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隧道偏压浅埋段施工技术摘要:介绍了某隧道进口段松散堆积体及严重风化岩在洞口浅埋、偏压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着重阐述该段地表加固、洞口管棚、小导管施工、堆积体及全风化岩段的开挖与支护等技术。
关键词:隧道施工;浅埋偏压;堆积体;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某隧道进口里程为dk172+370,出口里程为dk174+284,全长1914m为单洞双线铁路隧道。
该客货共线设计行车速度200km/h,为满足隧道列车空气动力学效应要求,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有效面积为65m2,v级开挖断面110m2,隧道由进口向出口方向为下坡,坡度为1.62%。
进口段覆盖层为堆积土、松散砂黏土、碎石土及严重风化岩地层,厚2~4m。
洞身位于剥蚀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发育。
隧道穿越第四系残坡积黏土,地表严重风化带厚2~4m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进口浅埋段地质条件极差,为ⅴ级围岩。
由于隧道在比较长的距离内沿坡脚穿行,形成隧道进口段左侧偏压,出口段右侧偏压。
特别是进口段104m全部为ⅴ级围岩,地形较缓,覆盖层组成物质主要为堆积土、松散黏土、碎石土、严重风化岩。
进口洞口埋深最浅为2m,成拱效应差;偏压造成隧道左右两侧受力不均匀。
集围岩松散、基底软弱、浅埋偏压、地层富水于一体,给隧道施工造成了很大难度。
如何安全通过浅埋偏压段成为该工程的难点。
2施工方案
为了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针对洞口段的特点和难点,根据新奥法原理,开挖中应尽量减少对堆积体的扰动,有效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加强支护措施,建立监控系统,及时调整各项施工参数,适应不断变化的地质条件。
总体的施工方案为:超前支护,地表固结,分部开挖,加强施工支护,早封闭围岩,做好监控量测。
为了确保该段隧道结构及施工安全,对以下几种方案进行了比选。
一是在浅埋偏压段开挖路堑施作明洞方案;二是设置挡土墙进行地表回填,然后开挖;三是洞口设置长管棚。
对于方案一,除了增加开挖面的边仰坡防护外,隧道开挖与明洞段的施工排水非常不利。
对于方案二该处浅埋偏压为一冲沟,回填对冲沟以及地表排水不利。
综合考虑各方案特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决定采用洞口长管棚,洞身双层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具体施工方案简述如下。
(1)地表注浆固结
对dk172+370~dk172+410段隧道中线左右侧各5m地表堆积体进行注浆固结,注浆孔φ108mm,间距1m×1m,呈梅花形布置,注浆管φ89mm钢花管,用42.5级水泥,水灰比0.5:1~2:1,注浆压力≥2mpa。
施工注意事项:①严格控制钻孔深度,洞身两侧钻孔一定要嵌
入岩层,拱顶部位应避免侵入开挖轮廓线;②注浆按先两侧后中间的顺序进行,初始注浆水灰比稍大,而后逐渐减小;③注浆时注意观察边、仰坡以及洞顶排水系统,尽量减小对其破坏,并及时修补。
(2)洞口清理
待地表固结7d后,进行洞口段的清理,平整场地及边、仰坡支护,并及时形成洞口场地排水系统。
(3)洞口长管棚超前预支护
为保证开挖顺利,隧道洞口采用20m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
管棚设置导向墙,导向墙采用c20混凝土,截面尺寸1m×1m,环向长度为拱部1400,为保证长管棚施工精度,导向墙内设2榀i18轻型工字钢,钢架外缘设φ140导向钢管,钢管与钢架焊接。
管棚φ108钢管以丝扣连接而成,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10~30,钢花管上钻注浆孔,孔径10~16mm,孔间距11cm,呈梅花型布置,尾部留不钻孔的止浆段110cm。
管棚注浆采用1:1的水灰比,注浆压力0.5~2mpa。
(4)开挖与支护
采用三台阶七部法开挖,洞口位于堆积体和严重风化岩上,浅埋地段自稳能力及成拱能力差,极易坍塌,因此本着“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原则。
施工工序见图1。
