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图片简介:本技术新型涉及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该光学膜片包括入光侧及与该入光侧相对于的出光侧,该光学膜片沿着X轴的方向区隔成中间区及分别位于该中间区的两侧的两个侧边区,其中,每一侧边区的出光侧排列有呈凸出状的多个条状结构,多个该条状结构沿着该X轴的方向排列,并且每一该条状结构沿着垂直于该X轴的Y轴的方向延伸,每一该条状结构包括重复排列的高微结构与高度低于该高微结构的低微结构。

通过该光学膜片上的条状结构的型态与排列方式,可以将过大角度的光线再次折射,由此改善大角度光场与大角度漏光的问题,进而提高大角度视角的对比度。

该背光模组及该显示装置包含该光学膜片。

技术要求1.一种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光侧及与所述入光侧相对的出光侧,所述光学膜片沿着X轴的方向区隔成中间区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区的两侧的两个侧边区,其中,每一所述侧边区的出光侧排列有呈凸出状的多个条状结构,多个所述条状结构沿着所述X轴的方向排列,并且每一所述条状结构沿着垂直于所述X轴的Y轴的方向延伸,每一所述条状结构包括重复排列的高微结构与高度低于所述高微结构的低微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微结构与所述低微结构的数量比值在每一所述侧边区的沿着所述X轴的方向远离所述中间区的最末端等于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中间区的出光侧排列有呈凸出状的多个所述条状结构,且所述中间区内的每一所述条状结构包括重复排列的所述高微结构与高度低于所述高微结构的所述低微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微结构与所述低微结构位于所述中间区的数量比值等于所述高微结构与所述低微结构在每一所述侧边区内的数量比值,两者皆等于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微结构与所述低微结构的数量比值由所述中间区的中央沿着所述X轴的方向朝向所述侧边区渐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边区内的所述高微结构的数量最多不会超过所述低微结构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条垂直通过任一所述低微结构的顶点的中心线,及一条通过所述顶点且与相邻的所述高微结构相切的切线,所述中心线与所述切线之间的锐角大于等于60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条状结构紧密排列。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光源、用以接收所述光源的光学板、设置于所述光学板上的膜片组及设置于所述膜片组上的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片。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X轴定义为用户观看所述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所述Y轴定义为用户观看所述显示面板的垂直方向。

技术说明书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本技术新型涉及光学元件,特别是涉及改善大角度漏光并提高大角度对比度的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由于液晶显示面板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故必须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配置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来提供面光源,以使液晶显示面板能够达到显示的目的。

一般而言,光源模组可区分为直下式光源模组与侧入式光源模组。

以直下式光源模组为例,通常包括多个发光元件、用来将发光元件阵列的光集中出光至正向方向的反射片以及用以将出光光束的视角缩小、提升正向辉度值以及出光效率的多层光学膜片组。

另一方面,以侧入式光源模组为例,其一般包括导光板、位于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位于导光板的侧边的光源以及前述的多层光学膜片组。

光源所发出的光束自位于导光板的侧边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后,会因全反射而被导引至整个导光板中。

位于导光板底面的多个网点会破坏光的全反射,使光束自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并由前述的多层光学膜片组提升正向辉度值以及出光效率,从而形成所需的面光源。

然而,无论是直下式光源模组或侧入式光源模组,当用户在观看屏幕的两侧区域时,屏幕越大,用户视角也会变得越大,造成越容易在屏幕的大视角区域处产生漏光,造成白雾,导致亮暗对比下降而影响画面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技术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升屏幕两侧的大视角区域的亮暗对比的光学膜片。

本技术新型的光学膜片,包括入光侧及与该入光侧相对的出光侧,该光学膜片沿着X轴的方向区隔成中间区及分别位于该中间区的两侧的两个侧边区,其中,每一该侧边区的出光侧排列有呈凸出状的多个条状结构,多个条状结构沿着该X轴的方向排列,并每一该条状结构沿着垂直于该X轴的Y轴的方向延伸,每一该条状结构包括重复排列的高微结构与高度低于该高微结构的低微结构。

本技术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高微结构与该低微结构的数量比值在每一该侧边区的沿着该X轴的方向远离该中间区的最末端等于1。

本技术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光学膜片的该中间区的出光侧排列有呈凸出状的多个该条状结构,且该中间区内的每一该条状结构包括重复排列的该高微结构与高度低于该高微结构的该低微结构。

本技术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高微结构与该低微结构在该中间区内的数量比值等于该高微结构与该低微结构在每一该侧边区内的数量比值,两者皆等于1。

本技术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高微结构与该低微结构的数量比值由该中间区的中央沿着该X轴的方向朝向该侧边区渐增。

