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主要存在内部控制观念错误、控制环境不完善、风险意识差、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因而应通过转变观念、完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等方法加以解决。

标签:企业;内部控制;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观念误区
1.控制就是牵制。

内部控制是内部牵制的最初形式,它主要通过个人或部门之间的职务相互牵制、业务权利的分工来实现交叉控制,达到控制的目的。

现代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筑了内部控制体系。

但是一般提起内部控制,都会想起会计工作岗位上的相互牵制制度,这只是对内部控制的狭隘理解。

2.控制越紧越好。

有的企业领导认为控制越紧越好,于是便独揽大权,出现了所谓的“一枝笔”现象,结果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实际上是人治的体现。

实践证明,人治往往是滋生腐败的土壤,而法治却能有效促进组织系统的高效运转。

4.“控制就是处罚”。

如果认为控制就是处罚,就很容易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反倒不利于控制制度的执行。

(二)控制环境不完善
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具体包括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

(三)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

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
理机制。

(四)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责任不明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

我国企业往往存在着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的区域,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最终不了了之,无法追究责任。

在许多企业,信息系统已经不再是一个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而是上层管理人员的话筒,信息随其意愿而变。

(五)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
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管理当局要制定各种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和有效。

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极为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任何事情都是总经理说了算,下属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全无发言权,内部监督极度缺乏。

二、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首先,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来看,虽然内部控制与会计、审计有关,但不能把内部控制仅仅限于与会计、审计相关的范畴。

其次,根据管理学理论,控制是企业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大偏差的过程。

再次,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管理又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存在,所以,管理者应当对内部控制的建设负责,这也是其工作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要走出以下几个误区:一是走出“控制就是牵制”的误区,确立现代控制的理念;二是走出“控制越紧越好”的误区,防止高度集权、僵化运作造成的效率低下;三是走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误区,防止过分依赖人的素质而忽视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四是走出“控制就是处罚”的误区,防止将控制的有效性体现在惩罚力度上,以罚代控。

(二)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加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企业的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能塑造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同时影响到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

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不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建设,并改善人力
资源管理机制等。

(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

控制和风险的概念紧密相连,正如前后门都通向同一房间,一个组织选择哪道门进入房间取决于它的经营环境以及该组织怎样看待它的业务、怎样界定其战略重点等。

国外对风险评估早已非常重视。

战略管理中常用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分析法,就是风险分析的一种。

企业应该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机遇。

企业不仅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进行SWOT分析,而且在企业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也应该时时这样做,才能将内部控制目标达不成的风险降至最低。

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一般须经过风险辨别、分析、管理、控制等过程。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

(四)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

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内容,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员工需知道企业期望他们做出哪种行为、哪种行为被接受、哪种行为不被接受;员工还需知道在其执行职责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尚应注意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

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管道,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管道。

企业会计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会计系统为企业提供成本信息、营运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等。

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系统及其他方面的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

(五)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我国的立法机关应该联合我国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包括理论界,实务界,各种职业团体、协会、中介机构等,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一套内涵与外延统一、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发布准则或提出指南,使企业管理层或注册会计师等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要将内部控制的全新理念与精神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尽量使管理层用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标准、注册会计师用以审计内部控制的标准与投资者用以审视内部控制的标准相统一,以减少可能的期望差距。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内部问题,其根本动力应该来源于企业自身。

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企业这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不是很强。

因此,加强内部控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的,国家应该给企业塑造一种重视、开发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宏观
环境,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