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1 顶管进出洞口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顶管施工中,把顶管机从顶进井中经过洞口渐渐顶到土中的这一过程称之为出洞。
顶管施工中出洞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出洞安全,止水效果很好,可以说顶管施工已经成功了一半。
1.1.1 安装止水圈
洞口止水圈主要由预埋钢环、压板、橡胶圈和安装钢环组成。
为了使预埋钢环能牢固地预埋在洞口井壁上,在它与混凝土接触的一面焊接数根开叉的锚杆,预埋钢环的内径同预留洞口一样大小;安装钢环是焊在预埋钢环上的,在安装钢环上焊数根螺栓用来安装橡胶圈和压板。
安装位置要根据出洞轴心位置进行调整,由于顶管出洞时不可避免有一定偏离出洞轴线位置,止水圈允许机头有2cm轴线位置,若机头偏差超过2cm,止水圈的安装位置必须根据实际偏差进行调整。
机头的直径一般比管外径大2cm,使得管与洞之间有2cm的空隙,容易形成泥浆套,便于减少管壁与土之间的摩擦阻力。
1.1.2 加固机头出洞口
本工程顶管管中心标高介于-3.42~-5.38m之间,出洞处施工时在洞口采用门式加固,下部为粘土,管上部为淤泥层,
所谓门式加固,就是穿墙时为防止工具头流水流泥导致地面塌陷,发生安全事故,或者顶进方向失去控制,对所顶管道外径的两侧和顶部的一定宽度和长度的范围内进行加固,对穿墙管前方土体采用化学浆液进行灌浆加固,以提高这部分土的强度,从而使工具管在出洞时土体不发生坍塌现象。
1.顶管机头进出洞口处地基加固
顶管能否顺利进出洞是顶管得以成功的基础,充分考虑到本工程的土质条件差和地下工程的不可预见性和危险性,采取以下进出洞措施:
(1)根据本工程地质情况,在工作井出洞口采用高压旋喷桩地基进行加固。
高压旋喷桩在沉井下沉之后进行施工,高压旋喷桩固化剂选用42.5R水泥。
(2)为使顶管进出洞口不发生泥水流失,导致工程受损,在进出洞口安装好可靠的止水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本工程采用的洞口止水装置为橡胶法兰形式。
为使进出洞口止水装置发挥良好的水密性,必须在安装该装置时满足与设计轴线同轴的要求。
这样橡胶法兰便会被四周均匀压缩,达到止水效果。
(3)在顶管结束48小时后,管道线形基本稳定,此时即可开始从洞口向外注水泥浆,起到加固管周土体与止水的作用。
随后再用砖、水泥砂浆封闭洞口与管道周边间隙及连接管道与井壁。
1.2 顶管轴线控制措施
顶管要按设计要求的轴线、坡度进行。
主要是掘进机头部测
量与纠偏的相互配合。
纠偏是完成管道线型的主要手段。
初期方向控制:穿墙后管道偏差的大小,将会给以后的工作
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管道在前30m的顶进阶段,需要特别
小心。
顶进方向力争力平,如有偏差只能偏上,不能偏下,
工具管尚未完全进洞前,不要纠偏,进洞后,纠偏不能大起
大落。
应绘制工具管测点进行轨迹曲线图来指导纠偏。
管轴线偏差不允许大起大落,采用测力纠偏原理,勤测
o,以适当的曲率半微纠,一般情况每次纠偏角度不大于0.5 径逐步的返回到轴线上来,做到精心施工。
.测量:在工作
井后座位置设置测量机座,测量基座由1地面引入地下,避
免工作井的变形引起的误差,将激光经纬仪放置在其上调平
后,使激光经纬仪发射的激光沿着顶进方向水平射出,打在
工具头的测量靶位上,通过望远镜读出工(辅以人工测量
校对)具头的偏差。
每隔0.5m记录一次。
左右,即应进行
5mm2.纠偏方法:顶进中发现管位偏差校正。
纠偏校正应缓
缓进行,使管节逐渐复位,不得猛纠硬向控制工具头的状态
(校正方法采用工具头自身纠偏法:调。
,这种方法纠偏方法
良好,每次纠下、向上、向左、向右)时,如果根据工具1m5mm
偏的幅度以为一个单元,再顶进头的测斜仪及激光经纬仪测
量偏位趋势没有减少时,增大纠,如果根据工具头的测斜仪
及为一个单元)偏力度(以5mm激光经纬仪测量偏位趋势稳定或减少时,保持该纠偏力度,当偏位趋势相反时,则需
要将纠偏力度逐渐减少。
继续顶进,顶进设备、遇障碍物
分析、处理方案1.3.地质发生很大的变化,突然间变硬或
变软。
这可以通1过刀盘的转动来判断如果突然变硬了,则向土仓内加注水或泥浆。
如果地质太软,一般施工时,把第一到第四节管子及工具机头联成一个整体,以增加其刚性,从而避免在承载力比较低的软土中,机头突然沉陷。
.
