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第十一章 骨髓炎
第一节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病因
1、病原菌最多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发病因素:细菌毒力强,身体敏感及身体抵 抗力弱
3、诱因:外伤、邻近感染,也可能无何诱因。

外源性:开放性骨折
二、感染及蔓延途径
1、骺板 2、骨骺 3、关节囊(内外 层) 8、骨膜下脓肿 9、骨膜被脓疡掀起 10、感染灶向骨干扩 展
(二)骨膜增生
1、早期(10天左右)呈线状 2、随病变发展可出现层状,骨膜断裂及骨膜三角 3、骨膜增生由早期局限性,逐渐发展成广泛性,有时从一 端伸延至另一端
(三)骨质破坏
1、早期(10天左右),开始于干髓端见筛孔状,虫蚀状,大小不等斑片 状骨破坏,边界模糊,与正常骨分界不清。 2、病变发展,在髓腔内向骨干伸延,严重者可达骨另一端。

如何寻找死骨及死腔
1、观察在骨增生改化区无 骨纹结构区,有病灶 2、在骨改化区寻找骨破坏 区 3、在破坏区内寻找死骨 4、在骨膜反应周围寻找病 灶
5、在软组织肿胀处寻找病 灶
(六)慢性骨髓炎治愈标志

死骨、死腔的消失标明慢性骨髓炎的 愈合。
第三节 慢性骨脓肿

骨内存在着限局性化脓病变,称为慢性骨脓肿

思考题
1、描绘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感染及蔓延途径? 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X线表现有哪些? 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 4、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及X线表现? 5、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病例中如何寻找死骨、 死腔? 6、慢性骨脓肿的X线表现? 7、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与脊柱结核 的主要鉴别点是什么?
2、骨膜下脓肿期,一般在10天以后,软组织肿胀更为明显呈
弥漫性,可见骨膜增生,此期应手术切开排脓 3、骨膜骨质破坏期,一般在10~20天左右,患肢广泛肿胀, 骨膜增生后断裂,骨破坏,可见死骨,此时切开、排脓, 也必将转为慢性骨髓炎甚至造成永久性畸形
四、X线表现
(一)软组织肿胀(7-10天)
1、软组织密度增高 2、肌肉间隙不清 3、肌肉与脂肪分界不清 4、皮下脂肪层内可见条网状 结构
4、骨膜(内外层) 11、骨膜下脓肿又进 入骨皮质脊髓腔 5、干骺端 12、干骺端病灶侵入 6、关节腔 关节 7、干骺端内骨干 13、干骺端病灶破坏 扩展 骨骺板及骨骺侵入 关节
三、临床症状及体症

发病急,以日计算;高烧;局部红、肿、热、痛

根据发病时间和病理变化分三期:
1、骨膜下脓肿前期,一般在发病10天之内,软组织局限肿胀
1、脓肿周围有完整的包膜,内有脓液,为急性期 2、另一种是病变周围有程度不同的新生骨包饶,内有肉芽组织和脓液,为慢性期

X线表现
1、常见于管状骨的松质骨内,如股骨、胫骨两端,股骨头颈部,桡骨下端和尺骨 上端 2、一般病灶较小,多在1-3cm之内,图形或多叶状骨破坏区称为Brodie脓肿 3、脓肿周围可见较厚的硬化区,称为硬化带,靠近病灶密度较高,逐渐向松质骨 内移行变淡 4、偶见巨大骨脓肿,可出现巨大骨破坏区,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及瘘道形成
3、骨松质破坏同时可见骨皮质破坏
4、破坏区周围可以增生硬化病变,破坏区内出现大小不等死骨,也可见 骨皮质形成条形大块死骨
第二节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病因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引流不
畅,在骨内遗留感染病变、死骨或脓肿
时,而转变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二、X线表现
1、软组织肿胀: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相比较肿胀较局限,经治 疗可逐渐缩小或反复肿胀 2、骨质破坏(死腔形成):为急性骨髓炎破坏残留区域,可见 大小不等,边界可模糊可清晰的骨破坏区
3、骨质增生硬化:为慢性骨髓炎修复过程中的必然反应,病灶周围新生骨组织, 广泛骨膜增生改变,无骨结构,厚薄不均 4、骨膜反应,骨包壳与死骨形成:骨膜反应与骨包壳都是由于骨破坏和骨坏死 引起的骨膜新生骨。骨膜反应是存活的骨皮质外而形成的。而骨包壳则是在 大块死骨干的周围被剥离的骨膜形成的。只要死骨存在,这种骨包壳越增生。 死骨清除后,骨包壳经过改建和塑型,可代替坏死的骨干,最后形成正常的 皮质骨
第四节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

多为血行感染,亦有因脊 髓穿刺引起,临床发病急, 脊柱局部扣痛明显 X线表现
1、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 椎旁脓肿形成 2、晚期,椎体内可出现巨大 骨桥 3、椎间隙变窄者,椎体边缘 可出现骨质增生,甚至椎 体骨性融合 4、临床发病急,骨质破坏发 展迅速,骨质增生出现早, X线随诊观察变化大,可 与脊柱结核鉴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