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插画的机遇与挑战摘要:本文对数字插画艺术的概述和插画艺术在计算机技术下形成的新的绘画手段和传媒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新形势下插画艺术与传统插画进行了分析比较,就数字时代插画艺术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数字时代;插画;机遇;挑战艺术各个门类都要与时代相适应,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时代如何变迁,艺术始终是围绕人类生活需求和审美意识而进行的一项活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它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字技术在不断地并且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艺术也不例外,它也受到数字媒体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艺术进行了技术性革命。
插画艺术也随之产生巨大的变革。
曾经插画艺术用于的电影海报、书籍封面等各个方面都是依靠设计师用传统绘画的方式来完成表现,而现在计算机数码技术给插画艺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种新的环境里,插画艺术有了新的概念、新的表现手法和应用领域。
特别是插画的创作意图、插画的作品创作方式和传统的插画创作有着巨大的不同。
在这个时代它面临了许多机遇与挑战,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如何把握机遇也将是21世纪插画艺术家所肩负的课题,这也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1]。
1数字技术给插画艺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1 数字技术为插画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创意空间插画家克里斯蒂安·拉塞尔认为: “我发现了一个明净的世界,真正美的澄澈。
我能在转瞬之间重新着色,重构画面。
总之,以任何我想要的方式重新确定大小、剪裁图像。
我对这种全方位构建式的绘画、剪裁和粘贴等要素几乎纯粹数字化的制作越来越感兴趣[2]。
”这应该是大部分插画家的心声。
数码软件和设备的诞生和普及,让插画创作者从繁杂的构图、上色、元素拼接等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让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意思维中去。
在数码软件诞生之初,有着五花八门的设计商和业绩标准,让使用者往往无所适从,他们往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各式各样软件纷繁复杂的操作。
随着业界巨头ADOBE、MAC 的逐步发展壮大,数码软件也逐步被兼并、淘汰,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统一阵营。
插画从业者往往能一法通万法通,软件上手效率大幅提高,减少了流程的重复性劳动,让插画家的创意与灵感最大程度的得到自由发挥。
数字插画的创作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制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但同时也因为从业者的美术素质和对数字艺术工具的软硬件掌控能力的参差不齐,造成了作品品质的良莠不齐;显现出快餐文化的特性;甚至出现了单调肤浅的文化垃圾;甚至有人利用数字技术的便利,抄袭各种图片,用快餐的效率轻易完成插画的创作,数字插画的艺术性因此大打折扣[3]。
但总的来说,数字插画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存在,是视觉语言多元化的体现,是时代进步的写照。
它将绘画、设计与技术相结合,相对于严肃艺术的架上绘画来说,使插画更加平民化,更具有时效性,它所创造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绘画形态和虚拟现实,填补了绘画艺术的空白[4]。
1.2 先进的复制技术使插画的传播品质得到了保证插画与其他绘画艺术的最大区别是所绘制的原作并不是最终的作品,而印刷品或复制品才是插画的成品。
因此,复制技术亦或称印制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手绘插画创作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5]。
从插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早的插画是使用手绘的方式完成的:后来出现了木版印刷的方式,再后来出现了石版印刷、金属版印刷等方式,这使插画的大面积传播成为可能;但因为技术问题的限制,无论是哪种印刷方式,都会在印制过程中使插画的原貌受到一定的损害,这就极大的限制了插面创作的表现手段。
今天,借助于计算机与其系统的先进设备的配备,可以实现各种风格的插画在印制过程中的完美再现,特别是CG插画,这无疑给插画的市场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Adobe公司开发的Illustrator软件和加拿大Corel公司开发的Corel.1DRAW软件是用于绘制二维插画的专业绘制软件,其特点足虽然存储文件较小,但是对画面进行任意缩放而画面分辨率始终都不会改变其高保真的效果,所以这种二维矢量插画经常被用在高精度的或大型印刷品上。
同时还有Corel.painter与日本人研发0C45P.chs绘画软件,而Maya、3dmax等三维软件通过建模,贴材质、灯光的渲染也可以创作出逼真的三维插画,从手绘至雕版,在从石印影印至电子分色,直至彩色胶印与数码印刷,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插画的样式随着复制工艺的发展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为插画的无限拓展提供了无尽的可能[6]。
1.3 数字时代多元化、网络化的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给插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插画最终是通过传媒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数字时代给插画提供了更多地传媒平台,使插画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各种传媒平台自身的差异又给插画提出了各种限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插画早已经不限于书籍这一种载体了,而成为一种广泛流行、形式多样的视觉艺术形式,所以它的定义也获得了更宽泛和广义的范畴。
现在很难抛弃这种交叉性来描述插画的纯粹定义,可以说生活和设计的各个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7]。
数字媒体的介入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视觉变革,处于变革中的插画在寻找着自身最佳表现方式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新一轮的蜕变。
它的传媒形式已经突破了现实与艺术、受众与艺术家之间的限制,从二维平面进入三维空间、从静态画面进入动态四维、从被动接受变为互动控制、从框外观赏变为虚拟现实,各种不可能变为了可能[8]。
