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分析摘要: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一直是国际社会争夺的焦点。
近些年来受地缘政治、国际资本流动、突发事件与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安。
文章从最基本的供求规律视角出发,介绍了世界石油供求格局演变的进程,总结出世界石油供需总体上表现为需求略大于供给,供需平衡紧张,世界石油供需格局呈现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石油需求中心的趋势。
同时对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进行探析,指出石油价格在长期内主要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而国际政治、投机行为等随机因素则会引起国际石油价格的短期波动。
1世界石油供需格局的演变1.1生产格局的演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民主独立运动深入开展,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同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下,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勘探、生产技术得到不断提升和推广,世界石油生产量及生产格局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整个20世纪中,世界石油产量从1900年的20.43Mt[1],上升到2000年的3600Mt,2007年世界石油产量达到了3900Mt。
在世界石油产量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世界石油生产格局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从过去的以西方国家垄断的单极格局演变为现在的以产油国为主导的多极格局。
不过,由于资源禀赋的原因,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石油产量也是十分悬殊。
世界石油的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欧洲及欧亚大陆3块区域。
中东地区石油年产量占世界的总产量的30%以上,其次是欧洲及欧亚大陆地区,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
近几年北美地区石油年产量出现减产的情况,但其总量仍保持在16%以上。
非洲地区石油产量并不高,但近几年该地区石油年产量的增长很快,到2007年该地区年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65%左右。
就单个国家来分析,2007年沙特阿拉伯以微弱的优势保持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国的美称,生产总量为493Mt;俄罗斯的产量达到491Mt,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近几年,美国石油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其石油产量仍然位居世界各国前列,2007年其总量为311Mt,位居世界第三。
1.2消费格局的演变石油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发展的速度,而不是石油的产量和价格。
1996—2007年世界原油每桶的价格增长了350%,而同时间段内,世界石油的消费量增幅为19.2%。
可见,经济的发展是促使石油消费增长的最重要原因,进而也引起了国际油价的攀升。
从石油消费的地域角度来看,北美、亚太和欧洲及欧亚大陆是世界石油消费的主要区域,3地区每年的石油消费量占全世界的80%。
北美地区、欧洲及欧亚大陆地区是石油消费最多的地区,但是近年来该地区石油年消费增长率减缓,其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这是由于上述地区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合理以及对能源的利用率很高,极大地节约了资源。
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石油消费量增长很快,1996—2007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增长了6486千桶/d,增幅为34.2%。
尤其是在2007年,该地区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29.9%,成为世界上石油消费最多的地区。
中东、中南美洲和非洲3个地区的石油生产大于消费,生产的石油绝大部分用于出口。
其中非洲的石油年消费量最少,其占世界石油年消费量的比例仅为3.5%。
2世界石油供求格局特征基于上述对世界石油产消格局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石油产销格局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石油市场由过去的西方垄断逐渐演变为当今的多极格局,中东、非洲、南美洲的石油生产国在世界石油的生产中拥有很强的话语权,而经济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对石油的需求逐年猛增,成为今后世界石油消费的“主力军”。
从整体来看,世界石油的供求格局表现为:需求略大于供应,供求平衡紧张以及世界石油产消的区域差异大。
2.1世界石油供求平衡紧张1996—2007年,世界石油的供需基本上保持平衡,需求略大于供求,石油的供需比保持在0.98左右,最高年份为1998年的0.996,最低年份为2007年的0.957。
单纯从经济角度分析,世界石油的供求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势头。
当经济发展景气时,石油的消费量随之也会增加,在原有的石油产量条件下是不能够满足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石油量;反之,当经济低迷之际,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将会剧烈减少,表现为石油供需比上升。
1998年的世界石油供需比达到0.996,主要是源于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进而引起生产投资的低潮,连带着对石油需求的大幅度减少。
但是,石油除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外,更多的是被赋予了政治的含义。
石油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大财团维护自身利益、控制他国发展、牟取高额利润的工具,海湾战争、两伊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已经证明了石油作为一种特殊战略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再加上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维护各成员国的利益而制定的石油限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世界石油的供应量[2]。
因此,世界石油的供求平衡是紧张的、不稳定的,石油供过于求的现象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2.2世界石油供求空间失衡为了能够科学地分析世界石油供求格局的空间现状,引用石油自给率的概念[3]。
其模型为:Si=Pi/Ci,其中,Si为区域某一时段的石油自给率,坪为该时段石油的生产量,Ci为石油的消费量。
当Si≈1时,区域为基本自给型;Si>1时,区域为净支出型;Si<0.5时,区域为净补给型;0.5≤Si≤1时,区域为半自给型。
近年来世界各地区石油自给率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区、非洲地区和中南美洲地区的石油自给率Si>1,为净支出区域;北美地区和欧洲及欧亚大陆的Si界于0.5—1,为半自给型区域;亚太地区的Si<0.5,说明该地区的石油严重依赖于进口,为净补给区域。
