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尿石症的中医护理
尿石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属中医淋证范畴,占泌尿外科住院病人的25%。
有研究显示约50%的患者在10年内会有结石复发。
临床上以疼痛、血尿或尿出砂石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主要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标签:尿石症;中医;辩证施护
尿石症,中医称之为石淋,属淋证中的一种。
临床以小便滞涩不畅,窘迫难忍,尿流突然中断,尿中有砂石或尿中带血,或尿检大量红细胞,或茎中疼痛为特征。
结石可存在于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中。
如砂石的体积较小,则可以通过小便从体内排除,从而使得疼痛感减轻。
如若患者出现尿中带血或者是舌苔薄而黄,脉象弱而沉,则说明砂石已经波及膀胱或患者阴部,发展到后期患者会出现尿中存在大的凝块或者血尿情况严重的状况。
本病好发于四十岁以孝珩的成年人。
我院泌尿外科多年来将其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亏虚三型进行辨证施护,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湿热蕴结型
1.1 病因
多由于患者过于贪食辛辣刺激或肥厚的食物,久而生湿。
再加之江南地区梅雨季节时间颇长,湿热久居于体内,肾水下引,化为尿液。
又因大部分湿热无法及时从体内排解,从而聚为砂石,盘踞于体内。
1.2 症候表现
腰部及腹部突发疼痛,尿中带血,小便次数增多。
偶尔伴有发热、舌苔变白黄腻,脉弦细数。
时而伴有小便刺痛和淋漓不尽的症状。
湿热蕴结型尿路结石患者多伴有脾虚和食欲不振的症状。
1.3 治疗原则
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可用石苇散加减。
金钱草30 g、海金砂15 g、车前子15 g、石韦12 g、滑石18 g、黄柏9 g、山栀子9 g、枳壳9 g、通草5 g、甘草3 g、扁蓄9 g。
此为基本药房,每日煎煮服用,一日分三次服用。
脾虚者可加炒白术、芡实、茯苓等药物调剂。
肾虚者可加黄芪和赤芍等中药。
对于腹痛和肾绞痛严重的患者可加木香、五味子、延胡索、金铃子、羌活。
尿路感染严重的患者可加地骨皮用以清火解毒。
金钱草是治疗尿结石的主要药物,任何中药的配方都要以金钱草为主。
但中药药性要相互配合,不然患者服用过后容易拉肚子。
1.4 辨证施护
患者饮食宜清淡,禁食肥甘厚味,以防滋生湿热。
应多饮水,请勤排尿,保持每日饮水量达2000~2500 ml以上。
可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豆芽、猕猴桃等以清热利湿,也可用鲜玉米根、叶或玉米芯各90 g煎水代茶饮。
保持环境舒适、安静,注意个人卫生。
2 气滞血瘀型
2.1 病因
此类尿结石多因情绪不畅所致。
或大喜大悲,或长期抑郁。
肝火无法通达,气血长期处于凝滞状态,气血凝滞则肾水颇伤,尿液无法正常汇聚,久为砂石。
从而使得气血更为不畅,血脉不通。
肝火过旺,肾水失和。
气血和热长期无法调和,互相干预下,最终砂石越来越大,形成比较严重的尿路结石。
2.2 症候表现
小便淋漓不尽并刺痛,结石偏大者多有尿血症状,面色苍白,腰腹疼痛。
舌头前部存在瘀点,舌苔发白,脉象沉而发涩。
2.3 治疗原则
以行气化瘀,通淋排石为主,宜用沉香散合五淋散加减。
金钱草30 g、石苇15 g、桃仁10 g、红花9 g、当归10 g、牛膝10 g、赤芍10 g、王不留行12 g、炮甲12 g、沉香9 g,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本方以当归、赤芍、红花、牛膝、王不留行为主,负责活血通络,金钱草和石苇仍为排石通淋的良药,几种药物共同达到活血化瘀的良效。
2.4 辨证施护
应加强患者情志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宜清淡,可多食萝卜、芹菜、香菇、菊花、荷叶粥等,配以桃仁、红花、油菜、慈姑、黑豆等理气温经活血之品。
3 脾肾亏虚型
3.1 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久卧于床,致使阳气不甚。
或过于喜食冰饮或甜食,致使脾胃无法充分运化水气,五谷精微无法更好地运送于身体各个部位,水汽无法更好地化除,则尿中会集聚更多的浊物,最终形成尿结石。
3.2 临床症候
怕冷、腰膝无力、稍有活动就感觉体力不济,小便淋漓不畅,面色蜡黄,缺乏光泽。
呆板纳言,声音低沉,便溏,舌色淡,前端有齿痕,舌苔薄,脉象无力。
由于脾虚过甚,患者极易喜食甜食。
3.3 治疗原则
以补益脾肾,通淋排石为主。
可用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5 g、熟地12可、山茱萸12 g、菟絲子12 g、杜仲12 g、肉桂3 g、车前子15 g、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本方以黄芪、白术和党参为主,起到益肾健脾的作用。
杜仲、肉桂和牛膝起到膀胱气化的作用,车前子仍为排石的主要药物。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尿石证病变部位重在肾与膀胱,尿结石多因脾肾亏虚为根本,肾脏无法正常产生尿液,形成砂石。
砂石的存在又会加重体内气滞和血瘀的症状。
而石淋虽多由湿热蕴藉所引起,然若过多使用清热的药物,则又会使得脾肾双虚的症状进一步加重。
临床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
以尿中排出砂石为主要特征。
治疗依证型不同,而采取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补益脾肾等方法,可辅以电针治疗膀胱腧、关元穴、小肠腧、肾腧;穴位贴敷三阴交、阴陵泉、委中、太溪、大巨、冲门;并有肾周围炎者可外敷金黄散一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管玉香,糖尿病病人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干预效应与思考[J].全科护理,2015,13(21):2047.
[2] 黄佑艳,胡珊,董艳其,等.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对策与护理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4,8(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