统社会,这些价值观念轨物范世,敦风厉俗,主导着社会,规范着行为。
毋庸讳言,在现代社会,哲学和内圣外王之道这两种意义上的最高学问都已没落。
回归传统,找回儒道文化的精髓,将是当代青少年自我超越的绝佳途径。
2.接触哲学哲学本义为“追求智慧”,所以很多人称之为“智慧学”、“人生的最高智慧”。
具体而言,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学习哲学,对于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