①上台阶施工:开挖前进行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30cm,每环拱部设59根,外插角50~100,钢管尾部与
钢架焊接。
人工开挖①,预留沉降量15cm。
每次进尺0.6~0.8m,开挖后施作导坑周边的主体结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即初喷混凝土,架立钢架、临时钢架和临时钢管支撑。
钻设系统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②中台阶施:上台阶施工3~5m后,开挖中台阶,中台阶分三次开挖,首先开挖②,施作一侧主体结构初期支护,即喷4cm厚混凝土,接长钢架;再开挖③,施作另一侧主体结构初期支护,即喷4cm厚混凝土,接长钢架,钻设系统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最后开挖④。
③下台阶施工:开挖下台阶,及时封闭初期支护。
先机械开挖施工一侧⑤,人工配合修整,然后接长钢架,钢架基础垫设槽钢,并设锁脚锚杆,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主体结构初期支护,即喷4cm厚混凝土。
再开挖施作另一侧⑥,施工方法同⑤,最后开挖下台阶中心部分⑦。
④仰拱开挖及填充:开挖隧底剩余部分⑧部。
利用仰拱栈桥灌筑ⅱ边墙基础与仰拱及ⅲ隧底填充混凝土(仰拱与填充应分次施作)。
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后,衬砌模板台车一次性灌注,及时施作二衬混凝土ⅳ。
3其他措施
(1)洞口段加固
洞口段施工中发现洞口发生滑塌变形的状况。
洞口导向墙向外
移位累计达到15cm之多,洞口混凝土护拱多处有下沉开裂的现象;进口边仰坡多次出现滑塌,严重危及施工安全。
施工中除采用上述地表锚杆注浆,小导管,管棚,工字钢架锚、网、喷支护外,为保证洞口安全,还采取了将原设计φ42单层钢花管改为φ50双层钢花管,在线路右侧靠洞门边坡增加钢板桩防护。
(2)衬砌背后二次注浆
为改善围岩受力状况和隧道防水效果,在围岩衬砌段背后作充填注浆。
(3)超前地质预报
通过采用tsp201、地质雷达、水平钻孔探明前方地质情况,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由于盲目施工造成隧道塌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上述工程加固处理措施的实施,加强排水,加强超前预支护,特别是三台阶七部法的实际运用,提高了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延长了围岩的自稳定时间,使隧道掘进得以顺利进行。
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复合式衬砌的安全可靠性。
后来通过对初期支护、洞顶地表的监测,各项结果均满足施工需要和规范要求。
通过对该段综合运用上述施工技术,进行动态施工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掘进进度60m/月,有效遏止滑坍变形,该隧道施工已顺利通过浅埋偏压地段。
5 施工体会
(1)加强排水治水工作,是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顺利施工的根
本。
水是百害之源,更是软岩、破碎围岩隧道施工的大敌。
该隧道所处地区降雨丰富,又由于隧道地处松散堆积体,就使得地下水补给丰富,给施工带来了极为不利影响。
在施工中,该工程一方面做好地表水的引排,增加了边坡、工作面土体的稳定性,实现工作面无水作业,保证了洞内掘进顺利进行和初期支护的稳定质量,取得了很好的工程效果。
(2)隧道施工工法的使用,应适应工程所处地质围岩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所使用形式,以利于工程施工。
一般来说浅埋偏压采用三台阶四步法,应尽量减少分部数量,尽可能采取较大断面开挖,这样对减少开挖扰动,利于围岩稳定。
在该段施工中,严格控制开挖形式,坚持人工开挖,少用机械开挖,确保对围岩少进行扰动。
(3)围岩监控量测是浅埋软弱围岩施工的关键,仰拱的及时跟进并封闭成环是确保安全、质量及快速施工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关宝树《隧道施工要点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程新军,程炜.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铁道建筑.
[3]隧道上、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