随着插画传播媒体语汇的极大丰富与更新,插画的创作者在视觉图像的扩展与应用方面为受众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他们可以通过任何一种新的媒体来表达信息、传播概念,如在现代插画中三维动态图像、多媒体、动态网页界面、软件、游戏、手机界面、数字电影电视以及其他视觉领域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9]。
虽然数字技术是插画传播多元化,表现形式更丰富;但是也给插画提供了更复杂的传播环境,为达到预期效果,插画创作必须考虑更多因素,具体地说就是技术只是传达艺术家思维的工具,插画的灵魂来自于它的艺术性和视觉经验。
2 数字时代全球化背景给插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时代在信息化的前提下带来的就是全球化的思潮以及全球化思潮下的经济和文化的入侵。
“插图的生存空间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宣传、网络、精神表达的需要,都为插图开启了新的发展空间”[10]。
插画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甚至更多更快、首当其冲地接受了全球化的大潮洗礼。
它一方面与商业结缘,使它带有了更多地经济和商业色彩[10];另一方面,它是信息的传递者,全球化的信息正是依附于它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以至于有着渊远历史的中国插画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很多插画家也乱了阵脚。
2.1 经济全球化对插画行业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外的业务外包企业瞄准了中国的人力资源,在这里他们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廉价劳动力,插画行业也不例外。
国外企业主可以在中国、印度等国家找到低于他们本国20倍工资的高质量的劳动力,但这些高质低价的劳动力报酬和国内同样工作所能获得的报酬相比较,他们又能高出许多,因此,在经济的指挥棒下,他们很多就选择了给洋人做事,当然也就受到洋人的牵制。
同时,外资的介入,致使行业收入提高,工作、生活环境改善,也吸引了更多地插画师加入到这个行业,因而也促使了插画在我国的发展。
插画队伍的壮大,也带给插画师内部更多地竞争机会,从而促使其自身的发展[12]。
2.2 人文环境全球化对插画的影响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创作的, 如果作者和使用者对某件作品不能有共鸣, 并且都不喜欢它,那么这件作品毫无意义。
“形”是创造的结果, 而“变”包含着构思、探索与提炼的艰苦历程。
并未理解便先模仿也无妨, 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认识。
不怕幼稚, 幼稚必然会走向成熟, 但艺术创作最忌虚伪, 装腔作势。
商业插画艺术的载体是当代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 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13]。
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 对人们耳濡目染, 影响深刻持久。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阅读, 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 由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视觉图像的解读, 由此引发阅读对象、方式、性质以及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改变。
然而视觉文化新形态与人们传统视觉经验之间存在的鸿沟令人迷惑不解, 这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 而是一个事关人们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的问题。
我们利用商业插画从传播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 这是探索中国文化流变、重组和演进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时也使得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加速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进而了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
视觉文化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机遇, 而信息文化又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在这样的全球化时代氛围中, 视觉文化与信息文化开始高度融合、相互促进, 自然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到处都充满着视觉图像符号, 可以说视觉文化无处不在。
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阅历等等,决定了插画图像的国际认同性。
就如同中国的茶叶包装:中国是茶的故乡,国人爱品茶,在茶包装的插画选择上也大多是以国画为主:山山水水、竹林茶园….各色风景、植被辅以或写意或工笔的手法、浓淡相宜的墨色,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韵。
虽然展现了我们的文化特点,但是手法单一、形式单一、图式构成单一,模式化的套路使得人们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抵触情绪。
不同茶叶的地域、文化性没有很好的体现其中,长期以往难免会产生视觉疲劳,这就给我们的设计师提出了新的难题:设计出既体现中国特色,又有现代感、国际认同感的插画应用于包装之上[14]。
2.3 外来插画作品对本土插画作品的影响在数字时代,网络技术一方面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发挥着宰制大众意识、诱导大众行为的操纵功能,用标准化、复制性的文化产品把自己设定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强加给大众;另一方面,又在精神生活领域千方百计抬高“技术的艺术性”以打造“艺术的技术化”,”用技术的手段改变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方式和感悟方式,修正传统的艺术观念,消解乃至摧毁人文的审美创造性,影响艺术的“出场”和功能范式[15]。
随着外来经济的涌入以及外来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渗入,插画在外来经济入侵的同时一起带入了我国,广告、媒体与信息化也同时一起带入了我国。
异域的形式、异域的技术和异域的文化内涵给国内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数字技术和艺术的引入伴随着新技术新形式视觉体验的产生,中国插画打破了国内传统的视觉经验,得到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传统形式的视觉审美疲劳下,它迅速获得了受众的青睐,而使传统的插画受到了打击。
有些插画师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需要,直接对外来形式摹仿甚至抄袭,直接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复制拼合,而丧失了自身的艺术个性特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