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闵小艮仙学思想泛言

闵小艮仙学思想泛言

闵小艮仙学思想泛言

刘利

在传统炼养文化中,仙学以其严谨不乱的次第,真实不虚的效验,神化不测的成就,犹如杲日当空,光芒万丈,自古及今,一直吸引着无数先哲为之奋斗不已。

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入,愈来愈多的热爱修养之士开始研读丹经,寻求真谛。但丹经难读,是普遍的感受。“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六七;近世丹经,十隐二三。”这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试看上古之《龙虎经》、《金碧经》等书,满纸的龙虎铅汞,使人目不暇接,不知所云。其后如《悟真篇》、《金丹大要集》、《中和集》、《玄肤论》等书,虽然于修持要领略有披露,但仍语焉不详。至于有清一代,道家人才辈出,如刘悟元(刘一明)、朱元阳(朱元育)、闵小艮(闵一得)、李涵虚(李西月)、黄元吉、董德宁、柳华阳、魏则之等等。他们的著述大多明白晓畅,大露玄机。因而笔者以为学者应先从清代丹经入手,深入研摩,久而有得,再溯源直上,以读中古、上古丹经,则一通百通,这是纵向的;同时,清代丹经往往圆融三教,出此入彼,互为诠释。因而学者可在此同时兼读儒释二家修养书籍,加以比较,庶几可以明白道之全体。这是笔者的一家之言。

于清代丹经,笔者推黄元吉、闵小艮二真人之作最为精当明了。此二者都秉承最上一乘圆顿丹法,虽以清修为主,又不辟他法,说理透彻,内景描绘,详细生动,洵为难得。黄氏代表作《道德经注释》、《乐育堂语录》早已引起学者注意,风行世上,今且不述。而闵真人之作,却少有人作系统阐述,故而向广大学友介绍闵氏著作,此为本文缘起之一。

缘起之二,是为与台湾佛教大德南怀瑾先生作一商榷。南先生曾评论说:“至若闵一得(小良)《古隐楼丛书》,则驳杂无归,离道尚远。”(见《禅海蠡测》中“禅宗与丹道、道教之经籍”一文。文中“小良”为“小艮”之误,“《古隐楼丛书》”应为《古书隐楼丛书》)。笔者以为此语略嫌武断。因闵真人一生著述极丰,南先生虽博学,未必都能一一仔细看完。比如先生素来服膺刘悟元真人的《修真辩难》,《禅海蠡测》评曰:“持论笃实,足为丹道式范。”而《修真辩难》虽精当的注本,即为闵氏的《修真辩难前后参证》。书中对于道体之指示、修证之指导、行愿之开示,多与禅门古德作风相近。且说理平实明了,于刘氏原作多有发挥之处,相信先生读后,会有亲切之感。再如其晚年的力作《还源篇阐微》,更是横扫法相,独标真诠,诚为传统炼养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圆融之作。更为重要的是,闵真人秉龙门北派心传,最早明确提出“太上心宗”这一概念,把丹道从常人眼中有修有证的事相法门提升到了不落窠臼、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邱处机祖师尝谓:“吾宗门贵在见性,而水火配合其次也。大要以息心凝神为初机,以明性见空为实地,以忘识化障为作用。回视龙虎铅汞皆法相,不可拘执也。若拘执法相,便为外道。”(见《历代真仙体道通鉴》)闵真人此举,可谓大畅宗风,使道家正统法脉炳然显赫,与禅宗曹溪一脉相互辉映,争艳斗奇,洵为不朽之伟业。近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提出“最上一乘仙学顿法”之概念,实际上是受了闵氏“太上心宗”提法之影响。而南先生所说的“驳杂无归”云云,当指闵真人详述有为养生小术的著作,如《养生十三则阐微》、《太虚集录》等等。此殆对初机说法,卑无甚高论而已。就像禅宗祖师“慈悲心盛,故作落草之谈”,良为苦口婆心,未容轻议。