本技术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该侧边区内的该高微结构的数量最多不会超过该低微结构的数量。

本技术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定义一条垂直通过该低微结构中的任一者的顶点的中心线及一条通过该顶点且与相邻的高微结构相切的切线,该中心线与该切线之间的锐角大于等于60度。

本技术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多个该条状结构紧密排列。

本技术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本技术新型的背光模组,包含光源、用以接收该光源的光学板、设置于该光学板上的膜片组及设置于该膜片组上的如前所述的光学膜片。

本技术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本技术新型的显示装置,包含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其中,该X轴定义为用户观看该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该Y轴定义为用户观看该显示面板的垂直方向。

本技术新型的功效在于,通过该光学膜片上的条状结构的型态与排列方式,可以将过大角度的光线再次折射,由此改善大角度光场与大角度漏光的问题,进而提高大角度视角的对比度。

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技术新型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说明图1中的光学膜片的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辅助说明图2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说明光学膜片中的高微结构与低微结构的比值变化的曲线图;图5是说明高微结构与低微结构的局部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示出本技术新型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图7是示出用户观看屏幕时的角度示意图及观赏面与出光面彼此垂直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用户观看屏幕时的角度示意图及观赏面与出光面具有夹角45度的示意图;图9是说明在θ为60度、为0度的情况下不同视角的辉度百分比的曲线图;图10是说明在θ为60度、为45度的情况下不同视角的辉度百分比的曲线图;图11是说明光学膜片的另一种形态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辅助说明图11的侧视示意图;及图13是说明图11的光学膜片中的高微结构与低微结构的比值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新型的相关申请专利特色与技术内容,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

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为本技术新型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包含光源2、用以接收光源2的光学板3、设置于光学板3上的膜片组4及设置于膜片组4上的光学膜片5。

其中,膜片组4可以包括增亮膜、棱镜片及扩散片,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因此光源2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其以阵列方式排列在光学板3的底面下方,并且光学板3是一片扩散板,使得以阵列方式排列的LED所发出的光线,通过扩散板本身的光学复合材料进行漫射,以产生亮度均匀分布的面光源。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背光模组设计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因此光源2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其以直线方式排列在光学板3的侧面处,并且光学板3是一片导光板,使得LED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导光板的侧面进入导光板中,再经由导光板上的特殊结构,破坏光线在导光板内的全反射路径,以产生亮度均匀分布的面光源。

参阅图2及图3,光学膜片5包括入光侧51及与入光侧51相对的出光侧52。

由于光学膜片5位于光学板3的上方,因此,光学膜片5的入光侧51朝向下方而面向光学板3的顶面(即出光面),光学膜片5的出光侧52则朝向上方。

光学膜片5可以沿着X轴的方向区隔成中间区53及分别位于中间区53的两侧的两个侧边区54。

其中,每一侧边区54的出光侧52排列有呈凸出状的多个条状结构55。

多个条状结构55沿着X轴的方向排列,并且每个条状结构55沿着垂直于X轴的Y轴的方向延伸,且每个条状结构55包括重复排列的高微结构551与高度低于高微结构551的低微结构552。

要特别说明的是,条状结构55之间紧密排列,彼此之间无间隙。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侧边区54内的高微结构551的数量最多不会超过低微结构552的数量,光学膜片5的中间区53的出光侧52同样排列有呈凸出状的多个条状结构55,且中间区53内的条状结构55包括少量的高微结构551与多量的低微结构552重复排列。

也就是说,不论在中间区53或在侧边区54,高微结构551的数量最多不会超过低微结构552的数量。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高微结构551与低微结构552皆为圆弧形突出的条状结构,高微结构551与低微结构552的数量比值由中间区53的中央沿着X轴的方向朝向两侧的侧边区54渐增。

高微结构551与低微结构552的数量比值在每一侧边区54的沿着X轴的方向远离中间区53的最末端等于1。

也就是说,在中间区53内,多个低微结构552重复排列,低微结构552的两侧接着分别排列一个高微结构551,低微结构552的重复数量由中间区53朝向两侧的侧边区54逐渐减少。

以图2及图3为例,在中间区53的中央处,多个低微结构552重复排列,接着在多个低微结构552的两侧分别排列一个高微结构551,再朝向两侧分别继续排列有四个低微结构552与一个高微结构551,更朝向两侧分别继续排列有三个低微结构552与一个高微结构551,低微结构552的重复数量由中间区53朝向两侧的侧边区54逐渐递减,一直到高微结构551与低微结构552的重复数量相同,以使两者数量比值等于1,因此如图4所示,高微结构551与低微结构552的比值由小于1逐渐上升至等于1。

接着,来详细说明高微结构551与低微结构552的高低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