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大姐”傻傻分不清楚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一般都会用到称谓。
称谓表现了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语境中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以起到引起对方注意,引出话题等作用。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汉语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的称谓制度。
称谓的组成复杂,分类多样。
从是否表示亲属关系这一角度来看,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用于有亲属关系的人之间的交际场合,社会称谓用于社会交际场合,这两种称谓本应分工明确、互相补充,但是在极为讲求血缘关系的中国,人们在相互称呼时,为了讲究亲疏远近、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彼此的情感交流,经常用亲属称谓词来称谓非亲属成员。
我们把汉语称谓的这种特殊用法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这些泛化的亲属称谓词我们可以称之为准亲属性的社会称谓。
在日常生活中,用“大哥、大姐、叔叔、阿姨、大爷、大娘、伯父、伯母、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成员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众多准亲属性的社会称谓中,“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基本上成为青少年称呼比自己长两辈、长一辈和与自己同辈的男性、女性的通称。
辈分本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来建立,那么在本无血缘关系的两人之间辈分该怎样确定呢?笔者认为长两辈的“爷爷、奶奶”比较容易辨认,可是要准确区分这长一辈的“叔叔、阿姨”与同辈的“大哥、大姐”着实不易。
于是笔者以“阿姨、大姐”为例,对其使用情况作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希望能找出这两个亲属称谓比较合适的大致使用范围。
调查对象为初中-研一的学生以及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人,年龄范围
在14-24岁之间,共调查95人。
调查分为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和工作组。
调查问卷的内容:(1)被调查人的情况:年龄、性别、职业等(2)向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问路时:是否不知道如何称呼、如何称呼等。
一、调查结果分析①
从初二-大二,年龄在14-21岁之间,共调查53人。
其中50人使用亲属称谓。
在向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问路时,45人称呼“阿姨”,占总人数的85%,占有确定的亲属称谓总人数的90%。
此外,在初中组有2人使用了其他的亲属称谓:“大婶”、“大娘”;在高中组有1人使用了“大妈”这一称谓。
在大一 - 大二组有1人给出的称谓不确定,他会根据被问人的年纪叫她“阿姨或姐姐”,但一般情况下是叫“阿姨”。
从大三组-工作组,年龄在21-24岁之间,共调查42人,39人使用亲属称谓,其中27人使用的亲属称谓确定。
在向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问路时7人称呼“阿姨”,占总人数的17%,占使用确定亲属称谓人数的26%。
20人称呼“大姐”占总人数的48%,占使用确定的亲属称谓人数的74%。
在大三-大四组,有9人给出的称谓不确定,他们的回答都是根据被问人的年纪给出称谓:阿姨或大姐。
有5人在一般情况下叫“大姐”,1人在一般情况下叫“阿姨”,1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使用了“美女”这一非亲属称谓。
在研一组,有2人给出的称谓不确定,1人称呼“姐”或使用“您好”。
1人称呼“姐”或“阿姨”或者使用“您好”。
通过调查,我们大致了解到:年龄在14-20之间的人,通常使用“阿姨”这一亲属称谓来称呼一个年龄三、四十岁的陌生女人,20岁往上通常使用“大姐”这一亲属称谓来称呼一个年龄三、四十岁的陌生女人。
本次调查还有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在大三-大四组中,有9人给出的称谓不确定,即使是在给出确定称谓的人中也有3人在面对被问者时有不知如何称呼的感受。
在研一组和工作组中,也分别有2人和1人给出的称谓不确定,在给出确定称谓的人中分别有3人有不知如何称呼的感觉。
之后笔者简单询问了年龄在25岁及以上的人,大部分都给出了“大姐”这一答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1-24岁之间的人在称呼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时处境比较尴尬,即21-24岁是称谓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阿姨”或“大姐”的模糊分界。
二、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 ‘阿姨’‘大姐’傻傻分不清楚”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词义的模糊性。
“阿姨”这一亲属称谓的非亲属用法自然就是字典中的第二个意思,但是“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并没有明确表明称呼双方的年龄差。
“姐”这一亲属称谓的非亲属用法自然就是字典中的第三个意思,同样“称呼年轻的女子”这一解释不能告诉我们与被称呼者相差多少岁可称“大姐”。
如笔者的妹妹今年15岁,按照大多数人的习惯应称三四十岁的女人为“阿姨”,按照定义笔者也可以称呼被问者“阿姨”,但如果称呼“阿姨”,对方可能会不高兴,笔者一般都会采取大多数人使用的“大姐”这一亲属称谓。
2.亲属称谓与准亲属性的社会称谓在实际使用中的差异。
亲属称谓严格按照双方的血缘关系、辈分以及年龄来划分,绝对不允
许有差错。
在辈分、年龄之间,亲属称谓的第一标准为辈分,同辈之间再根据年龄进行称谓,所以说像皇太极长子豪格只能称呼比自己小三岁的多尔衮为十四叔的情况在亲属称谓中并不少见。
准亲属性的社会称谓虽然是由亲属称谓演变而来,但是交际双方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辈分的作用并不是很重要。
人们一般根据年龄进行称谓,有时甚至故意颠倒辈分和年龄,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所以说人们使用“阿姨”“大姐”这两个准亲属性的社会称谓,并不太注重自己与对方的辈分问题而主要看的是对方的年纪。
3.被问者自身与发问者的心理年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现代,那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女士会购买各种化妆品来保持自己的容颜,所以她们的外貌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小;而有些女士却“历尽沧桑”,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所以年龄尽在不言中。
再者,发问者有着各异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个人都有着自己对自己的定位。
有的人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了,但是始终觉得自己还是十八九岁,在称谓时自然就称“阿姨”;相反如果一个人比较成熟即使是十八九岁也会称“大姐”。
所以说发问者会根据自己对被问者的年龄判断给出称谓。
三、称呼策略
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地、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
”人们通过语言选择以达到顺应的目的。
[1] 我们在给出称谓之前一定要将各种因素考虑其中,首先要根据场合选择恰当的称谓类别,然后要顺应对方的年龄、身份、辈分、心理和语境等
因素选择最佳称谓,力求给出一个让对方一个最乐于接受的称呼,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我们对非亲属成员使用亲属称谓,就是拉近彼此距离的好方式,但是亲属称谓也要使用得当,否则会让人产生反感反而会影响交际的进行。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亲属称谓的界定,这些定界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当我们对陌生女性使用亲属称谓时就按照自己对对方的判断和对亲属称谓的范围定界进行称呼即可。
在有两个称谓可选的情况下,我们要尽量考虑对方的心理,使用年轻的称呼。
若不知如何称呼对方,那么不必非要使用亲属称谓,用社会称谓也是可以的;若不知选择哪一个社会称谓,那索性不使用称谓,一句简单的“您好”也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开始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目的。
四、结语
亲属称谓泛化现象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使用准亲属性的社会称谓有助于拉近本无直接关系的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但是准亲属性的社会称谓并不能随便使用。
我们应该根据“语言顺应理论”谨慎选择恰当的称谓,否则不仅不会拉近彼此距离、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反而会导致对方的反感、不利于交际的有效进行。
注释:
[1]“大姨、姨”都算做“阿姨”,“姐、姐姐”都算做“大姐”。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