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班级:平面设计学号:200821130409姓名:程夏风自评分:85基督教会对西方是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的,从文化,绘画,到生活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首先,谈谈基督教与美术是如何一步步的结合的。
基督教是从其前身犹太教中接受坚持神教和禁止偶像崇拜的戒律,重视精神多过感性,重视语言表达多过视觉直观,最初,他们是反对一切宗教图像的。
但是,从公元200年前后起,信徒间出现了秘密的宗教图像,渐渐发展为公开的美术活动。
这一阶段是早期基督教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过渡时代,以君士坦丁大帝公开承认基督教为界限,可将其分为前期——秘密的基督教美术时期,后期——从313年至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392)。
在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会前,由于基督教并不被罗马承认,只是下层劳动人民的一种信仰和意识,所以,它不仅没有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而且被当时的上层统治者禁止。
为了逃避官方的追查,艺术家多转移到合葬基督徒的公共地下墓窟工作。
因而,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我们能看到取材于《圣经》的壁画,当时,这些作品都是为了装饰墓窟。
这些作品庄严肃穆,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如闻名于世的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
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杜拉欧罗普斯地址发现的一信徒宅第,是现存地面上最早的基督教徒的建筑物,它的洗礼室中有壁画,以壁画象征表现信徒最重要的典礼之一——洗礼的意义,图像更为广泛的发展,是罗马近郊大量存在的信徒地下墓窟的壁画和石棺浮雕,显示从三世纪初到正式承认的基督教图像的连续发展。
地下窟的壁画以罗马末期的绘画样式,装饰样式为基调,但出现平面的,象征性的中世纪美术倾向的萌芽。
前期虽然仅在小规模的被限定的范围内展开,但是最早的基督教美术,诞生于反对教会指导者否定图像的政策和罗马政府迫害信徒的风潮中,意义格外重大。
早期基督教艺术有三大特点,那就是多民族艺术风格的融合、神秘主义风格、宏伟风格。
基督教被正式承认后,教会开始了积极的活动,在历代皇帝的支持下,逐渐在地上营造教堂。
虽然教会一致决定使用宗教图像是相当晚的事,但事实上,图像已经描绘在教堂内的镶嵌画、湿壁画上。
在这些公共场所放置基督教固有的图像本身,承认了美术固有的教育作用,奠定了基督教与异教美术不同的独自审美概念的基础。
从其以后的发展来看,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美,不是在希腊文明中成立的感性和谐的美,而是表现不能在人的日常感觉中获得的超自然的灵魂存在及其价值的象征美。
为了体现这种美,同时发挥教会必需的机能,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基督教美术作品。
为了将神灵存在、教义内容在教会内作为普遍的视觉语言来正确传达,图像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必须有主题、场面、人物、象征等意味,必须有选择、适用等图像上的规定。
基督教图像在发展过程中受教会的指导而系统化,在作为有效传达手段而完备的同时,更加强了作为神圣图像的性格。
这种倾向在早期基督教时代就已经出现,到中世纪美术时更为彻底。
在基督教美术中,与图像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建筑,构成其中心的又是为了礼拜而容纳信徒的教堂。
