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属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
【生活习俗特色】饮食习俗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
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广东饮食习俗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能逐渐摒弃外地饮食中的某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讲究实际的风格。
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以吃饱、吃好为原则,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人不重视礼仪,恰恰相反,广东人请客非常注重礼貌,使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而那种脱离实际的铺张,则是务实的广东人所不愿为之的。
另外,食物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一道鲜美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
同样,广东人对其饮食的选择,也正是其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2.答:本地区是生活较多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文化和当地原居民文化的关系。
①外来人口文化和当地原居民文化互相融会贯通,为人所接受。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响塑造着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本地的企业和街道从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入手,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外来人口参与,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外来人口参与文化活动进行共建共享,有利于消除外来人口和本地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增进相互的了解和感情,促进相互的交往。
③优秀文化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先进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各种文化活动充实了外来务工人口文化生活,保障了其文化权益,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有利于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3.答: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异同如下:人类的历史也是文化的历史。
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
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
这种不同的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差异而形成显著区别。
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大陆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
大陆文化的生成空间为陆地,陆地因受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与封闭性,因对土地的私人占有而产生封疆与世袭观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积大小与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级制度。
安土重迁,安贫乐道,惜别怀乡,这些都是大陆文化的生成背景:封闭,保守,墨守成规,求稳求太平,害怕社会变动。
大陆文化虽然厚重、典雅、精致,其局限性则是很明显的。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另外海洋文明的三大特点:第一是开放性。
第二是它的文化的多元性。
第三是它的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因而,认为海洋文化是开放性、冒险性的,大陆文化是封闭性、保守性的说法是片面的。
4.答:在新会当地的名胜古迹有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梁启超故居等,就拿小鸟天堂来说吧。
【来历】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
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
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1984年,巴金先生亲笔题写“小鸟天堂”四字,为风景区增色生辉,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
【对文化作用】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
2002年重新规划扩建,并对动、植物自然生态群落加以悉心保护和优化,形成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休闲旅游于一体,充分展现旅游新时尚的园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区;如今,小鸟天堂景区正再次进行改造扩建,打造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的湿地公园。
【保护和开发】早在2007年新会“两会”期间,新会区11位人大代表就联名指出,随着景区不断开发,人为景观增多,游客纷至沓来,加上不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周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小鸟天堂出现榕树枯萎现象、鸟类数量锐减,昔日千鸟起舞、万鸟缠树的景象不再。
2011年,为了保护好小鸟天堂良好的生态环境,新会区投资将其扩建为湿地公园。
这次扩建将景区内的路网改造成了水网,以多造生态绿地、鸟岛为主,少造建筑物。
扩建规模达到63万多平方米,足足扩大了50%,尽量减少人类在该区间活动过多对奇榕和鸟类的滋扰。
目前,改造工程仍在进行,旅游休闲区还在建观鸟台,种上的榕树已经郁郁葱葱。
5.答:当地衣食住行代表性物件——算盘【名称】中国使用的一种计算用具,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算盘为长方形,木框中嵌有细杆,杆上串有算盘珠,算盘珠可沿细杆上下拨动,通过用手拨动算盘珠来完成算术运算。
【来历】算盘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分时期,关羽所发明,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
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形制】其形长方,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
一般从九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
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
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3档。
档中横以梁,梁上1珠,这珠为5;梁下5珠,每珠为1。
【文化传承】算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
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6.答:影响三大民系特性的因素【饮食上】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
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中国汉族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习俗原因:当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
气候原因: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
【建筑上】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广东省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在宗族文化兴盛发达的明清时期,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
这三大汉族民系的民居建筑单元分别凸显了家庭、房支及家庭、房支要素在宗族结构中的重要性。
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礼制思想影响下,广东民居建筑遵从宗法制度,实现了生活空间伦理秩序的构建。
【服饰上】受宗教文化,气候条件,民族传统,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如广府地区,受周围发达城市环境的影响,时代化、变格快是广府民系服饰最明显的特征,经济发展快,服饰呈现出复杂、华丽、精细的特征。
而客家人生活在闭塞的山区,服饰主要呈现朴素、自然、实用的特征,造型简单古朴,线条比较单一,款式缺少变化,以素色为主,多为棉布葛麻。
7.答:我家乡的时令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由来与传说】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