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法论文

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法论文

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法【摘要】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出各种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种教学方法。

它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

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首先,要培养学生逐步具有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学——疑——思——释——怡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重要要素。

作为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角度设疑:这篇文章是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文章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体制)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引起什么感觉?(风格)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第二、科学地设计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前提。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必须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

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当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有效地参与讨论,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及步骤,指导学生研读和思考。

首先,让学生欣赏课文录音,带着以下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首散文诗由三幅画面组成,每幅画面上有海燕、有背景,哪位同学能够最快又好地分别描绘出这三幅不同的画?学生们感到这个问题新鲜,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全身心投入地进行了感情朗读。

在朗读中,他们领悟到这三个画面分别是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品味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个画面是怎样描写海燕的?请同学们找出表现海面景象变化的关键语句。

学生反复朗读,分组讨论,发言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探究,解决了这个问题,领会了高尔基描绘不同画面海燕形象的意义。

然后,我又顺着学生的兴趣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文章描写这几个画面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谁能把它们概括出来?海燕、大海、波浪、海鸥、海鸭、企鹅、风云雷电、暴风雨分别象征了什么?学生们进行讨论探究,教师给以点拨指导,学生懂得了这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是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的,从而理解了本文的深刻意义。

学生不仅理解了各个事物的象征意义,而且了解了作者运用比喻、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加了散文诗的感染力。

上述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条教学主线。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习主体作用。

因此,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难度应适当。

问题难度过低,就缺乏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难度过高,学生难以完成智力操作任务,就会降低学习兴趣。

“跳一跳,摘得到”是最理想的问题难易程度。

第三、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母语学习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策略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2、要善问、善导。

《学记》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即提问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难易适度。

善问即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不可含糊其辞;要准确,不要误导;要有趣味性、启发性;要难度适宜。

善导即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识。

3、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要使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敢想、敢问、敢做。

课堂上,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别人都会了,同学会不会讥笑我呢?因此,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

教师要“蹲下身子看孩子”,对每一个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表示关切、赞赏,不管问题质量如何都应该给予鼓励,对于错误问题要予以纠正与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4、引导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围绕矛盾处质疑。

语文课本中总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第四、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

语文教学的任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任务的综合性决定了方法的综合性。

我们之所以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作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

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它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

这种带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问题教学法对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

其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

当然,尽管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把其他教学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可以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但是,其他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立的作用,问题教学法是代替不了其他教学方法的。

譬如说,目前语文教学学术界公认,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速读能力、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六大要素组成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任务,都有相应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来承担。

如速读能力,必须通过默读和朗读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起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的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把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形成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第五、把握语文问题教学的评价要点:(1 )有没有问题?一堂课应该解决一些问题,重点解决的只有三个,即是重点难点或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既是纽带,也是标志。

课堂中的问题讨论应该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讨论。

课堂中的问答,应该是猜想、论证与演绎。

课堂行为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

没有问题就没有课堂。

(2)问题由谁提出?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由学生提出胜过由师生互动提出,由师生互动提出胜过由教师提出,由教师提出胜过不提出。

当然,这里有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强调教师必须预设课堂最有价值的问题,但必须通过学生生成出来,这不是埋伏设套让学生钻,而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

(3)由谁解决?由前三排还是后三排同学解决?总体而言,由学生解决胜过由教师解决,但由后三排的学生解决又胜过由前三排的学生解决。

当然,有些问题必须解决,有些较难的问题不解决比肤浅地解决更好。

(4)解决得有没有创造性?解决的结果如何?是否令人感动?一种教学是否成功主要有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在实践中探索出这么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的标准也应该包括发现奇迹。

问题教学的最大的成功是发现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找到追踪答案的思路。

同时,也使教师发现了新问题,教学相长。

最后,在教学中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备课。

1.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分析新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及需求。

3.综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创设教学情境。

即具有针对性,不流于形式。

(二)上课。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作用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注重情感因素在问题情境中的效应。

课前的设计、课中的运用是重要的因素。

此外,教师发问的态度和对待答问中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诙谐潇洒的谈吐,必将搭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创设问题情境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的教学情境要基于生活,注重形象性,同时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创设一个具有内含问题的情境,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溶入情感。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愿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匠心独运”的创新意识,通过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不懈地努力,让语文课堂在孩子们一次成功、一份自信、一回期待中快乐地度过。

让我们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和谐的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