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地方志史料推进历史研究地方志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书籍,它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记载了一地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性的百科全书。
它既是政治家治理社会, 了解民情的重要依据, 也是文人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特别是,地方志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对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志所记述的内容与一般史书相比,范围更大,内容更详尽,包罗了一个地区的各个方面。
地方志不仅记载了社会政治(包括政党、自治、选举、公署、职官、建制等)、经济(包括人口、实货、田赋、杂税、集市、水利、漕运、救济等)、社会文化(包括风俗、寺观、祠祀、方言、学校、墓冢等),而且记载了自然情况(包括自然现象、地貌、疆域、山川、气候、土壤、植物、动物、矿藏、水文、灾害等);方志不仅记载过去,而且记载现状。
史书以时为经,重记过去,要求略今详古,隔代修史。
方志以记当代现状为主,要求略古详今,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其收录的资料范围更详尽一些,内容更真实一些。
此外,方志撰修具有连续性特征,方志所记内容连续不断,不仅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地区,某一空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资料,而且方志的体例和所记载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充增补,更便于看出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
由于地方志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家谱、文集、笔记、地方文物、器物、各种社会调查,具有原始性特点,所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基于地方志中所包含的丰富、较真实的史料,史学家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中国史学家还是国际汉学家,都已有以地方志而成巨著者,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就曾参考了1000 余种地方志。
大陆比较著名的如余新忠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2004年出版),首次从新方志中梳理了有关近百年来会道门组织、分布及活动状况,将会道门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起点1;台湾费丝言的《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节观念的严格化》(台湾大学文史丛刊,l998年版)。
又如海外华人史学家瞿同祖在写就他的《清代地方政府》过程中,便运用了《安徽通志》、《长汀县志》、《番禹县志》、《华阳县志》等68种地方志中的史料。
萧公权的《中国乡村》、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等都大量运用了地方志的资料2。
国外如日本、美国、英国的一些学者,在利用中国方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英国人李约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科技史》就是如此。
可以说,方志的史料价值一直以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对历史研究中去。
一、利用地方志推进区域史研究近期随着区域、地域史研究的盛行,从地方志入手,对于开展整体历史研究、微观历史研究、基层社会研究、民众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区域史或地域史,则首先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
认为只有把人物、事件、制度甚至史料放在特定空1赵嘉朱:《试论新编方志的功用》,《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1期。
2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1949——1972》,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67页。
间才能认识3。
地域空间建立的历史联系性,可以保证历史的整体性,从地域史得到的历史认识更反映历史实际,更为深刻。
从地域看大历史,有可能建立新的历史体系。
因此,研究历史从地域人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而认识特定的地域、区域,最直接的历史资料就是地方志。
从阅读地方志入手研究地域、区域史,则显得非常关键。
在研究区域、地域史时,需要翻阅地方志收集资料,而如何阅读地方志,就需要进一步讲求。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阅读地方志首先应树立历史的整体观念,即把地方的历史作为整体考察,对于地方上某类事项的兴趣,要放在当地的整体中去认识。
对于地方历史的认识,应是为了认识更大历史单元如跨小地域的区域史或通史服务的。
地方志是认识地方历史的窗口。
地方的历史资料如族谱、契约等一般是个别性的记载,而地方志是反映地方整体性的记载。
如同学习断代史应首先从正史人手一样,研究区域史或地域史,则应当首先阅读地方志,而且是带着整体历史观念阅读。
地方志是研究地域史、区域史的基本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切入点。
地方志的史料价值,首先是体现在具有认识地方历史甚至更大历史的整体性上。
二、利用地方志推进社会史研究地方志中的风俗、建置、氏族、户口、祠宇、杂记这些分志或类目的都是丰富的社会史料。
比如风俗志,一般主要包括冠婚丧祭、岁时节序,风俗志的内容可以细分为衣食住行、岁时节日、冠婚丧祭、士农工商、宗教信仰、社会组织、风尚、娱乐、方言等4,反映的社会内容非常丰富,风俗志的价值也一直受人重视。
1989至1995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全书分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六卷十册,辑录了明至民国(主要是清代的)礼仪、岁时、生活、民间文艺、民间语言、信仰以及其他七大类民俗,资料丰富。
从风俗的不同侧面,还可挖掘出更多隐含的历史。
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可为探讨中国民族心理变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礼仪变化与社会进步、服饰变化与社会风气革新、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提供宝贵的资料。