在基督教徒的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礼拜,是圣日相聚,参加典礼,赞美神,听神职者说教。
因此,不可没有具备必要设施的教堂,在正式承认教会后,产生了一定的教堂形式,最普遍的形式是巴西利卡式,它虽然随时代的推移,应各种要求的变化,而出现局部变化,但是其祭室、信徒席、入口和坐落在长轴上的长方形基本平面,延续至今。
与这种形式比肩而成立于早期的集中式教堂,是建立在圣灵坟墓和遗迹上的纪念堂,具有圆形、正方形、多角形、十字形等平面,可能是考虑到巡礼者方便而设计的。
它在通常的礼拜中稍有偏向,在东方教会中以变型而普及,在西方仅存于私人礼拜堂中1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时代各种图像的发展罗马帝国的迁都、东西两帝国的分离,使中世纪基督教美术的发展一分为二。
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建立在古代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融合中,它以基督教为精神基础,又吸取宫廷习俗。
它继续大规模的教堂建设,教堂形式除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之外,还创造了折衷形式──有圆顶或半圆顶的巴西利卡式。
建筑的艺术价值,除了功能性外,还在于以建筑物具有的意义和目的为表现内容的象征形式,在宗教建筑中,后者更具有重要意义。
在拜占庭教堂中重视圆顶,是基于神学解释的宇宙观的象征表现,它以在圆顶内侧表现的宇宙主宰者──基督像为顶点,组成图像群体,从而在视觉上表现天上的等级。
这种图像配置,与以皇帝为顶点的地上等级相似,间接夸耀皇帝受神委托而行使对地上的统治权。
镶嵌的画像,适于描写平面的、表现性的、超自然的情景,再与嵌入的彩色玻璃的神秘色彩和反射效果一起,在酿成庄严神秘的氛围上发挥威力。
拜占庭绘画的标志之一是圣像,有基督、圣母、诸圣人的单独或群体的肖像,及表现他生平的作品。
圣像作为具有神奇力量的礼拜图像,受到特别崇敬,无论在正式礼拜上,还是在家庭内都构成信仰生活的中心。
圣遗物对礼拜者来说表示神秘的奇迹,这种信仰相信:与圣遗物同样的某种圣画像不能通过人手作出而须以奇迹的过程出现。
又认为:奇迹的画像如正确模写,原本的威力会附托于彼。
结果,即使同一主题反复制作,时代和制作地不同,也可以维持一定的基本形式。
圣像崇拜发展为在圣像前焚香、俯首礼拜、对圣像祈祷等程式。
圣像开始完全成为礼拜图像。
但是,因为采用礼拜图像在教义的位置不明确,所以在8世纪前半叶,围绕圣像崇拜引起论争,由否定派掀起圣像破坏运动。
圣像破坏运动在约1个世纪的抗争后,以崇敬派的胜利而告终。
以后,东方教会的圣像崇拜传统根深蒂固,东欧、俄国、苏联、希腊的各教会吸取东方教会的传统,至今仍使用圣像。
在基督教美术上,应重视各种作品是因何目的而制作的这一机能价值。
图像中,以目的和机能分类,可区别为礼拜图像、教育图像、装饰图像,都具备可以发挥各种机能的形式。
以教育和教化为目的而制作的图像,在6世纪被教皇认为是“文盲的《圣经》”,予以积极支持。
在此以前已经以画传形式大量表现以基督为首的诸圣人的典范生涯,并且作为教会的传道活动及信徒教育的有力手段而受重视。
不仅是传记画,而且教义和典礼的意义、神学的各种观点也可用图画来表现,以说教图、寓意图表示伦理生活规范,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表现方法上都具有显著的多样性。
实际上,因为图像对未信教者、异教徒的教化活动和对文盲信徒的教育极有效果,所以在图像论争时,拥护图像者便以此为论据。
在拜占庭时代,除镶嵌画外,还以壁画、挂毡、浮雕、抄本插图为媒介,为这一目的制作了大量作品。
在装饰图像上,将教堂内外作为适于礼拜和祭仪的神圣空间而装饰,又将典礼具、祭服、圣经、祈祷书等与同类的世俗用品相区别,明确神圣用途,所以大都用象征、符号、纹样乃至圣像来装饰。
此外,圣职者的祭服、装身具等,也是作为表明教会组织内地位的手段的装饰。
附属于建筑的图像,由于兼备教育目的和装饰目的,难以明确区别。
