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20190213Ver3.0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20190213Ver3.0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系统2019年1月23日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和需求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覆盖范围 (6)2.1 智能化集成系统 (6)2.2 信息设施系统 (6)2.3 信息化应用系统 (6)2.4 校园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6)2.5 公共安全系统 (6)3 智能化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 (6)3.1 顶层整体规划设计与协同融合的需求 (7)3.2 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的需求 (7)3.3 集成管理的需求 (7)第二章方案设计 (8)1 设计依据及规范 (8)2 方案设计原则 (9)2.1 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9)2.2 先进性和实用性并重原则 (9)2.3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9)2.4 可靠性和安全性原则 (9)2.5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9)2.6 开放性和兼容性原则 (9)2.7 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原则 (9)3 智能化系统信息集成范围 (9)4 系统拓扑结构图 (10)4.1 系统层次 (10)4.2 层次关系 (11)5 系统功能概述 (11)5.1 集中管理、统一界面 (11)5.2 跨系统的融合协同联动 (11)5.3 快捷实用的管理 (11)5.4 安全监管 (12)5.5 策略运行、绿色节能 (12)6 系统技术规格 (12)6.1 平台软件 (12)6.2 客户端软件 (13)7 基于物联网共性平台的云服务架构图 (14)7.1 物联感知层 (15)7.2 网络层 (15)7.3 计算与存储层 (15)7.4 平台服务与数据支撑层 (15)7.5 系统应用层 (15)7.6 展现层 (15)8 平台功能 (16)8.1 实现统一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16)8.2 远程访问功能 (16)8.3 基于电子地图的可视化管理 (16)8.4 基于三维全景的设备可视化管理 (16)8.5 系统协同管理 (17)8.6 联动预案管理 (17)8.7 运行模式管理 (17)8.8 日志管理功能 (18)8.9 数据管理 (19)8.10 自动报表功能 (19)8.11 报警管理 (19)8.12 安全管理 (20)8.13 预案管理 (21)8.14 天气预报获取功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5 系统日历功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6 基于手机APP的管理功能 (21)9 各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 (22)9.1 智慧校园安防系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 (22)9.1.1智慧校园安防视频监控系统 (22)9.1.2智慧校园安防电气火灾监测系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 (24)9.1.3智慧校园安防电子巡更系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 (25)9.1.4智慧校园安防入侵报警系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 (26)9.2 智慧校园停车场系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 (27)9.3 智慧校园门禁系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 (29)9.4 智慧校园照明系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 (31)9.5 智慧校园空调综合管理方案设计 (32)9.6 智慧校园人脸识别系统 (37)9.7 智慧校园资产管理系统 (37)9.8 智慧校园水电气能源管理系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 (38)10 平台软硬件要求 (40)第一章项目概况和需求分析1项目概况在智慧校园智能化信息平台的统一治理下的智能化系统整体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绿色、环保、节能、舒适、安全、高效、便利的智慧校园。

2项目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覆盖范围2.1智能化集成系统1)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2.2信息设施系统1)广播系统2)信息发布系统2.3信息化应用系统1)一卡通应用系统2)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2.4校园建筑设备管理系统1)校园建筑设备管理系统2)能源管理系统3)三表抄收系统4)能耗计量系统2.5公共安全系统2.5.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2)车位引导和反向寻车系统3)入侵报警系统4)出入口控制系统5)电子巡查系统6)停车场管理系统2.5.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电气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本方案为智慧校园综合平台项目设计的基于物联网共性平台的智能化信息平台管理系统方案,本智能化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实现绿色建筑为目标;向校园提供持续发展的各项功能的支撑;采用智能化信息资源管理、资源共享和系统协同的体系架构,具有实用、规范和高效的监管功能; 作为信息化综合应用功能的延伸及增强。

3智能化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3.1顶层整体规划设计与协同融合的需求智能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建设过程,各智能化系统相对独立各自完成自己的业务功能,虽有硬件层面的协同联动,但各智能化系统仍是信息孤岛,不能在软件层次上形成紧密的业务协同,各系统间需要统一协同管理和统一提供数据与信息的协同服务,所以校园智能化管理需以智能化信息平台系统为核心进行整体规划,在平台的统一管理和服务下,促进平台与各智能化系统形成一个业务融合、优化和提升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

3.2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的需求智慧校园中的各类应用服务将增多,尤其是物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一方面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该如何管理、存储和应用;第二,各类应数据格式及数据接口缺乏标准,同样业务系统之间数据难以共享,给校园各系统应用的信息协作处理带来困难,无法提供便捷的相互间的数据交换服务,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需根据学校的规模与应用特点在智能化信息平台统一治理下建立规模不等的不同类型计算的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中心(可以聚合多个数据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同时建立数据交换平台、规范数据交换标准,对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建模、存储,建设数据仓库,实现数据集成管理。

同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及规范,实现应用数据的共建共享,并根据需要对外开放数据接口,同时也为数据的大数据应用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奠定数据基础。

3.3集成管理的需求选择系统集成策略去实现集成管理,集成不同应用系统。

本项目的业务系统集成策略采用信息整合方式,通过信息整合消灭信息孤岛,并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基础上开发新的协同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同时为满足校园管理需要进行权限集成,提供身份认证服务,为所有用户提供身份认证机制,统一管理本项目各用户访问应用系统的权限,包括角色设置、角色授予、权限特别授予等。

第二章方案设计1设计依据及规范《消防联动控制系统》(GB16806-200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民用闭路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GB/T5465-2008《可编程序控制器》GB/T15969-2007《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极限值和测量方法》GB/T9254-200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171-2012 《过程检测和控制流程图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GB2625-1981《工业自动化仪表盘、柜、台、箱》(GB/T7353-1999)《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GB/T 9385-200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GB/T 9386-2008《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GB/T 15532-2008IEEE有关协议ITU-T、ITU-R的有关建议IEC、ISO的有关标准国家的有关标准2方案设计原则2.1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充分理解校园管理者的建设需求基础上,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管理系统,建立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与规范,建立数据交互平台和数据中心,对今后业务系统的建设与融合、迭代奠定基础。

2.2先进性和实用性并重原则系统设计采用基于物联网共性平台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系统工程方法。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的平台系统。

同时在兼顾技术先进性的基础上,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讲求实际应用效果,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以保证系统的方便性和实用性。

2.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的信息资源,对业务系统工作流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实现业务信息和数据的共享、交换;解决信息孤岛,促进资源的共享共用。

2.4可靠性和安全性原则应采用高可靠性软件技术,以保障平台的安全;建立高可用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采用集群结构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减少冗余,以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采用必要的手段对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和监控,保证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

2.5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系统遵循国家的有关标准,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统一的网络协议、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统一的系统接口等标准体系,真正达到网络应用、系统应用的整体性,实现数据共享和可重复利用的目的。

2.6开放性和兼容性原则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必须建立开放式的网络体系和应用系统,为各类协议和异构式的数据库提供支持;应兼顾已有的信息基础和未来系统扩充的可能,应用系统设计应考虑开放性、可扩展性,体系结构应能够适应未来的扩展,以保护本次工程的投资,避免造成重复建设。

2.7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原则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将来的扩展需要,保证未来业务发展的空间。

包括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系统的扩容能力等,在满足现有系统互联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信息系统新增、减少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