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摘要:“是”字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中,词性、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试图对“是”字作为代词、系动词的使用作一探讨,以便深入了解古汉语的这一词汇现象。
关键词:是;代词;系动词《说文解字》:“是,直也。
从日、正。
”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
从日、正,会意。
”“以日为正”当为据日影定方向、定季节,此字会的当是“确定”义。
日影是直的,所以有直义,用作动词即纠正使正直或订正等义。
例如: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左传》昔雍子之父兄谮雍子于恭王,王弗是,雍子奔晋,晋人用之。
(《国语·楚语上》)“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表示肯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系词“是”。
例如: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告子上》)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我们由此也可以得出,“是”字作为系词用法是萌芽于先秦的。
“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认为正确”。
例如:不法先王,不是礼仪。
(《荀子·非十二子》国君之所是,皆是之。
(《墨子·尚同上》)今成语还有“是古非今”。
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当由此发展而来。
例如:是,此也。
(《博雅》)由此引而申之,“是”也可以作形容词“正确”,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对”、“不错”等义。
例如: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世说新语·赏誉》)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定是非也。
(《礼记·曲礼》)偃之言是也。
(《论语·阳货》)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
(《荀子·王制》)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吕氏春秋·察传》)但是在先秦文献里面,“是”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当作指示代词来使用的。
这时,“是”字主要起复指作用,复指前面的内容,使意义更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是”字常作主语,谓语,宾语,甚至定语。
先看“是”字作主语的情况。
例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庄子·田子方》)此处“是”和“此”的意义相近。
就第一个例子来说,指示代词“是”复指主语“富与贵”、“贫与贱”;就第二个例子来说,前面没有主语,因为它本身就是主语。
再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是指示代词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再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证》)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
(《子产坏晋馆垣》)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
(《许行》)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其余由此类推。
下面几个例子是“是”字作为代词,在判断句中作谓语的情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汉语的判断句,谓语是名词或是具有名词性质的词,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代词具有名词的性质,因此代词可以作古汉语中判断句的谓语。
例如: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四》)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在这几个例子里,“今日”、“汤”、“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是”字作谓语。
再看“是”字作宾语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以。
代词“是”用作来自动词的介词“以”的宾语(表示“因此”的意思)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词的前面;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里。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类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
(《墨子·辞过》)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
吾是以泣也。
(《庄子·徐无鬼》)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
(《荀子·宥坐》)内见疑强大,外依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
(《史记韩信王卢绾列传》)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汉书·司马迁传》)故虚实之事业传世间,真伪不变也,世人惑焉,施易男论。
(《论衡·谈天篇》)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是以有力者过之,熟识之若无睹也。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极大喜也。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是”字作宾语的第二种情况:是谓。
代词“是”作动词“谓”的宾语。
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们把它叫做”或“我们把它叫做”。
其实“是谓”到后来也成为了一种凝固形式,被保留了下来。
例如: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
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
(《墨子·天志中》)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庄子·马蹄》)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庄子·在宥》)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得之人哉!(《庄子·天地》)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緡,若智若昏,是谓玄德。
(《庄子·天地》)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
(《荀子·君道》)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
(《荀子·正论》)“是”字作宾语的第三种情况:是之谓。
“是”仍然作动词“谓”的宾语。
“是之谓”到后来也成了一种凝固形式。
例如: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修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
(《庄子·齐物论》)若然者,虽直不病。
是之谓与古为徒。
(《庄子·人间世》)失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荀子·劝学》)再来分析“是”作指示代词作定语的情况。
例如: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与南冥。
(《庄子·逍遥游》)是月也,以立春。
(《礼记·月令》)“是”在这里作定语修饰“鸟”、“月”,在翻译的时候要加上相应的量词,所以应译成“这只鸟”,“这个月”。
“是”作为指示代词复指,还有另外的一种情况,那就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这种情况,还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字放在宾语和谓语之间。
例如: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诗经·北风·月明》)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庳,俾民不迷。
(《诗经·小雅·节南山》)恢谏违卜,固败是求,有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君王之不恤,而群臣是尤,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今吴是懼而城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有时名词宾语前置而又有“是”字复指的时候,为了强调提前的名词宾语,往往还要在名词宾语前加上词头“唯”字。
例: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
(《诗经·小雅·斯干》)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唯迩言是听。
唯迩言是争。
(《诗经·小旻》)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帅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力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直到今天我们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等,这是上古语法的残迹。
第二种情形,这时提前的宾语不是名词而是代词。
这时,“是”字要放在代词的前面。
例如: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也。
(《论语·阳货》)嫫母力父,是之喜也。
(《荀子·成相》)那么,“是”字为何后来又是系词了呢,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从汉语发展史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当是从上述指示代词“是”演变而来的。
发展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
主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如“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
(《孟子·公孙丑下》)”。
无论是这种或那种情况,“是”字经常处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
试拿“滕小国也。
(《孟子·梁惠王下》)”为例,大约也经过这么一个阶段:“滕,是小国也”(“是”在这里仍旧是“这个”的意思),然后达到“滕是小国”。
下面我们再举出一个更富于启发性的例子: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篇》)从上面这两个例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左传》不用“是”而《论衡》用“是”。
这就更可以显示出这种演变的过程来。
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
在王充《论衡》里已经有不少“是”字是当系词用的。
例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死伪篇》)如以鬼非人也,则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
(《薄葬篇》)鬷夷氏是其后也。
(《龙虚篇》)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
(《说日篇》)夫孔子虽云“不及地尺”,但言“如雨”,其谓陨之者皆是星也。
(《说日篇》)王充以为“古今语殊,四方谈异”,他主张“文字与言同趋”(皆见自纪篇),所以他不避免当时的口语。
但是,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仍是中古时期的事。
在这个时期,系词句有两大标志: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字成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张玄中、顾敷是顾和中外孙。
(《世说新语·言语》)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
(《世说新语·雅量》)力士是东郭门外官奴。
(《西京杂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齐书·王敬则传》)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
(《南齐书·顾欢传》)佛是外国之神。
(《高僧传·佛图澄传》)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
(《壇经·自序品》)孔老释迦皆是至圣。
(宗密《原人论序》)第二,系词“是”字加否定副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例如:劫劫生生,轮回不绝……都由此身本不是我。
(《原人论》)余亦不是仵茄之子,亦不是避难之人。
(伍子胥《变文乙》)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底人。
(《抚州曹山元本寂禅师语录》)“是”字用为系词以后,又产生出许多种活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实,有时候是追究原因。
例如:庾曰:“君复何尤惨而忽瘦?”伯仁曰:“吾无所尤,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
”(《世说新语·言语》)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