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师范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探讨【摘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新兴专业,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结构的改善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曾经是一路飘红,但随着教师准入制度的放开和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求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困境。
本文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该专业学生就业时面临困境的原因,并尝试提出改善小学教育师范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范生就业困境对策一、引言从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它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既解决了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问题,又解决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学历问题,至今有近百所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而其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最初设立的几年其就业形势良好,但随着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院系的增多,同时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也可手持教师资格证获取教师招聘考试的机会,这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趋势愈演愈烈。
作为高等教育衍生现象之一的“就业难”问题也已延伸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使曾经一路“飘红”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如今也面临就业的困境。
二、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就业现状(一)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就业环境由于对小学教育专业缺乏了解,大多应聘单位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历不够。
从小学教育专业已开设的课程来看,其主修课程也没有自身特色,应聘单位往往产生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不精,会认为让他们去教小学,要么是大材小用,要么就是所学专业不对口。
譬如一些学校想招小学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他们会认为大学里中文专业、数学专业的毕业学生会更专业些,更占优势些,而认为小學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教小学语文、英语课可能会存在专业知识不够。
该专业的学生也表示当他们去应聘一些初中、小学教师岗位时,常常会出现不符合应聘的招生简章要求而无缘参加考试,而设置的这些门槛直接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二)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就业观念对于面临着学科功底不如学科专业学生的尴尬境地,本专业学生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期望高、对职务和薪金的要求偏高的心态。
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主要考虑因素依次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满意、实现个人价值,比例最少的是国家需要及社会价值等因素,而对于专业是否对口的关注更少。
还有部分学生的就业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被动就业得过且过的态度。
显然学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健康的就业观念决定着自己的发展方向,而脱节观念的存在与我国现有的就业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利于本学生本身的就业。
(三)对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理论基础宽厚,有较高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具有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综合型初等教育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和培训人员。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充满疑惑,加上自身专业积累又不足,从而对就业产生迷茫情绪。
同时,学生也表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较宽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及职业定位作用不大,学生通过结合就业实际对自身进行职业定位或制定清晰的个性化职业规划难度较大。
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得不到解决,而院校召开的就业招聘会的专业与本专业对口性不强,其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吸引力越来越小,因此学生将就业希望寄托在公开的教师招聘考试,这也使小学教育的就业选择面变的更窄。
三、小学教育师范生遭遇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方面随着我国教师准入制度的放开,教师教育途径呈现多样化,国家对教师教育采取的“学源开放、师源开放”的双开放政策,鼓励优秀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而教育系统稳定性不断吸引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硕士研究生纷纷跻身于小学教师应聘竞争队伍,加剧了教师岗位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以及在教育系统外难以实现就业的人进入教育系统,使得原本缩紧的教师市场雪上加霜,从客观上冲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市场。
另外,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小学生生源减少,直接影响小学教师的需求,接踵而来的是各地区对申请进入小学教师岗位的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地区甚至出台了对专业相关的限制性政策。
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碰壁较多,其就业情况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也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方面1.课程针对性不强高校对小学教育专业“大跃进”的培养方式,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缺乏就业核心能力。
师范教育体系在实现从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转变后,高校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由于是高等教育专业,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遵循了惯性思维,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注重专业知识培养,抛弃了传统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优良的培养方法,忽视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特殊需求,而这些特殊需求恰是突出该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就业指导服务不完善学校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一定的就业指导课,但缺乏对学生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如指导工作较为宏观和理论化,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较少,且大多采取网上授课的形式,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却没有开展专门或系统的就业指导。
显然高校忽视了就业服务工作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大影响,使它们常常处于“摆设”而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使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出现没有明确的择业目标,大多学生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被动就业,择业观模糊且没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些将造成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清晰,在求职市场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三)学生方面1.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认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且盲目认为学习本专业没有多大价值或就业优势,而其上课次数也是在“点名”与“考试”的压力下保证的,他们自然对其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系统学习该专业,对小教专业失去了兴趣,也导致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少。
这种片面的认识和自身的不作为,直接影响了小教专业学生的就业。
再加上部分学生对所开设课程满意度低,认为专业技能训练类课程偏少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机会也较少,而过多的教育理论讲授且与实践脱节使学生感到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积累又不够,便对专业就业前景产生迷茫的状态。
2.学生择业观定位不准确学生的择业意向偏高,对目前就业环境下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缺乏应有的了解,择业观存在误区。
大多毕业生将就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地域好、高收入、高福利等相对稳定的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期望高,对职务和薪金的要求也偏高的心理。
但由于自身的创新意识较差,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少全面系统的规划,薪金期望缺乏理性,与现实存在矛盾,这也造成本专业就业难的局面。
四、改善小学教育师范生就业困境的对策(一)社会方面政府要实施调控,给与小学教育专业政策性保障。
小学教育专业是高等教育新兴专业,也是所有师范专业中弱势专业之一,在师范专业就业整体压力日趋增大的背景下,政府要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首先,应以师资需求为导向,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保持供求关系平衡;其次,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政策保护;最后,要努力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打破地区保护主义,给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空间。
(二)学校方面首先,高校应该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开展宽厚的专业素质教育,提升核心能力培養。
要探究培养模式,注重学科教学,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讲授,贯彻“先综合培养,后有所侧重”的培养模式。
在学生专业课设置中,减少纯理论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避免学生泛泛而学却学不转的现象。
还要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如可以在大三第二学期就开始对本专业的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
针对现在紧张的就业形势,抓住一切就业机会,对参加考试学生进行集训与辅导。
在保障学生就业的同时,也提高了本专业的知名度和学校的影响;最后,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学生理性择业,这也是培育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三)学生方面1.突出专业特长,提升核心竞争力学生应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教师技能,为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下牢固基础。
增强专业认同感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只有认真学习并得到认可,才能在就业时有一定的优势。
在校期间,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比如抓好教育见习、实习等“准教师”体验机会,多了解小学教师或者其它意向职业的要求和特点,结合专业特长,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及人生目标,从而为自己热爱的职业努力学习,提升素质。
2.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在就业过程中要以积极心态面对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
第一,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求职。
对待求职要务实,不能盲目,不攀比,不等待。
找准自己的定位,主动调整自己爱好与实际选择职业的关系。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失败,从容面对,勇于实践。
第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适应社会环境,以减少毕业后融入社会的时间,在就业过程中能以包容的心态,更好地融入社会。
五、结语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就业状况要得到改善,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通力合作。
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高校要完善专业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政府要加强就业环境和制度建设等。
只有通过多方面努力,才能共同促进小学教育师范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1] 闫瑞祥.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xx(2).[2] 李伟.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与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xx(4).[3] 顾国兵.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困境与破解方略[J]. 江苏教育研究,20xx(1).[4] 邓艳红,高宝英等.本科毕业小学新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xx(3).[5] 段作章.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x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