通过以上的分析证实世界石油的供应和需求在空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空间差异的存在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石油供需的矛盾,进而引起世界油价的动荡。
针对世界石油产消的空间不平衡现象,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经济继续发展,一些石油自给率低的国家纷纷制定了本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政策,一方面可以平抑国际高油价,维护国内经济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可以在国际石油短缺的情况下保证本国经济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运转。
3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逐年攀升。
近些年来,国家石油价格的紊乱不仅仅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还受到地缘政治、国际投机行为等随机因素的影响,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同基本的供求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得油价的变化扑朔迷离。
3.1强势需求拉动原油价格上涨近几年来,世界经济比较景气,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以及过度依赖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比很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用电器、轿车等的不断普及,加大对石油的消耗。
因此,为了保持国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各国加大了在世界范围内石油的采购,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不断飙升。
表2中列出了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石油日消费量的增长量以及占同时期世界石油日消费量增长额的比例,可以看出4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增幅占到了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额总量的2/3以上,在2007年甚至达到了126%。
相反,在发达国家的主要集聚地——北美地区和欧洲对石油需求的增速却远远低于同时期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
这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国家合理且适时的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并运用高新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国民普遍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等因素。
在《美国石油和国家安全》报告中指出,未来20年,全球石油消费将增加60%,而发展中国家可能增加115%[4]。
由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布的《WordOilOutlook2008》中,预测从2006—2030年世界石油需求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9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其中60%来源于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可以看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消费量的激增将会是影响世界石油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
对于油价而言,即使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量逐年递减,但是这种可以预见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增长将会使得国际油价仍保持较高的价位。
3.2地缘政治因素石油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对国家的经济、军事、安全等有着重大的影响。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往往会受到地缘政治和产油国政局因素的影响。
地缘政治和产油国政局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其一是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原油供给量真实下降;其二是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国际原油市场对未来供给减少的担忧,但实际供给量没有减少[5]。
从目前地缘政治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地缘政治的焦点地区主要还是在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和伊朗。
2006年,伊朗核问题危机引起国际石油市场对伊朗原油供给中断的担忧,并导致2006年国际油价不断上升。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石油定价权。
该组织为了维护各成员国的利益,对各成员国实施严格的生产上限制度,并且每当国际油价下跌的时候,该组织各成员国将施行减产的政策,以达到维护高油价,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3.3美元汇率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达成一项协议,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规定石油在国际市场上必须以美元计价和结算。
因此,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和货币价值因素对原油价格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近些年来,美元汇率持续走低迫使国际油价上涨。
所以,当美国经济增速减缓,再加上高油价引起的经济运行成本增长,美国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因此美元将继续走低,由此将会进一步推动国际油价的上涨。
3.4国际投机行为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因素往往在油价涨跌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涌人期货市场,其结果是国际市场油价在投机因素影响下出现持续上涨。
2008年国际市场油价的“过山车”行情,主要是由于投资者为回避美国次贷危机风险而转向石油期货市场需求庇护的结果。
美国次贷危机让美国的四大投资银行损失惨重,商品期货市场成为他们的避风港,由此而产生的是国际市场油价的飙升。
但是,过高的油价超出了经济运行的承受能力,直接导致经济增长减缓,受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石油的需求量明显下降,从而又导致了国家市场油价的下跌[6]。
3.5其他因素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态势、替代能源开发利用强度以及石油运输通道安全性等因素也将会对国际油价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