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oc格式] 城市公共艺术新材料比较研究——关于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探索

[doc格式] 城市公共艺术新材料比较研究——关于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探索

城市公共艺术新材料比较研究——关于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探索
——
62——环境艺术
城市公共艺术新材料比较研究
关于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探索
文/吴忠
公共艺术”的概念形成于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公共艺术”概念的提出
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它让艺术回归
民众,回归本体;也为公众参与社会公
共事务,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
切实可行的公共平台.同时公共艺术”
概念的提出也为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
提供了一个更为合法的身份——公
共空间是构成城市最重要的单体.所以
公共艺术也必将成为构成城市文化最重
要的载体之一.
公共艺术作品”具备教化,宣传和
美化的效能——灌输社会,民族和国家
的意志,宣传多数民众主张的道德思想.为城市注入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
化品质.缓解都市人的紧张情绪.公共
艺术已经超出了一般文化概念,而具有十分强大的人文辐射力和影响力.所以公共艺术首先必须体现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也必须通过舆论引导,因为这种关怀情结可能更多的是去感受一种
文化,体验一种生活方式之后的超然态度….而陶瓷”这一融合视觉造型与
经典文化的综合体,正充当了联接空间与公众的纽带载体,它的特性和它的存在方式使其能够介入公共空间并成为公共艺术的媒质.
陶瓷材料介入公共空间这一课题早
已为我们的先辈所实践.上世纪8O年代初袁运甫,祝大年等先生用陶瓷媒介
创作了首都国际机场等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了新时期公共艺术的典范.更
重要的是袁运甫诸先生利用他们的学术与社会影响通过陶瓷这一载体向现代人讲述了一种古老文明在现实生活中
的真实,唤起人们对陶瓷的再认识.这
为陶瓷介入公共空间提供了真实的社会基础.

,公共艺术:公共性与艺术性
公共艺术是一种视觉文化识别系
统.有别于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等量化的艺术形式.之所以有别于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等艺术形式.在于它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公共性.在现代汉语中.
公共”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
按词义”公共艺术”即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艺术性景观,设施及其它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性质有别于一般私人领域的,非公开性质的艺术形态.因此
公共性”不只是公共艺术的前提,更是
它的灵魂: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先决条件.公共艺术因公共而生,也因其具备“公共性”.才能被称为公共艺术.
其二艺术性.这是公共艺术的核
心要求.”如果认为放置在公共空间的
艺术就是公共艺术,那么公共性就成了

个空间的概念,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历
时性的概念,它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历史形态.因此不能将其泛化为公共环境中的一切都是所谓公共艺术.”E2]因而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的各种艺术创作或设计,具体的量化主要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创作,设计建造,实施,
传达和产生作用的造型艺术.
舍上述之要求,公共艺术便无从谈
起.因而在时下探讨陶艺以何种方式介入生活,介入空间并显现当下的社会生活,探讨公共艺术自身的属性也就显
环境艺术——63——
得独具意义.
二,陶艺的属性
(一)陶艺的公共属性
五千年的陶艺文明脱胎于民间,融
于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代陶艺是建构在现代艺术的哲学
背景之上的.现代艺术是民主,文明进
步的结果,探求结合个人创造和公共需
求的艺术形式是它的追求: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公共艺术机制是现代艺术努力建构的内容.
历时的社会属性和陶艺的材料属性
要求陶艺家显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现代艺术哲学背景指导下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不再以一个艺术精英自居,而是积极地走向社会,走
向公众,参与到社会公众事务中去;另

方面,陶艺在创作主体上需要更加开放.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以更多方式走向陶艺.使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越来越淡化.这些先决条件为陶艺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并成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最真实的基础.而”陶艺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天然
的公共性一普及性,日常生活化,以
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公众所产生的亲和力.使它更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转化并获得当代文化的新品质.3J (二)陶瓷材质的公众属性
泥土面前可以消解国别,性别,语
言的界限这是泥土的材料特征.谁都
可以籍着对泥土材料属性的自我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这是缘于人类与生俱来对泥土的天赋本能.材质本身的自然属性——泥土特有的可塑性,温润以及经过火煅烧所产生的温暖,丰富多彩的釉彩极大地丰富了公共艺术材料选择的多样化.创作过程既有传统手法.
又有时尚要素既能传达艺术思想,又
能创造精美的欣赏效果,进一步丰富公共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化特征.
因而当陶艺介入公共空间成为公共
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它将很快拉近人与物的距离,它使人们多了一份参与和交融感并产生愉悦和满足,这是源于生命本质的亲切感受和需求渴望.也是陶瓷材质特有的公众属性.
三,陶艺介入空间的思考
根据我国社会学家研究表明.我国
城市化水平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尤其在我国向小康社会的发展转型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
进程需进一步加快.更意味着城市化进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城市文化
建设将成为小康社会发展的主体之一.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城市
文化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总和,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上留下了痕迹和烙印. 一
座有魅力的城市,需要分析过去现
在,未来,继而通过载体记录城市文化
的发展脉络,它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延续性的重要方式,公共艺术无疑成为其最为恰当的载体之一.
随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每
个城市都希望能产生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公共艺术.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 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形成不同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城市文化体——
64一环境艺术
系.怎样在城市建设中,充分挖掘城市
的漫长历史年代积淀的深厚文化传统. 塑造城市明确独特而又充满当代文化理
念的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题.
在张扬个性,凸显时代特征并具备
公共性的时代背景要求下,对以陶艺作为城市公共艺术重要材料和手段的研究,将有着特殊的意义.陶是文化的象征.是情感诉求的载体,将极具城市文
化精神的艺术图象与陶结合并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以陶为载体反映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自己特殊的城市面貌,今天存在着少有的历史性机遇.
陶艺介入空间的途径非常广泛.中
央美院吕品昌先生曾撰文说:环境艺
术不是仅限于室外造型艺术的狭义概念.它具有外延拓宽的广义,即全面环
绕并关怀人的生存和审美的空间环境. 这样的环境艺术在室外.也在室内.总
之在人的全部周边,例如城市雕塑,壁画,室内装饰艺术,城市小品等等,都
可以用陶艺的材料和手段来表现.这无疑极大拓宽了陶艺的展现方式,它将拉近陶艺与市民的生活并使之与其发生最
为广泛的联系达到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公众生活发生广泛关系成为可能.
中国传统陶瓷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价
值追求.使得传统陶瓷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极度缺乏拓展.所以目前少量的以陶为媒材的公共艺术作品多数尚处在学术研究,探索的阶段,应用的地域范围也
很有限.与之相比较在有着悠久公共传统历史的西方国家,在陶艺介入空间这一
课题上的论证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把我们远远地抛到了后面. 这的确是陶瓷古国的悲哀”加”无奈.
因此,在当下研究和实践如何使陶艺进入公共空间,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性和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21世纪的中国,城市要提升,产业
的小池塘》
O4》
是基础而灵魂在文化——文化要”领
跑”城市发展缺少文化的城市没有品
位,文化会影响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和形象,是一个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体
系.这已经成为政府,学者,专家的共
识.在这样少有的历史性机遇下.如果
陶艺能与公共艺术相结合.陶艺家掌握
主动性,将会在城市建设,营造城市文
化,提高公众生活和城市品位等诸多方
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注释:
【1】何征陶艺归真,返于环境——有感于陶
艺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位置[J]雕塑,2004(6) 【2】孙振华关于陶艺的公共性问题美术,
2DO3f91
【3]庋道坚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见:演泽泥
性一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c】香港高意设计制作公司,2000
作者简介:昊忠,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
筑学院讲师
实习编辑:闰四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