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化学纤维发展现状与趋势2013年,全球经济不振、消费低迷,而在全球化的产业竞争中,中国纺织工业以规模优势、科技进步、产业链完整、市场潜在需求充沛四个唯度构成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
为探索新形势下的产品创新模式,推动企业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市场竞争力,6月27~28日,“第15届(2013年度)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上海隆重召开。
在研讨会上,东华大学教授王华平以“国内外化学纤维发展现状与趋势”为主题做了精彩致辞。
东华大学教授王华平今年大家面临的压力不比去年小,包括我们棉纺的压力依然存在,那么化纤怎么走?怎么把化纤的优势发挥出来?我觉得我们可以进行一下探讨,我初步了解了一下,下面在座的不光有纤维的,还有染整面料的,以前我们在规模化扩张的时候,企业的发展重点是什么?搞工程技术体系,现在我们往专业化细分市场拓展的时候,我们搞产品的,我们应该在企业中显示出更重要的位置。
我的汇报有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是背景,为什么要讲这个报告,今天上午几位领导都讲了,中国作为一个纺织大国,不可否认的事实,并且我们进入了纺织强国的阶段。
但是反过头来说,我们现在我们弱在原料的量、产品的量,当然我们也有很多强的地方,可是我们的效益不佳,效益不佳,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企业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没有自己的推广系统,怎么来体现我们的价值?有没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联合。
我想第一个背景,中国纺织大国进入重大调整期,这个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我们的产品体系、应用体系、市场体系,怎么跟我们的技术融合,这是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实际上是刚刚前面说的,中国是纺织大国,我们必然要走向大而强。
中国的纺织和中国的制造一样,我们不光要从大国走向强国,我们必然还要在总量上保持大国的地位,在质量、竞争力上保证强国的优势,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这样对科技创新的要素、市场要素、运行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像我们的主题,科技的驱动,品牌的运作,创新的价值体系可能会越来越关注,也就是说我们要的是什么?整个纺织产业链整体上的提升和合作以及创新。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现在国际上的纺织业,一个是日本、台湾为主的,尤其是日本,它的整个纺织产业链自然形成了,它从原料到最终都形成了。
其次就是纺织平台做的比较好的,比如说意大利,它的染整技术比较好。
当然我们还有检测,新型功能的检测体系,目前我们跟ITS、SGS,包括国际上的检测机构,我们还是有差距的,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这是大背景。
另外一个背景,我们在行业来说,我们也提出了一个纺织强国的战略,是公开的发布,我们要建立纺织科技的强国,纺织人才的强国,纺织可持续发展的强国,但是大家不禁要问,怎么建?怎么实现?我们要建立纺织科技强国,我们不仅要做的是实现规模,同时要实现价值,有些企业做的还可以,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完完全全某一个工序的加工阶段、制造阶段,而不是作为一个品牌来运行。
这样就更加没有了科技体系,没有了品牌,我们要把品牌打到世界公认的地步。
同时还有我们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包括人才的约束,那么这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怎么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一个就是目前的情况也进一步表明,我们孙会长多次提到,中国纺织的经济模式和中国制造业的模式一样,大家可能会有很多的体会,比如说我搞一个企业,我产能有100个亿,盈利达到1个亿,而它搞个10个亿的企业也能有1个亿的盈利,以前许多人会选择第一个模式,但是现在可能大部分人要选择第二个模式,以前政府希望搞GDP,那是一种社会模式。
但是为什么现在要选择第二个模式呢?第二个是可以抗波动力,因此现在的经济模式需要由规模经济向价值经济转变了。
现在我们不光要关注技术创新,而且要关注综合价值的创新。
再有一个,模式转变可能就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以前一个企业只要内部管理得好,质量控制得好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你再管理得好,还是不盈利的。
怎么办?它必须跟市场互动,必须跟你的客户互动,上下游互动。
再一个从跟踪向新兴领域转变,以前我们说跟踪跟上去就有市场空间,但是现在都是过剩的情况,我们必须拓展新兴领域,去研究应用领域的需求,开发产品,那么开发出新产品以后怎么让客户知道呢?就需要引领,要有科技。
我们也跟许多化纤企业交流的时候,应该说这两年里面,我们每年跟几十家化纤企业交流,到现场考察交流,我们也想转型升级,包括我们的纺织行业、服装行业,但是怎么转怎么升?感觉没有抓手,压力很大,但是路在何方?我们转移升级首先是观念进行转变,第二个是发展模式的转变,再一个是具体落实执行方案的转变。
我们如果搞一个资产表的话,我们关注固定资产,但是没有人关注你的资源、渠道、品牌、技术、服务、市场影响,因为资产负债表上没有。
为什么上海这么多品牌做不起来?其实很重要一点,没有考核企业的无形资产,只考核它的固定资产,那么这样就意味着什么?你选回来的人员都是关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考核,但是品牌就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所以这些软实力我们要关注。
纺织品的需求,我们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人是中心,人在消费纺织品,享受纺织科技成果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跟环境的和谐,天人合一,包括外观、舒适功能等等,这些要素越来越跟纺织品的需求融合在一起。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上升到一定的角度,还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比如说我们做一个功能材料的时候,我们希望用的时候能够体现它的低碳以及社会的责任,包括人类、环境的友好等等,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纺织品把这些要素放在里面去,以后不是一个单一的纺织品,而是一个多元要素下的纺织品。