郭亚萍通过分析民国《浮山县志》卷22风俗、民国《襄陵县志》卷24礼俗、民国《新降县志》卷3礼俗略、民国《临晋县志》卷13风土略、光绪《临晋县志》卷6风俗等七个具体县志说明了清末民初山西婚俗中婚姻程序由繁趋简的趋向更加明显。
此外,地方志中关于“户口”这一类也值得注意,它一般记录人口数量、户籍分类、户口状况,是人口社会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在古代的人口史料十分奇缺的情况下,地方志为学者研究人口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充分地利用方志资料,就可以让材料的生命观念地反映出来,历史的人口现象和规律就被先验的呈现出来。
而现代人口是历史人口的继续和演变,所以正视现在的人口形势,展望未来,都离不开对过去的了解。
利用地方志及其它史料,对我国人口的历史、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间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已成为人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了。
以宋代为例,地方志记载府州县户口数,可弥补其他书籍往往只记载全国性以路为主的数字之不足,了解宋代城乡的发展;地方志还记载了不同类型的户口,有助于了解宋代人口结构;地方志记载户籍中户、丁、口的情况,是理解人口统计的重要资料。
何炳棣先生就利用地方志研究了明清以来的人口问题,做出了开创性的学术贡献5。
3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4张紫晨:《中国方志民俗学的发生与发展》,《百科知识》1987年第11期。
5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一195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译本。
三、利用地方志推进经济史研究地方志中一般有食货志的分志,主要记载经济内容,内容一般有当地田制、仓库、嘈运、盐法、杂税、钱法、矿冶、市杂、会计等情况。
因此地方志提供了系统而详实的地方经济发展资料,如古代地方的手工业、近代地方的民族工业,从中都可以看出近代民族工业在地方上对传统工业的影响,以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传统手工业的生存环境以及与近代民族工业在地方上乃至于在全国的关系问题,从局部更能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参照各地方志可以归纳出其共性和发展全貌。
而各地方志中对本地产品流通、集市、货币关系等的记载,又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佐证。
经济活动又引起了各地政治、人口、习俗等的变化,这些都能从方志中充分体现出来。
地方志中有关地方经济状况的记载,可以解决历史研究中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民国河北《望都县志》载称:清光绪中叶,“县西、南两部,地质稍沃,种棉者多。
妇女皆习纺织,其他各村,妇女亦多以织布为主。
居民率衣土布,自织自用,只取其蔽体御寒,不求华美。
……近年……洋布、昵绒恒见于市”。
从这则史料可以看出内地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
鉴于方志中的大量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很多学者便运用方志来进行经济史的研究。
如单强利用大量江南地区的地方志资料, 探讨了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的发展状况。
他认为乡镇市场在江南区域市场体系中, 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它将各初级市场相对独立、分散的经济实体互相联系起来, 从而将江南区域市场联为一体。
这对乡村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 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平衡调节的作用。
城隍庙会的商业气息更加浓烈, 庙会期间有繁忙的商业活动。
而茶馆成为很重要的信息交易市场。
经纪人的活跃, 促使了江南市场的繁荣。
在江南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经纪人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江南市场经济体系中, 乡镇市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6。
总之,地方志中记载的经济史料和涉及的经济史问题很多,充分发掘利用方志中的史料是解决经济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需要史学工作者去深入挖掘。
四、利用地方志推进自然科学史研究地方志有大量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动物、矿产、天文、地震、医疖、卫生等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记载,都有其专门著述。
它保存的极其丰富的、经过考证的系统资料,可为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丰富资料。
国内外有许多科研成果得益于地方志资料。
在自然科学领域,当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在研究了地方志中有关植物分布、花开花落变化、大河封冻解冻期记载后,写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科学地总结出物候变化规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农林科学家施永格,在研究了闽、粤方志中有关记载福橘、广橘的资料后,总结出其生长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中央气象台从方志中辑录了《五百年来我国旱水涝史料》,并利用5600余种方志编成《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为地震科学提供了国际上唯一可靠而连续的历史资料。
无疑,系统地整理和利用地方志的史料,对于推动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推进了自然科学史的研究。
地方志由于其自身的本质特征、不同于一般史料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历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地方志的编修也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但不管如何,地方志的资料性不会变,它必然随着史学常新而成为永不枯竭的史料来源,对推动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6单强:《近代江南乡镇市声研究》,《近代史研究》, 199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