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曹操墓看考古学的学术诚信-最新文档

从曹操墓看考古学的学术诚信-最新文档

从曹操墓看考古学的学术诚信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XX局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
布了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2 号大墓为曹操高陵,这一则消息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众所周知也有很多的质疑之声,这种质疑直接影响到考古学的学术诚信问题。

、考古学学术诚信的内涵
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是通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来全面揭示古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从而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①。

考古学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即地层学和类型学,这两种方法分别是从地质学和生物学借鉴过来的,如果是历史时期的考古,通常会用到王国维先生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即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的结合。

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大量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之中,产生了很多的研究分支,如碳14 测年、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古代遗存的物理和化学成分分析等,因而考古学的科学性在不断增强,可以说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自然科学方法占比重最大的一门学科。

学术诚信有两方面的内涵: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和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求“真”,求“新”,做到“诚”;在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成果上要讲“信”,信任他人,讲究信誉、信任②。

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是考古学家的天职,一切认识要通过对实际
材料的研究中得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原则③。

因此,在对一项考古发现进行说明时,往往考古学家的发言会比较谨慎,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和长期的思维训练所决定的,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考古学家是不会轻易下结论的。

考古学工作的基础是田野发掘,田野工作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着整个研究项目的成败,在论证遗存性质的过程中对田野工作的要求极其严格,比如判断一座墓葬的年代、墓主人身份等问题,就要考虑到墓葬形制、随葬品特征以及判断墓主人身份的证物等。

因此,学术诚信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把似是而非的证据加入到推理的过程中,更不能有以假乱真的现象。

此外考古学是一门“遗憾”的学科,由于早期遗存受到后期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关键证据的缺失使研究者不能有十足
的把握来判断考古遗存的性质,只能实事求是地做出初步的判断。

科学研究是允许出现误差,考古当然不能例外,初步的研究成果需要后期学者的验证和修正,才能促使一个学科的持续发展,这就是上文所说的
诚”和“信”。

在学术研讨的范围内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恶意攻击和诽谤的言论,这些并不是科学研究的范畴。

二、关于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
曹操墓的公布,当时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出现了所谓的“挺曹派”和“倒曹派”。

考古研究者则注重实物资料,也就是证据链是否能证明西高穴2 号墓为曹操高陵。

考古界研究魏晋墓葬的大多数学者均认同一个观点,即西高
穴2 号大墓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曹操高陵④。

发掘简报《河南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⑤的公布,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简报的结语部分列举了认定西高穴大墓是曹操高陵的十大证据,这也是考古学者判断曹操高陵的主要依据。

总结一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是实物资料,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组合确定了该墓的年代为东汉末年;墓葬的规格也可判断墓主人的身份为王侯级别;墓葬中出土的石牌刻有“魏武王” ,在东汉末年有这种称谓的再无他人,只有魏武王曹操;墓葬中的人骨经测定,男性人骨的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的66岁年纪相当;石牌
上的文字写法和语言习惯符合当时的风格。

第二是文献和其他资
料的印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曹操墓“因高为基,
不封不树”,这与发掘中没有发现封土符合;1998 年出土的鲁潜墓志点出的曹操高陵位置与发掘地点吻合。

从以上的证据链,
考古学者可以初步断定该墓即为曹操高陵,这种推理方法完全符
合考古学的研究逻辑。

三、对曹操高陵“质疑”的“释疑”
社会上有关曹操墓的质疑较多,笔者在此主要搜集了几种主要的说法来进行释疑。

首先是“石牌造假说”,这种说法是最为尖锐地污蔑考古工作者的说法。

考古工作的基础是田野发掘,根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发掘工作按照地层从上向下、由晚及早得逐层清理,石牌位于墓室的下层,其上层出土的遗物已经是东汉末年的遗物
了,下层是不可能会出现晚期物品,更不会是现代伪造的石牌。

另外从石牌上的文体风格来看,比如“木墨行清”、“香囊卅 双”、“常所用”的语言, 这些是所谓的“造假者”所不能企及 的,这些语言是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独特的风格, 赵超先生曾对出 土石牌做过辨识与断代⑥, “从铭文的书体可以看出是东汉末年 流行的隶书”,“从刀刻的痕迹看,与东汉碑刻的刻法相似”,
文字结构具有汉代的特点”。

第二种说法是“七十二疑冢说”。

首先要探讨一下此种说法 的来历,吴金华先生对此做过考证,早期的史志显示,从魏晋到 唐代,曹操墓的所在地都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这表明“疑冢”说 在唐代之前没有出现过; “疑冢之说”滥觞于北宋, 兴盛于南宋;
所谓的“七十二疑冢”, 元明时期已被载入史志, 清初又被补进
年 3 月 8 日《人民日报》报道说,民间传说的“七十二疑冢”,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考证,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且数量不是 而是 134。

这也就表明,“七十二疑冢”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
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

六国时期的另一“魏武王”, 历史记载其墓葬的方位与西高穴大 击,该墓的特征表明了墓葬的年代是东汉末年, 不可能会持续 到十六国时期。

著名小说《三国演义》 中,其影响之大, 超过南宋⑦。

此外, 1988
72 第三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该墓葬有可能是“冉魏墓”,
即十
墓相似, 但从该墓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来看,
这种说法不堪
第四种说法是“没有墓志说”,在考古学上墓志是判断一座墓葬墓主人身份你的关键证据,而西高穴2号墓没有墓志,这符合当时的埋葬习俗,墓志的出现是在西晋以后,因此该墓中没有墓志很合理。

综上所述,曹操墓的初步认定在考古学上没有太大的疑问,
在学术的范畴内大家都可以参与讨论,但那些污蔑之言不属于该范畴,考古工作者没有必要去反驳。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上看,曹操墓并不存在违背学术诚信的方面。

注解
① 孙英民、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河
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 月。

② 汤曾:浅议学术诚信》,《广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西高穴大墓与考古学的认知程序》,《中国社
会科学报》2010 年1月19日第2版。

④ 刘庆柱:《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9 日第1版;焦南峰:《安阳西高穴墓地应是曹操
高陵》,《中国文物报》2010 年1月13日第3版;白云翔:《安阳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高陵之争的考古学思考》,《光明日报》2010年1月26 日第12版;朱绍侯:《曹操与曹操墓》,《史
学月刊》2010年第5 期;韩国河:《有关河南安阳“曹操高陵” 的几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10 年2 月12 日第3 版;刘瑞:
说“常所用”》,《中国文物报》2010年10月15日第6版。

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县文化局:《河南安阳市
西高穴曹操高陵》,《考古》2010年第8 期。

⑥ 赵超:《西高穴大墓出土石牌的辨识与断代》,中国
文物报》2010年2月5日第3版。

⑦ 吴金华:《曹操“七十二疑冢”到底是怎么回事》,《解放日报》2010 年1 月11 日第10 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