面料的创新越来越关注什么?第一阶段是以蔽体、饱暖为目的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就是开始注重时尚、流行元素,第三阶段开始融入保健、防护等功能性元素,第四个阶段就是融入环保生生命周期元素,注重环境友好、体现社会责任。
纺织创新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与集成创新,原材料创新在纺织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材料功能设计是材料创新的重要手段,为什么要加这句话呢?现在许多材料依赖新的技术的发展,可以跟下游的很多体系去对接,推进设计阶段,你希望有什么样的功能,你希望它具备哪些功能要求,然后我们把材料、功能要素设计进去。
第二部分简单总结一下我们的发展现状,实际上这是我们整个化学纤维的大家族,纤维原料多样化:生物基关注度提升。
化学纤维的原料目前主要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媒等储存资源,还包括玉米、秸秆、生活废弃物等等。
第一个现状,高科技跟传统纺织的结合才是我们现在的现状,我们也呼吁,纺织是高科技,为什么?许多领域其实不比飞机、火车的要求低,我们的速度比他们更高。
第二个现状,生产过程的连续化、高效化。
装备向大型化,包括聚合,比如说连续聚合以前是100吨每天,现在是1200吨每天,是更大的容量,现在有没有必要这样发展?我看已经查不到到了一个瓶颈区了,除非有新技术的突破。
总体来说,中国化纤包括纤维材料后发优势还是比较显著的,化学纤维几十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化学纤维的生产技术,追求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这一块应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发展趋势上来说,还是继续在大容量、短程化、连续化、高速化、自动化、柔性化上下功夫,这个方面已经初具产业化的规模。
因为化学嫌恶的性能还在不断地改善,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天然纤维,包括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差别化纤维是服用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涤纶发展迅速,尤其是涤纶长丝的技术、产品及应用协调发展,总量上去了,并且应用领域也拓展。
纤维这一块总体来说越来越关注生物基与绿色制备技术和高性能纤维已经成为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大规模、低成本、环境友好材料产业的迫切需求。
第三部分简单汇报一下发展趋势,纤维开发趋势,结合国内外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中国化纤行业协会在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大纲中,明确新品产品技术总体把握五大趋势:新型差别化高感性仿天然纤维及制品,多功能产业多领域应用纤维及制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性能纤维及深度应用,生物质多类纤维材料及制品,绿色环保、回收再利用纤维及制品。
从需求的新的技术来说,有一些新技术,总体而言,以涤纶为主导的纤维加工技术重大创新与集成,这个体系初步形成,许多企业掌握了一些技术,这里面包括化学结构到纤维结构都有,从聚合技术到纺织技术,技术体系包括分子结构的设计技术、纤维形态设计、纱线功能设计。
除了涤纶之外,我们最近行业也很关注,包括世界上也很关注尼龙技术的发展,尼龙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它是原料技术,一方面是清洁化生产,现在我们国内的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说恒逸(音)跟中石化合作,这一块我想对我们的原料体系提供了支撑,这些技术意味着什么?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意味着尼龙的应用领域会得到拓展,目前来说,尼龙还是比涤纶要贵一倍以上。
这里面包括聚合的技术,完全实现国产化的技术。
再一个就是表面改性技术,原来我们都要从染整的角度来,包括我们从棉纺、超纺改性,包括一些功能化改性。
一般纤维功能化以后,纤维的可加工性相差比较大,严重影响纤维的可加工性,如果通过表面改性又不存在,许多功能材料主要是通过表面来实现的,比如说抗菌,我只要表面抗菌,里面抗菌不抗菌都不重要,抗菌是通过表面产生作用等等。
这样可以使得功能材料用得量更少,效益更高。
功能化的新技术,实际上我们是把原来纳米纤维新型制备技术纳入进去,基于微相动力学控制的共混改性技术。
除此以外,功能化技术还包括在产业链进行一些功能粉体的表面修饰,还可以进行功能复合。
再一个就是多成分混纤,尼龙也可以跟其它的混合,最近我们在开发尼龙和涤纶的混合,包括尼龙跟其它纤维的混合,包括跟棉的混合。
除了尼龙之外,我们还提到生物基聚酯,这就是生物科技与传统行业的对接,以前是用玉米直接发酵,那么现在用秸秆就可以直接发酵了。
从我们下游来说,包括从品牌建设来说,比如说生态资源,环境友好,它用的是农业的废弃物,秸秆或者玉米心。
除此以外,我们更多关注舒适型的新纤维,这里面包括现在的纺丝的设计技术跟控制,这里面我们列出来,这是做的好的,但是这个就是比较差的,我们怎么来提高?比如说这个孔的结构上的差异,你一定要保证,还有就是在相关性能上要比较稳定,我们做吸湿排汗,你要从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设计,还有跟人体接触时候的触感也要考虑到。
我们从下游关注来说,实际上我们还关注在应用领域,比如说运动服装、休闲服装、户外服装,现在我们做温度和水分的管理,实际上我们把衣服当成人体跟环境之间的介质。
这里面有一系列的,比如说我们今年提出来的干爽透气、轻便舒适、导湿快干,为什么提出这个面料?比如说我们在南方的时候感觉比较闷,我们希望透气指数能提高,我们知道行业里面透气指标是15000万,那是标准环境下,闷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提高到18000,这种方向实际上是基于人体的需求来开发我们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