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课改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初中生物课改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初中生物课改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我区初中生物实施新课程改革已近五年,取得了部分时期性成果,然而“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却比较突出。

一、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
第一,教师必须由教材传递和同意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制造的过程转变,教师不再是教
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制造者,即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学校的、社会的);当地学生的生活体会,通过教师选择和组织,制造多样化,更为亲切、生动的探究性学习的情形。

因此,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留下了宽敞的制造性的空间。

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关心者、组织者、促进者。

由师道威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

在生物教学中有较多的小组合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

当小组活动有问题时,教师是他们的关心者,当活动进程受到阻碍时,教师是他们的促进者。

再次,应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教师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互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所谓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没有互动,事实上就不存在或未发生真正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与教师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与学是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和谐的。

对教师而言,师生交往互动不但促进学生的进展,而且还促进教师自身的进展;对学生而言,表达在学生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和潜能的开释。

如此认识教学,教师便可不能“满堂灌”,学生也可不能把教师讲的不假摸索地“照单全收”,取而代之的是师生的共同参与、积极摸索和探究。

二、注重结果性知识,忽略过程性知识
知识与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两大要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知识都能转化为能力,只有活的知识才具有能力价值,学习过程和终端结
论相比,前者属于活的知识,后者属于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假如忽视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论,实属本末倒置,在生物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看、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定和反思等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如此,学生不但通过探究过程,把握了生物知识,还把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差不多特点,这种教法要紧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而新的教学观点则认为,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完全能够独立地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定条件,则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和引导,这种方法称为“指导发觉法”,也确实是说,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器材,由教师启发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看、实验、摸索、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觉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确实是注重猎取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
由同意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觉和猎取知识的主动地位。

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觉、实验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制造力的培养、强化、提高差不多上颇有益处的。

三、评判观的转变
教育的评判观念的更新要紧表现在应从重视终结性评判转变到重视进展功能的形成性评判上来,让评判为学生的进展服务,有利于学生的主动进展,要注意评判信息的及时反馈,调剂教与学,让评判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因此,在评判过程中,应专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在评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单一由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状况,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判)相结合,使评判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而教师则是学生自我评判、同伴评判的指导者。

(2)实施教学评判,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进展,第一要实施差异评判。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学习水平的差异,因此,在评判的标准上,要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这种因人而异的评判,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促进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以后的认识中增强自信,发挥其制造潜能。

其次,要采取多种鼓舞措施,鼓舞和关心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变“纠错”为“觅优”,用中意的成效去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3)应专门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判。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时期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观看、归纳和发觉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能力等。

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判,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紧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状况,以及良好适应的形成,并及时作出科学的、公平的评判。

四、问题的缘故及改进措施
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的缘故。

(1)生物教师通过通识性培训,从理论上同意了新理念,但没有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要么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到过去教学的老路上去;要么形式主
义严峻,在课程上重视现象轻视本质,浮躁而不深刻,外在多于内在,为活动而活动,表面上搞得花哨,实质上是偏离教学目标。

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是老师未深入学习领会现代教育理念的表现,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表现。

(2)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尽管有一些内地生物科学教育的成功体会能够学习,但我国地域宽敞,地区和学校进展水平差异专门大,对生物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不一致,课程教学资源丰欠不一,面临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不一样。

(3)由于受传统评判制度的阻碍(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评判)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功利心日益膨胀,进而造成许多老师的短视行为,认为只要在自己任教的过程中,学生能考好过关就行,而专门少在培养学生终身进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上做文章。

针对上述缘故提出如下改进措施:(1)面对新课程,每位生物教师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教育、认识课程、认识学生、认识教学、认识自己、认识评判,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投身课改,大胆探究课改的途径和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表达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2)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我区和学生的实际,开发教材,探讨适合西藏学生的教学和评判方法,制造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体会,探究教育规律。

(3)组织好探究性学习,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第一,要把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探究目的,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

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观看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是否正确,甚至急于求得结论。

此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课外活动已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改变旧的教育观念,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才能尽快摆脱“穿新鞋,走老路”的逆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