2.机具损坏必须及时修理,中继间油缸或止水封圈损坏均
可更换,我们备有一定数量的备件。
3.施工中若出现异常的偏差或发现纠偏失败,必须在允许
偏差标准以内就停下来,这必须作为一条制度规定下来,并且如实汇报情况,分析原因,找准对策再顶进,切不可盲目行动。
4.顶管机碰到原有地下障碍物时,从安全考虑,首先需对
机头前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具体处理办法视障碍物情况决定,可以采取人工、机械和静态爆破等施工方法进行处理。
1.4 管道减阻措施
1.4.1 触变泥浆系统
顶进过程中,进行压触变泥浆工作,以减少顶进的阻力。
触变泥浆系统由拌浆、注浆和管道三部分组成。
拌浆是把注浆材料兑水以后再搅拌成所需的浆液(造浆后应静置24小时后
方可使用)。
注浆是通过注浆泵进行的,根据压力表和流量表,它可以控制注浆的压力(压力控制在水深的1.1—1.2 倍)和注浆量(计量桶控制)。
管道分总管和支管,总管安装在管道内一侧,支管则把总管内压送过来的浆液输送到每个注浆孔上去。
注浆孔布置为:工具头后3节钢管各设一道、之后每间距5m 设一道补浆孔。
1.4.2 长距离顶进减阻泥浆使用的主要技术措施
.减阻泥浆1.
顶进施工中,减阻泥浆的应用是减小顶进阻力的重要措施。
顶进时,通过工具管及钢管上预留的注浆孔,向管道外壁压入一定量的减阻泥浆,在管道外围形成一个泥浆套,减小管节外壁和土层间的摩阻力,从而减小顶进时的顶力。
泥浆套形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减阻的效果。
为了保证压浆的效果,在工具管尾部环向均匀地布置了3只压浆孔,顶进时及时进行压浆。
工具管后面的3节钢管上都有压浆孔,以后每隔2节设置1节有压浆孔的管节。
钢管上的压浆孔有3只,呈120°环向交叉布置。
压浆总管用φ50mm 白铁管,除工具管及随后的3节钢管外,压浆总管上每隔6m 装1只三通,再用压浆软管接至压浆孔处。
顶进时,工具管尾部的压浆要及时,确保形成完整、有效的泥浆套。
钢管上的压浆孔供补压浆用,补压浆的次数及压浆量需根据施工时的具体情况而确定。
由于顶进距离长,一次
压浆无法到位,需要接力输送,因此在管道内共设置2只压浆接力站,平均每隔300m左右设1站。
压浆接力站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运输作用;二是承担至前面压浆接力站管道部分的补压浆。
减阻泥浆的性能要稳定,施工期间要求泥浆不失水、不沉淀、不固结,既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又要有一定的稠度。
顶进施工前要做泥浆配合比试验,找出适合于施工的最佳泥浆配合比。
.
拌制减阻泥浆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催化剂、化学添加剂等要搅拌均匀,使之均匀地化开,膨润土加入后要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水化。
泥浆拌好后,应放置一定的时间才能使用。
通过储浆池处的压浆泵将泥浆压至管道内的总管,然后经压浆孔压至管壁外。
施工中,在压浆泵、工具管尾部等处均装有压力表,便于观察。
1.5 地下管线及地下障碍物的探测
探测范围为井体外边线外围3m及管道沿线的范围,探测深度至管底或井底以下2m的范围。
探测要求:探明现有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包括管线管线的中线位置、管线类型、埋深、管外径、现场所有管线及检查井的位置。
提供相关管线变形的警戒值,探明有无孤石等障碍物和临近建筑物的基础形式及其标高。
对于沿线地下管线,在施工前应熟悉其具体位置及里程,虽
然图纸所示管线并未与地下管道线路相交,但实际施工时可能会发生地表沉降现象,所以施工到该位置时,应放慢顶进速度,出现涌水流沙等会导致地表沉降的现象时,及时处理,以妥善保护沿线地下管线。
一旦施工时遇到这些地下障碍物,将影响到顶管施工进度;施工前应先查明孤石、旧基础情况,是否发生冲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
1.6 地面及建筑物沉降控制措施
地表监控采用地表和深层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沿顶进轴线的管线保护和重要区段应增加每天监测次数以致进行24小时跟踪监测。
正常情况下地面的观测点每天进行1~2次沉降跟踪观测,经数据处理分析后作为及时调整掘进机参数的依据,减小地面沉降量。
施工前应对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情况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对距离管道近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采取相应的加固保护措施。
1.7 通过不稳定流砂及淤泥层的处理
管道的顶进如果遇到不稳定流砂及淤泥层,在流砂性质的土层和淤泥质,这类不稳定性土层中,采取如下措施:
(1)少出土、多顶进、不抽水,保持流砂及淤泥层的稳定。
(2)在顶进过程中,应该随时注意工具头前端的土压情况,保证使工具头前端土体不发生流沙流泥和坍塌。
(3)在含砂量过大的地层需要加注泥浆,以增加土体和易性和平衡土体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