最后,这也是促使疏懒的笔者不得不率尔操觚、冒昧为文的主要原因。现今社会上有人打着“西天竺龙门心宗”的旗号,向人兜售一套荒谬见解,埋没绝学,愚弄学者。本来笔者以为广大学友对此是会一笑置之的,讵料竟会从者云集,愈演愈烈。对此不由得想起数千年前魏伯阳真人的感叹:“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道眼不明,自古皆然。为了保持道统之纯洁,还“太上心宗”本来面目,笔者抛砖引玉,希望广学友能由此深入闵氏原作,豁开正眼,不受人诳惑,是为本文缘起之三。

闵真人仙学思想体系概述

一、独标“太上心宗”,明示仙学最上一乘顿悟法门

中华仙学,由来已久,其间又历经多变,至今已成为包罗万象的修证体系。最初的丹道修证,是借助自然界中一些物质精华,在特定的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烧炼,使之成为一颗有形有象、可持可服的“神丹”。人吞服之即可达到肉体化炁的修证极果。《玄肤论》谓之:“天元之谓神丹。神丹者,上水下火,炼于神室之,无质生质,九转数足,而成白雪,三年加炼,化为神符,得而饵之,飘然轻举。乃药化功灵,圣神之奇事也。”如历史上轩辕皇帝、许逊真人,皆以此道而成真。其指导性经典如《龙虎经》、《石函记》等等。其服丹之先决条件为:首先具备大德,有极大贡献于人群,方能安然顺受天地之厚报;其次自身修炼必须已达“炼精化炁复还童体”者。否则“五脏未坚,服之立殛”,是为天之神丹。汉唐以降,修真之士,苦于烧炼之繁杂,遂变为最上一乘同类阴阳的人元丹法,互利互惠,双修双证,乃“神仙眷属”之法,如古之刘纲、范云翘等。其次则为有利于我,无损于彼之法,即《参同契》、《悟真篇》之法。其法先清净单修,至于复还童体,再用“鼎器”而采大药。如《玄肤论》中所说:“人元者,谓之大丹。大丹者,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古者高圣上仙,莫不由之。”是谓人元丹法。这种方法在修到阳神出体之后,为了达到肉体化炁之境地,一般仍需服食天元神丹,如张三丰、沈万三真人。亦可以单凭一己阳神之力,熏蒸凡体,唯时间较长耳。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藏密宗,亦有类似的功夫存在于“圆满次第”中,只不过不如丹道之精微。另外尚有地元灵丹,可以点化金石以济人,又可以上接天元以成神丹。总之,上述丹法,虽然亦要求学者自身努力修持,但其关键都是借助外力,这是早期道家秉承了南方楚越文化、老庄思想灵秀气息之结果。它充分发挥了“盗”字的真义,借天地日月精华为我所用,从而速成修证的极果。

与上述“他力派”相对应的,是人类利用自身阴阳进行清净单修的丹法,也称“天元丹法”。这里面有二种差别:一种是被黄元吉真人称为“阴阳双补”的丹法。其法因势利导,每有作为导引术,即男子的“太阳炼气术”,女子的“太阴炼形术”,其效甚速,是纯正的道家丹法。另一种是单刀直入,自始至终“致虚守静”、“专气至柔”,乃以性带命的丹法,即“真空炼形法”,如曹文逸真人的《灵源大道歌》,闵真人的丹法及唐代司马承祯《坐忘论》、《天隐子》等书,它们所论述的,即为此种丹法。这是秉承了北方齐鲁文化、孔孟思想而以“方正不倚”、“参赞化育”为特色。因此不仅可以与儒门典籍相参证,更可以与标榜“即心即佛”、峻厉透脱的禅宗心要相印证。如果眼界再宽一点,西藏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大圆胜慧的修持心要,亦与此种丹法相去不远,皆可资借鉴。正国为如此,唐后道家俊彦,每博通三教,常有“三教归一”之提法。自宋代王重阳建立全真教以来,玄门修士多以清净单修为主。其行径,一如金·元好问所说“苦枯寂头陀然”,明显地是受了禅门宗风的影响。但最早明确提出“太上心宗”的概念,并把仙道天元清修丹法之“真空炼形法”提升为顿悟法门的,则是闵小艮真人。其法扫尽“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诸般法相、功用次第,一超直入,不历阶次,当下圆成,一了百了。北京白云观田诚阳道长在总结陈撄宁大师的仙学成就时说:“(陈氏)把道教丹法提炼升华而为顿悟之法门”。实际上,陈先生是继承和发扬了闵真人的这种理论。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该派的宗旨。

