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玉雕的心得

有关玉雕的心得

有关玉雕的心得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自认为,玉雕创作一定要因材施艺,要根据原料本身的
特质进行制作。

在此基础上,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意。

一次我买到了一块红皮的和田玉
籽玉,料很好,朋友们建议我做老虎。

其实,做老虎也可以,但这样就太普通了。

我思考
了几天,也没想好点子。

一天,我拿着这块玉在灯光下照,发现里面有一缕缕黑色,很像
狂草的寿字。

我灵感立刻就有了。

我利用这些黑色的纹路,在正面雕了个“寿”字,背面
雕了一个八仙过海,作品名字就叫“福山寿海”,这是典型利用缺陷作文章的例子。

我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尽量不重复。

虽然近几年出了不少作品,但做出来一定是精品。

玉雕的创作很重要,必须要有大胆的想法,如果没有成熟的构思,绝不会轻易动手。

作品
少并不代表缺乏创作激情和创意枯竭,只是对玉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任何对玉不负责任
的做法都是不可容忍的。

目前,市场上玉料涨价很厉害,顾客对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件好事。

前几年
新疆市场对工艺的要求很低,可以说是“九分料,一分工”,只要料好就行。

顾客地题材
也没什么概念。

现在,这个情况慢慢有所改变。

其实,在创作上即使慢些也没关系,一定
要有出精品的勇气和态度,在技艺的提高上花费更多的精力。

在新疆,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现在学习玉雕的新疆人越来越少了,很容易出现断档,这十年来带过的徒弟已经不下五十个,全国各地都有,但新疆本地的人却非常少。

现在的
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吃不了苦,又嫌工资低,一般学徒一两年就走了。

我曾到河南考察过,那里学习玉雕的学徒非常能吃苦,大冬天的在院子里雕刻,手冻得通红也没人叫苦。

我认为,师傅和徒弟是互相促进的.,我希望所有带出来的徒弟都能独当一面,面面
俱到不可能,但要有自己的特长。

刚回新疆的时候,我曾提出做新疆人自己的玉器,从现在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

但我会坚持下去,要为新疆的玉器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同一块玉料卖原料和卖成品的价格相差悬殊,因此,要
大力发展新疆的玉石加工业,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新疆不仅是原料产地,更应该成
为产品的生产基地。

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也是基础,需要新疆玉雕
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付出努力。

从吹箫童子白玉雕谈清代人物类玉雕特点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说明古人对玉器的重视和热爱。

自古以来,玉器的制作十
分讲究,特别是像一些佩饰玉或摆件的玉雕工艺更是构思新颖,精益求精,达到了鬼斧神
工的境地。

这里介绍的安徽望江县博物馆所藏的吹箫童子玉雕如图就是一件具有清代典型
风格的精湛玉雕工艺品。

这件玉雕系前些年在该县长岭乡境内一座清代墓葬出土的。

通高6.3厘米,宽3.7厘米,厚0.59厘米,质地白玉,透闪石种局部有黄褐色斑。

童子双手握箫,正作吹箫状,头上阴刻整齐的短发,两侧各雕有发髻,身着宽大的长衣,卷袖,双腿微屈作行走状,好似边走边吹箫的神态,另用阴刻粗线条表现出衣服褶皱纹。

整个器物的雕琢,精细老到,线条简洁,表面光滑圆润、玉白如脂、童子形象生动、逼真,富有动感,仿佛一个悠然自乐的吹箫童子栩栩如生呈现在眼前,令人欣羡不已。

据考,我国玉雕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清代,更是发展到了高峰。

此时的玉雕工艺在造型上以新颖奇特取胜,在制作上注意精雕细刻,在题材上包括人物力求反映现实生活,往往使一件玉雕形成了一种内在美、意蕴美、造型美相统一、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根据笔者几十年来从事基层文物工作的实践体会,认为清代人物玉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可供参考:
一、清代人物的鼻子,多为蒜头形、圆形、钩形等,与前代人物鼻子形状有着明显区别。

如小孩鼻子,清代多采用扁刀法斜削下去,有明显的斜度,而且鼻梁、鼻尖都比宋元明时期的小孩鼻子要高,有立体感。

二、清代人物衣着的雕刻多采用阴纹,线条层次分明,而且衣服形式多为宽大衣袖或卷袖。

三、清代人物的口部上下嘴唇,多用斜刀法,如以切削而显示唇皮。

四、清代人物的造型,比例较和谐统一,特别是小孩形象多肥胖呈站立状或卧状,其头上多有发髻。

五、清代人物一般手中多捧有花卉、飞禽或乐器等,特别是小孩手中多持有箫笛之类的乐器或牛鞭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