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的含义●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节约二、经济思想的产生●人类经济活动促进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生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概念: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
⏹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而分配、交换、消费也会起积极的反作用。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性质:客观性●特点:⏹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经济规律作用的实施必须有人的活动参与其中,由于人们认识,利用经济规律的能力有限,从而使经济规律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二、经济规律的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表现为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第四节政治经济学方法●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一、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文性●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
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
●人文性:国度性和以人为本二、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社会经济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人类知识结构的理论依据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价值一、商品的两个因素●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价值概念辨析:⏹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必须有价值⏹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两者的分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
●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抽象劳动⏹ 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特点: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劳动生产力变化时,两者的对立运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 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 概念:是以交换为目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 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个体私有制,个体劳动);➢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雇用劳动);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 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不同 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属于永恒范畴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属于历史范畴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公有制,多层次联合劳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矛盾解决:交换⏹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过交换来实现。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商品拜物教●概念: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被称为商品拜物教。
●根源⏹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根源是生产商品所特有的间接劳动的性质第二节商品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概念: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劳动时间”是劳动量的天然的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以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概念⏹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区别⏹由社会分工、科技发展的差别及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换算⏹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千万次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劳动生产率⏹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表示方法:➢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第二章货币第一节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起源一、简单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与简单的、偶然的物物交换相适应。
●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需要被表现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上,起主动作用。
●等价形式:表现其它商品价值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上,起被动作用。
⏹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某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相适应。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三、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指一切商品价值都通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表现出来。
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相适应。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其他商品的统一的价值表现材料的特殊商品。
●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区分:⏹一般价值形式不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简单颠倒。
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切商品价值都通过一般等价物表现出来。
➢除一般等价物之外,其它商品失去作为等价物的资格。
➢一切商品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的性质,完全地、充分地表现出来。
四、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 货币的发展:实物货币阶段、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铸币和纸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一、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涵义:是货币充当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 作用:使商品在量上可以比较。
⏹ 特点:观念中的货币。
⏹ 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商品a 的价值:a a a a Q L t Z ==商品b 的价值:bb b bQ L t Z == 黄金的价值:g gg g Q L t Z ==商品a 的交换价值(相对于商品b ):b b a a b a b a Q L Q L Z Z P //,==商品a 的价格:g g a a g a a Q L Q L Z Z P //==● 流通手段⏹ 涵义: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 特点:现实的货币。
⏹ 意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一方面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 贮藏手段⏹ 涵义: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
⏹ 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不会发生货币过多的现象。
⏹ 特点: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 支付手段⏹ 涵义: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和租金等方面的职能 。
⏹ 产生前提:商业信用。
⏹ 特点:现实的货币。
⏹ 作用:1.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
●世界货币⏹涵义: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职能:支付国际收支差额、购买外国商品、作为财富转移到别国。
⏹特点:足值的金属货币。
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关系: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货币的各种职能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是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在商品经济发展中不同方面的表现。
二、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M=PQ/V)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流通规律的修正:三、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会导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少于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下跌的现象。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一般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