正如禅宗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一样,“太上心宗”有“玄关一窍”、“玄牝之门”,被视为道门至要。玄牝之说,道教各宗所在皆有,但有层次上的差异:下焉者,以身体某一部分作为“玄关”,常见的脐内一寸三分、山根等;中焉者,以神气合一,修炼到一定程度,所现之景象为“玄关”,所谓“杨发则成窍,机息则渺然”;最上乘者,不落窠臼,圆融透脱,不假修证,本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竖穷三际,横裹十方,放之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清代刘悟元、闵小艮、黄元吉所传,即是此种玄关宗旨。

近代陈撄宁先生最为推崇此种“玄牝”之说,他在《口诀钩玄录》中说:“学者若能将玄窍之理论,一一贯通;玄窍之功夫,般般实验,何患不能藉天地于壶中,运阴阳于掌上。功成证果,可与三清元始齐驾并肩,岂区区金液、玉液、尸解、长生之说能尽其量哉!”并强调此窍在传授上的慎重性:“但我的玄关,必不轻传,须看他是一个载道之器,方能与之点破。”仅就笔者自身所见过的各派丹家修持口诀来看,确实唯有上述诸公所传丹法才吻合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的“太上心要”。

闵氏曾校订衡阳道李德洽的《上品丹法节次》。李氏说:“夫人之元性,即是金丹,即是大道,即是无位真人。世人不明修金丹是修个甚么,所以到底无成„„王(重阳)祖师云:‘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是也。中宫祖窍,即是太上所谓玄牝之门,修炼金丹,全在此窍,所谓‘守一而万事毕’者此也”,闵小艮按:“中宫祖窍,洵是玄牝之门,但此中字,须要认得真,不要认作有形有所,乃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中。故无方所,亦无内外,曰珠,曰黍米,又曰舍利、牟尼、金丹、太极,许多假名别号,皆在此中取得、种得、炼得、圆得、脱得、化得也。”

闵真人又在《修真辩难前后参证》中说:“要知玄关一窍,外包三才(指天地人),内充四大(指地水火风,此年指人身中之四大),本无内外,无处无所,乃是一气,何有通闭,特为外物自堵自塞,能置身心于先天之先。三才与我,本是一物„„盖此一窍,上包过去,下包未来,个中真妄,各随类感,随感随应,神祗无得暂阻”。

同理,黄元吉真人在《道德经注释》中解释“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时说:“何为谷神?山穴曰谷,言其虚也;变动不拘言神,言其灵也;不死,即惺惺不昧也。人能养得虚灵不味之体以为丹头,则修炼自易。”

在《乐育堂语录》中说:“吾言玄关一窍,是虚而灵者之一物,才能了生死,脱轮回,为亿万年不坏之法身。从此体会出来,务令干干净净,精莹如玉,不使纤芥微尘染而坏之,即是仙家。”

《性命圭旨》更是开宗明义地说:“欲修长生,须识所生之本;欲求不死,当明不死之人;那不死之人,道家呼为铁汉,释氏唤作金刚,即世人本来妙觉真心是也。”

