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发展历史

遥感发展历史

遥感发展历史
任何一门科学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一致,不可
能超越时代,遥感技术当然也不例外。

它的形成是与传感技术、宇航技术、通讯
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联系,与军事侦察、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利用
和全球变化的需要相适应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普通照相机和飞机的基础
上,一些新的信息探测系统相继出现。

人类观测电磁辐射的能力从可见光扩展到
了紫外、红外、微波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
到数据(非图像);平台由汽车、飞机发展到了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
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

这就需
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过程。

1960年美国学者
伊林L.布鲁伊特(Evelyn L..Pruitt)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1962年在
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这一名词被正式通过,
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但是,在遥感一词出现以前,就已产生了遥感技术。

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
三个阶段.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和航天遥感阶段。

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英文是“remote sensing”,意即“遥远的感知”,在日本叫“远隔探
知”或“远隔探查”。

其科学含义一般理解为: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
“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

也就
是说:不与目标物接触,凭借其发出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

所以有人将遥感技术
作为一种侦察技术。

根据遥感的这一概念,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遥感本领。

例如,人的眼睛识
别物体的过程就是一种遥感过程,它是靠物体的色调、亮度,以及物体的形状、
大小等信息,来判定物体的属性。

蝙蝠能发射超声波,并用接收到的回波来判断
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属性。

现代遥感技术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遥感现象和过程
而产生的。

目前,对遥感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
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
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
理论与技术。

随着窨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在发展。

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
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谱从可风炮发展中国家到红外和微波,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元也从地面80m*80m,30m*30m,20*20m,10m*10m,6m*6m。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和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受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

而且,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受试验。

近十几年来,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多种遥感信息处理系统。

如假彩色合成仪,密度分割仪,TJ-82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微机图像处理系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