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的翻译浅析
【摘要】恰当地使用谚语,不仅能体现修辞效果,表达复杂的思想,更能增强语言的美感和感染力。
为了达到有效的使用目的,也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得体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语义和文化的角度对英语辨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谚语;翻译
前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民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中,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各具特色的语言,因而都拥有极为丰富的谚语。
谚语是人民大众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
这些大量生动活泌的口语体,有给生以启示的格言警句,轻松幽默的行话黑话,精辟入神的成语短句,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且富于色彩,可谓语言的精华。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一直为翻译界普遍接受。
因此翻译应忠于原文内容,用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
翻译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直译和意译等矛盾,英语谚语里沉演了大量的文化因素,因而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所以翻译的过程不应只是出发语向目的语的表层转换,而应是一种有条件的文
化“移植”。
通过这种移植,真正体现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艺术、技巧和科学的结晶,英语习语里有不少比喻,替代用法,最富诗意的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为了实现“两种文化的统一”这个宗旨,译文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形式和内容最佳融合。
只有貌神俱合的译文才是真正有质量、有魅力的译文。
一、直译与意译
1、直译法的宗旨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意译法则不同。
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 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试比较: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了雅齿的。
(直译)
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全副武装的。
(意译)
显然,直译比意译好,比喻很有新意,不但不会引起误解,还可以吸收新鲜用语。
这就是说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相同的内容,一般选择直译。
又如英语的“sonr grape”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语就可从英语直译成“酸葡萄”,英语的“to go into the red”被直译为“发现赤字”。
其它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习语也不少。
例如:black market(黑市)、cold war(冷战)、blue print(蓝图)、first hand (第一手的)等。
下面一些短语可说是意象措词,语用等值的直译。
佳例:
a ray of hope 一丝希望 a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2、意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如:“didn’t she swear 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hing in trousers”,划线部分直译是“穿裤子的家伙”,意译为“男人”。
英语“穿裤子的家伙”是指男子,但在汉语里却可男可女。
在这种情况下,意译比直译好,也就是说,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或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一般采用意译。
所以如果本国语的表现形式比外国语更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而如果外国语的表现形式比本国语更精确有力时,则可直译。
下面一些成语、谚语就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as easy as pie 易如反掌 still waters run deep 大智若愚each has its own merits 各有千秋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 事后诸葛亮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辩证的,好的译文往往把握了两者的统一,使语义保持一致。
二、形象代换与谚语套用
1、形象代换。
文化背景及语言形式上的种种差异导致了翻译的困难,一些由语言形式的不同组合及变异产生的特殊含义或修辞效果,在语际转换中往往会“失落”。
为了不使译文转之原作逊色,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常常用“替代”的方法来跨越这些障碍。
最常
见的是形象替代,基本质上也属于意译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象替代通常用于比喻的翻译。
在文学语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体。
这对于各类修辞手段的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例如as strong as ahorse与译中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影响其喻义的保留。
它们在语义上还是等值的,形象代换也常用于成语、谚语的翻译,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更需仔细推敲,尽量使译文贴切自然,符合译入语的民族习惯,形象代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用动物作喻体来表示人物的某些品质,由于文化环境不同,在译成汉语时,喻体往往被替换掉。
如
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鼠
as stubborn as a mule 犟得像头牛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如热锅上的蚂蚁
dumb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wet like a drawn rat 湿如落汤鸡
2)个别比喻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做喻体时,可作喻体更换,语意联想,但都是以语言的交际效果不变为条件。
如:
an qpple a day keeps the cloctor away 气宽寿长
let sleeping dogs lie 打草惊蛇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杀鸡取卵
mary kisse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醉翁之意不在酒
翻译所寻找的是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只能建立在内涵意义之上。
只要内涵意义一致,就可以通过形象代换互为转译。
3)同义谚语套用。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辨语因其比喻和形象基本一致或含义相似,可直接套译,读来同样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如:
red tap 官样文章(很有民族味,妥贴而形象)
dimond cut dimond 棋逢对手(语义对等且更符合汉语习惯)
tif for tat 以牙还牙(用牙做比喻非常生动)
另外,辨语的翻译若能发挥译文的优势,不仅意思明确,而且结构匀称押韵,富有美感,就不失为值得欣赏品味的佳作。
如:
it’s better to be a has-been than a never-was
曾经一度,胜过从不算数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样样皆通,样样稀松
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俚语的翻译同样也要通过联想,才能译出确切含义。
如:bluesky 夸海口(广告俚语)
a wet hen 泼女,讨厌的人
hit the sauce 酗酒
以上几例典型地说明了英语谚语在转换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文
化因素,在尽量保留语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文化移植。
为满足
交际的需要,满足传播文化的目的,适当增加所有语言的语言习惯浓度,并且把握往不同的文化为涵,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
英语谚语包罗万象,表现力极其丰富。
掌握英语谚语能增加我们外语的底蕴,提高表达能力。
翻译质量的好坏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和大量自觉的实践。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力不一样,表现形式不同,译文须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采取最佳译法来展现原作“丰姿”,增强译文的表现力,翻译的艺术就是要找到既“形拟”又“神似”的译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翻译也就始终面临着一种挑战。
它要求每一个外语学习者必须精通原文,又音熟译入语,还要拓展知识面,不断追求翻译质量,使自己的语言能力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