综上所述,可知元神(或元性、真心、道心等称谓)即是“玄牝”、“玄关一窍”、“玄牝之门”,其体“寂然不动”,为阴为静;其用“感而遂通”,为阳为动。这个元神能自由发为阴阳,但又不受阴阳之所拘,如《易》所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南怀瑾先生曾仿照晋时僧肇《肇论》中口吻为之作一妙解:“能阴能阳者,岂阳明之所能!”故而又谓之“太极”。以其坚固不变,本自圆成,谓之“金丹”。其它如玄珠、黍米等等称谓,不过是取其在各个层面上的属性而名之,学者当依此类推,在此不累述。

禅宗则称元神为“本来人”,如雪岩义钦彻悟后说:“原来只是昔是人,只异昔时行覆处。”黄龙死心禅师偈:“明见本来人,丧却胸中物。”曹山祖师偈:“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动便与玄体背,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沈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若向句中全了会,了然无事昔时人。”景岑禅师偈:“学道之人不悟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今日之“大师”、“先生”们夥矣,能有几个悟乇本源,真正知道“元神”、“本来人”的?须知元神不神,无形无相,藏于常人一念未生之前。昔人谓之“一念不生全体现”,你刚一用心去找、去造作,就不是元神而落于识神了。古德称之为“动念即差,拟心即乖”,更何况去“将心用心”,以妄意去“采光”、“冲顶”等等,真是一场笑具,于大道尚未梦见在!彼等本来虚灵不昧的玄窍,早被物欲窒塞不通;原来纯洁无暇的“本来人”,已被尘世污垢熏染得面目全非了!

若从用上讲,举凡“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起的“视听嗅尝觉思”六种功能,都是“玄关一窍”这个体起的作用。关于这点,李清庵真人有上形象的比喻:“傀儡比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的人好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动,是玄关使动;玄关使动,却是主人公使动。咦!还认识这个弄傀儡的人么?若认得,又奚患不成仙乎!”刘悟元真人在《修真前后辩难》一书中亦有相似的比喻。我们的肉身有如傀儡,神经和神经冲动犹如丝线,而“本来人”即是弄傀儡之人。好道诸君,不妨静下心来仔细体察:当我们一念不生,无思无虑之时,虽视而不见,虽听而不闻,虽觉而不识,忽兴一念,则视听言动诸般作用即应念而起,“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义,即可由此体会出来。

佛门要典《楞严经》亦说:“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若明乎此,则得万法归元之妙,儒家得此曰“成性存存”,释家得此而“如如不动”,道家得此而“绵绵若存”,故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又何必妄兴人我之争,门户之见哉?

闵真人在《还源篇阐微》中说:“(玄关)一窍者,神明之牖,性命之宗也。逐于末则分注乎七窍,还其本则归并为一窍。”“人不必另寻孔窍,即此七窍归根于一窍,一窍复返其真空,便是真孔窍也。”道之全体大用,老子“归根复命”之“太上心传”,尽在此矣。

从接引学人,指示心体的“开关点窍”教授法上来讲,禅宗多用当头棒喝之法,来切断学人妄想,如吹汤见米,使人直下见道,所谓“直载根源佛所印”是也。闵真人所提持的“太上心宗”亦吸取了禅门教授法,又兼诸家之长,颇为系统完善,可以在任何一机一境上接引学人,使之不下知归,豁然见性。但在这里,恕笔者不能一一讲明,因为教授法自古以来,只能对得法弟子甚至掌门弟子讲明,这一则是为了保密,另外更重要的是,学者在未开悟之前,法眼不明,知道得越多,反而增长其妄想,等于“借盗兵而假寇粮”,往往使人认指为月,有买椟还珠之弊。自古及今,此病难除,远者如临济祖师,以喝为用,而其门下弟子即“错认定盘星”,虽未悟,亦胡喝瞎喝,以至真假难分,宗风不振。近者如南怀瑾先生,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