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识谱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识谱教学

吴中区第五次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识谱教学
东山中心小学周欣华
在近些年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
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感受、领悟音乐成为了音乐
教学的核心活动。

但同时我们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
进行音乐的双基训练,即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与技能的掌握。

有一个尤为突出又及其普遍的现象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歌
曲演唱中,学生演唱歌词的能力都比较强,而唱歌谱却有较
大难度。

这种现状的出现,其中必有诸多原因。

我们的学生
果真不识谱、不会唱歌谱吗?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
实践,谈一谈在“识谱教学”方面的一点想法和做法。

一.识谱教学的必要性。

在歌曲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可能有这样的观点或做
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歌词的演唱,歌谱能唱就唱,会多少唱
多少,唱准与唱不准没有一定的要求,或者干脆就不唱歌谱。

诚然,我们不能说学生不会唱歌曲,因为学生对演唱歌词往
往会有不错的表现。

时间一长,老师教歌与学生学歌都形成
了一种定式,演唱歌谱成了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内容。

面对这
种现象,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歌谱教学,认识
到识谱唱谱的最佳期就在小学阶段,认识到培养学生识谱唱
谱的能力,对于学生理解感受和表现歌曲有着帮助和促进的
作用。

我们教师应掌握规律,探索教法学法,扎实有效地进
行识谱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唱谱的能力。

会唱词不一
定会唱谱,但会唱谱一定会唱词,所以我们在歌曲教学中要
避免重词轻谱的片面性,让学生的词谱演唱能力得到均衡全
面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识谱教学具有它的必要性。

二.识谱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在小学阶段我们一般以学习简谱版为主,视地区、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有学习五线谱版的。

不管是简谱还是线
谱,歌谱都是由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构成的。

其中
旋律的本质就是指不同音高的排列,所以节奏训练和音高训
练是识谱教学的主要内容,两者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歌
谱演唱的准确性。

识谱教学可以采用分步学习和集中学习的形式。

分步识
谱教学是教材组织编排的要求,它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规律和
实际能力,但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上缺乏一定的延续性
和系统性。

集中识谱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能重组教材,使学习
内容连贯、紧凑,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但相应的会增加学生
学习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分步识谱教学和集
中识谱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合理安
排,相辅相成,来提高识谱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识谱教学的一些方法。

识谱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视谱演唱的能
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
训练,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训练节奏,为演唱曲谱打下扎实的基础。

准确掌握节奏是视唱曲谱的前提和保证。

节奏训练先行,
解决难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应首先帮
助学生分析歌谱中出现的不同节奏型,然后运用行之有效的
方法逐一解决。

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难点节奏型有:前、后十
六分音符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弱起节奏;休止节奏。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节奏训练,帮助学生准确
地掌握歌曲中的节奏难点。

①节奏与生活相联系。

从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叫声中,来认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并出示后十六分音符节奏进行对比,学生把这两种节
奏区分清楚,通过拍击练习就能很快掌握它们不同的特点;
从“知.了”的叫声中,来理解附点节奏前长后短的特性;从体
育教师“向右转”的口令声中,从汽车“嘀嘀.”的喇叭声中,来
认识并很快地掌握这两种切分节奏形式。

②直观形象的动作演示。

弱起节奏的练习我们可以运用数拍法来解决。

根据歌曲节拍和弱起拍的位置,出声数出前面的拍数,也可以用手、脚点击的方法表示,这样就能充分保证起始的统一和整齐;对于节奏中的休止,我们可以用直观的动作来解决:用握空心拳来表示休止,通过握拳幅度的大小(从上到下)区别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等时值的长短。

同样也可以用点头、拍腿、点地等其他方法来表示休止符。

③变化练习的速度。

歌曲中的难点乐句可以通过改变速度来练习,如一拍时值变为二拍时值,三连音变为三拍等,待练得准确稳定后,再按原来要求练习。

这样先慢速再原速的方法,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从易到难掌握节奏重难点。

生活中充满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轻松掌握本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听唱结合,提高学生把握音准的能力。

音准是视唱曲谱的核心,没有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我们要明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音准能力,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所以我们要制定好教学计划,根
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有效的方
法来实施教学。

①听辨和模唱唱名。

认识、熟悉唱名是听辨的基础。

从音阶入手,让学生先
仔细听,然后辨别音的高低,再进行模唱。

通过多次、反复
听唱的强化练习,并运用柯达伊手势加以辅助,使学生逐步
建立起唱名音程感,这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识谱演唱的关
键。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从单音听唱练起,接着慢慢地
过渡到音程,最后发展到简单的乐句。

整个过程要注意到循
序渐进,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进行这样专
门性的练习,它容易变成枯燥的、机械的技术操练,学生是
不喜欢的。

所以我们要采用游戏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学习效果。

(1) “摘果子”
将唱名制作成鲜艳可爱的水果卡片挂在“树上”,学生通过听琴音并从树上取下相应的唱名卡片的“摘果子”游戏来认识
唱名。

(2) “送回家”
将唱名与一些小动物的声音联系起来,如:小猫(mi)、小鸡(si)、小鸭(la)、公鸡(sol)等,学生通过听唱并把小动物“送到自己家”的游戏来唱对唱准唱名。

(3)还可以通过“卡片连音”、“唱名填空”等游戏活动对唱名
进行复习和巩固。

②演唱歌曲歌谱。

歌谱演唱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唱名音程感和准
确节奏感的基础上,才能比较顺利的进行。

若学生在低年级
段对唱名感与节奏感的把握还较差,就应继续在中年级或高
年级段进行复习巩固,在唱歌谱的过程中坚持“多唱唱名”和
各种节奏的练习。

为提高学生演唱歌谱的能力,我们可以运
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1) 词谱结合。

歌曲教学中唱歌谱与唱歌词应结合进行。

先唱会歌词,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较深刻的印象,再来唱歌谱,有利于学
生把握旋律的音高位置。

有的歌曲节奏、旋律较简单,可让
学生先唱会歌谱,锻炼和提高视谱演唱的能力,树立能唱好
歌谱的信心。

先唱歌谱还是先唱歌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根据歌曲的难易、长短、学生的识谱能力等因素,灵活运用,相机变换,循序渐进。

(2) 先分后合。

歌曲中通常会有一些难点,学生不易迅速掌握。

我们把
这些地方单独抽出来,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
进行全曲视唱,就能收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歌谱演唱时,通过分句、分段的方法,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然后进行视唱练习,这
有利于提高学生视唱歌谱的质量。

练习时指导学生借助划
拍、击拍、手势等方式,更好更快地唱会唱好歌谱。

(3) 器乐辅助。

学习器乐演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谱及演唱能力有着
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践表明,凡学习器乐演奏的学生,他们
的识谱和演唱能力远胜过于未学习器乐演奏的学生。

器乐演
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唱谱的过程,通过电子琴或竖笛或
古筝或二胡等乐器的演奏,学生不断地进行着听音训练,潜
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在掌握一定演奏技能的同时,又发展了识谱和演唱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把
乐器引进课堂是提高识谱教学成效的最佳选择。

同时,我们
要注意器乐教学中乐器本身的音准性,训练有目的性,有计
划性,有坚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
水平。

另外,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背唱旋律的练习,也能逐步提
高识谱和音准的能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
段,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获得教与学的双丰收。

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强调学生的参与、表现,但我们也不要淡化了教学过程的质量和结果的有效性。

扎扎实
实的训练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学生音乐的认知水
平,让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
冶,从而走进音乐,感悟音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