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市圈规划

都市圈规划

《都市圈规划》读后感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从1997年的29.9%发展到2005年的42.99%。

与此时同时,中国已经有若干个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如上海、北京、南京等。

大都市的急剧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然而,国内的都市圈规划才刚刚开始,但发展较快。

《都市圈规划》分理论方法篇和规划实例篇。

全书系统的介绍了都市圈规划。

理论方法篇主要介绍都市圈概念及其特征、现代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都市圈规划理论、都市圈规划编制、都市圈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重点介绍国外都市圈规划实例,国内介绍哈尔滨都市圈规划实例。

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在我国,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市圈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城市群体空间现象,是由强大的中心城市及周边邻近城镇和地域共同组成的高强度密切联系的一体化区域。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心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首位城市产生集聚不经济(环境问题、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导致竞争力下降,并把一部分经济活动和人口分散到周围区域。

区域、城市的空间演化过程于是表现为大范围的集聚和小范围的扩散,形成了各种都市扩展区形态。

最终在核心城市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周围地区以工业为主,并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的、结构上相互依赖又各具特色的有机整体,并在空间上表现为若干的圈层结构。

这正是都市圈的形成机制,其直接动因是社会因素(城市化、郊区化),基础动因是技术因素(现代交通与通信),内在动因是经济因素(产业扩散与转移),外在动因是政策因素(政府政策与规划)。

都市圈规划正是在对都市圈概念和演进机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战略性的空间规划,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空间性的特点,它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政府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规划内容则以都市圈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策略、区域空间发展模式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布局方案为重点。

都市圈规划的本质在于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都市圈规划的目标由四重目标构成:强大的经济、高水准的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以及为所有人提供机遇。

具体为:城市化目标:探索区域城市化合理发展的模式,减少人口在大都市核心地区日益集中的负面效应。

空间结构目标:构筑合理的都市圈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产业发展目标:优化都市圈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都市圈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

社会发展目标:实现都市圈社会和经济机会的地理分布平衡,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环境目标:制定都市圈空间管制措施及控制指标体系来规范城市规划和建设,协调区域内各项用地的开发建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制度建设目标:营造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的制度环境。

《都市圈规划》阐述了国外和国内的都市圈规划案例,形象的展示了都市圈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其主要总结和启示如下。

都市圈规划应该是一种问题规划, 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用协调的办法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跨界问题, 其工作的重点是在完备的纵向控制体系中, 增加横向的沟通, 具体规划内容根据其所处的阶段不同重点各有所重, 总的说来包括产业发展、都市圈空间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域空间管治协调、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都市圈空间组织
空间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模式和思路是空间管治的重要依据, 同时对区域
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空间选择、生态环境建设、旅游空间组织等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空间规划模式的选择对都市圈空间管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的专业规划起到分类指导作用, 同时对市场经济下的区域投资选择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产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区域共同市场的充分发育是空间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都市圈产业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将都市圈的各市相对优势整合为综合竞争优势,
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

规划重点是产业发展目标的确定、产业集群的构建和产业的发展空间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规划强调共建共享, 强调跨区域的协调建设。

通过建设发达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 促进区内外生产要素流动, 带动地区分工与合作, 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侧重于以适应、引导和推动产业和城镇空间合理布局为导向, 坚持“效益优先、适度超前、引导集聚、集约经营”的原则, 构筑符合都市圈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协调地区之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矛盾, 是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主要包括分区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利用协调规划、跨界环境污染整治、区域性防灾减灾规划。

区域空间管治协调
区域空间管治协调是城市、区域规划的新尝试, 即在多元化利益主体存在的背景下和尊重地方行政独立基础上, 制定不同区域的实施规划的管理对策, 体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是针对我国传统的条块管理提出的一种新模式。

区域空间管治协调重点内容是区域空间整合、区域性基础设施选址、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协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协调。

管治手段体现强制性、指导性并重,在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重大区域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协调上提出强制性要求; 在各市可以遵循市场原则自主发展的内容上加强
规划引导。

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都市圈跨多个行政主体, 内部的行政关系复杂, 因此规划应该提出区域性协调措施和区域推进政策, 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协调整个地域的共同发展。

主要包括: 同行政区域相关规划制定、跨行政区域相关规划制定、重点协调管理的空间范围确定、重点协调管理的主要内容、协调机制和批准权限等,以及促进一体化的相关发展政策建议。

与其他传统类型的规划相比,该规划的技术路线以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确定、空间结构界定、优势资源的整合、支撑系统构建和协调管治研究为核心,鲜明地表达了都市圈规划的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