装饰图像与纹样、象征一起,在拜占庭美术中取得出色发展,给予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美术以巨大影响。
二中世纪早期修道院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半后,因日尔曼诸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
但是以教皇为中心的罗马教会勉强继承拉丁文化,致力于对日尔曼人和克尔特人的教化,在整个西欧实现天主教会的统治。
在其背后,修道院进行实质的、积极的活动,另外,罗马教会与法兰克王国统治者结盟大大有助于这种活动。
这时,早期基督教的传统衰退,新教化的日尔曼诸蛮族除了饰有抽象纹样的装身具外,不具备美术传统。
因而8世纪时,修道院中制作仅在传统纹样上组合朴素图像的典礼具和抄本装饰。
另外在建筑上,由于日尔曼人缺乏石构建筑传统,只不过建设了少许简单而小型的石构教堂而已西欧基督教美术的复兴,始于8世纪末。
当时,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统一了欧洲,致力于拉丁文化的复兴。
这时,从复兴早期基督教美术和导入拜占庭美术样式,进而逐步形成西欧中世纪独特的美术。
成为实质推动力的仍是修道院,这一时代出现显著发展的抄本插图是在修道院的抄本所中制作的。
它以从拜占庭文化圈来的各种底本为基础,以往以抽象纹样为中心的插图变为以具象人物为中心的图像。
对于当时在东方教会中兴起的围绕是否圣像崇拜的论争,天主教会采取两派主张的中间见解,即:不承认圣画像的奇迹力量,也反对过度崇敬;但尊重图像带来的各种效果,不完全否定圣像。
这一见解尔后成为天主教会关于图像的原则方针。
加洛林王朝在建筑方面,恢复了大型石构教堂,采用拜占庭风格的集中式教堂和东西有祭室的变型巴西利卡式加洛林时代拨正方向的基督教美术,继而在10~11世纪的奥托王朝取得顺利发展。
奥托美术继续受拜占庭美术的影响,又经过充分消化吸收,有利于时代样式的形成。
基督教美术的中心仍是修道院,又与宫廷艺术有密切关系。
教堂建筑普遍为加洛林的变型巴西利卡式,厚重而且有块量感。
教堂内外出现增加兼有教育目的的装饰图像的新倾向,浮雕装饰预示今后的兴盛。
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的青铜扉门和圆柱,表明对浮雕图像有新的兴趣,还显示出大型金属工艺技术的发达。
奥托美术中值得注意的是出现西欧最早的圆雕礼拜像,圣母子像和十字架像在以后迅速普及。
天主教会虽否定东方教会的圣像崇拜,但却出现了连东方教会也认为有堕入偶像崇拜危险而加以禁止的圆雕像,是意义深远的。
科隆大教堂的圣母子像是在木芯上覆盖金片打出的工艺雕塑,而同地等身大的十字架像是很成熟的木雕,抄本插图也出现可喜发展,强烈平面化和单纯化的图形更为普遍,进一步增加了构成中世纪画像特征的超自然倾向。
1罗马式地方样式的诞生11~12世纪的罗马式时代,是基督教在整个欧洲扎根并地方化的时代。
基督教美术也在浸透普遍时代样式的另一面,产生复兴各地传统的地方样式。
受拜占庭美术影响的意大利、具有伊斯兰教因素的西班牙、立于诺尔曼传统的英国,就是明显的例子。
法国还可细分为多种地方样式。
教堂建筑一般根据巴西利卡式,最大限度地复兴未发达的石造技术,以半圆筒穹窿覆盖空间,以厚重的墙壁来支撑它,具有强烈块量感。
在黑暗沉重的内部空间中,以线条和平涂法构成壁画,似乎在瞑思的气氛中听取神圣的传记和说教。
单调的石构教堂的正面,一般都饰有丰富的浮雕,呈现充满活力、富于变化的面貌。
浮雕服从建筑上的构成原理,受一定范围的局限,图像布局也必然顺从神学上的解释。
但是,工匠们在这些制约中,一方面采用抄本插图和壁画的样式,一方面以单纯的二维构成和锐劲的线刻,获得独到的样式。
这种样式适于描写超越时空的存在,充满带来宗教感受的力度。
2圣塞南教堂哥特式大教堂时代中世纪末,13~14世纪的哥特式时代,又可称为大教堂时代。
这时,大型教堂以全新的样式在欧洲各个城市建成,以取代地方色彩强烈的和素朴的罗马式教堂。
发生这一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封建制度衰退,王权和城市势力相对发展。
但是,使大规模的教堂建设成为可能的,又有赖于宗教情感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