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DOC)

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DOC)

《地下水资源管理》课程报告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班级学号:勘查1101 24 姓名:张江伟指导老师:王艳霞学期: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2014年 6月目录1. 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12. 地下水资源开发中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分析对策 ------ 93. 结语 ---------------------------------------------- 12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及许多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日益增加,地下水污染加重,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监管,使之产生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地枯竭,进而诱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及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及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从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层面实施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战略。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 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根据《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2007)成果,1980 ~2000 年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 8219×108m3,其中矿化度不超过1g/L 的地下水资源量为 7972×108m3;矿化度1 ~ 2g/L 的地下水资源量为 247×108m3。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6772×108m3,相当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 82%;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1765×108m3(含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 318×108m3),相当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 21%。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2459×108m3,占全国的30%,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5760×108m3,占全国的 70%。

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少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量24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北方黄、淮、海3个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5.到下世纪中叶,按16亿人口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比现在降低1/4,约为1755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2)地区分布不均与水土资源组合不相应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

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1.2.3 雨热同步,年内分布集中,年际分配不均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

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

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还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枯水年的情况。

二、影响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的突出问题1. 水资源短缺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构成的水危机已威胁到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使各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都面临着严峻考验。

全球水资源为14亿km3,工农业用水分别占世界用水量25%和70%.因人口急剧增长,全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近几年已减少25%.历来被认为资源丰富的我国,水资源问题不容乐观,人口占世界的22%,而淡水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占有量为2400km3.目前1.33亿hm2耕地中,尚有0.55亿hm2为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有0.93亿hm2草场缺水,全国每年有2亿hm2农田受旱灾威胁,农村8000万人和6000万只家禽饮水困难。

农业缺水量达3000亿m3.我国主要河流黄河自8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出现断流,且断流流域不断延长,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数、历时不断增加,给工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平均每年损失为200亿元,同时断流也给沿黄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2. 水污染严重目前,全国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量为584亿,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回用率更低。

全国监测的河段有一半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及城镇发展,水体污染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3. 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平衡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水源减少,一个些地区连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连年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和水灾都给工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水土严重流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近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cm的耕地130万hm2,减少耕地300万hm2,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9%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仅以黄河为例,黄河下游河床每年以10cm的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

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容量累计200亿m3.4. 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超采现象严重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供水具有成本,这就体现水的商业价值。

但是我国现行水价偏低,在发达国家水价与电价的比例是6:1,水比电贵,而在我国是1:1,甚至更低,水费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不讲经济效益,水利建设投资也是由国家财政预算加以解决。

近年来,国家对水利行业尽管进行了多方面和大量的改革,但水价调整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水价根本起不到调节水资源市场供求矛盾的作用。

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采,我国中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迅速发展。

5. 水的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和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越来越严重。

黄河进入90年代以后,年年断流,平均断流达107d/a.此外,还存在湖泊萎缩、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湿地干涸、灌区次生盐渍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造成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6. 我国地下水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地下水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年~20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部主任殷跃平指出,差距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式粗放,对涵水层缺乏科学规划;二是污染水处理尚未实现商品化,地下水污染调查与修复水平不高;三是地下水自动化监测水平较低,地下水污染本底不清。

三、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1. 水资源产权管理混乱按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水资源归国家、全民所有。

这种安排在传统体制下必将会演化为国家拥有归属权,国家之中的不同利益主体拥有使用权的结果。

现实情况下国家这一所有者代表经常缺位从而导致对水资源使用者的管理不完善,表现在使用者无偿占有或使用水资源,对破坏、严重浪费水资源的使用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

在存在水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情况下,水资源的使用权数量是根据使用水资源的效率原则来配置的。

然而在其不健全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水资源使用权数量的配置则难以体现效率原则。

由于现行水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有效的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水资源谁就控制水资源的使用权,影响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弊端主要是以条条为主,块块为辅条块分割严重,块块利益诱导大于条条约束;部门林立,缺乏综合管理,管理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排除或基本排除市场的作用。

可以想象这样的管理必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经济合理性依据,难以实现其最优配置,难以有效地调动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

2. 水资源的价格机制不合理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没能充分认识,水资源无论以要素身份对企业还是以商品身份对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在相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下,国家所确定的水资源价格对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也就基本不起作用。

在相应的价格运行机制下,因价格制定主体认识的偏差所确定的价格也不会通过其自身运动而得以纠正。

所以尽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水的供应价格大幅度上升,但由于水资源价格机制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以改变,故而水价仍然不合理。

3. 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第一,工业布局的偏差。

首先,工业布局未能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如企业过度集中,企业类型和规模未能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进行调整和控制。

其次,工业布局不合理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如将一些对水资源危害严重的工业项目设在城市水源上游。

此外,许多城市的饮水水库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搞成旅游度假村,造成城市饮用水因水源污染而发生困难。

再次,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又加大了水资源消耗。

第二,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工业污染呈上升的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迅速增加,每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约已占废水排放总量的一半左右。

但是我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不少城市还没有污水处理厂。

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由于数量不足以及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存在着问题,全国约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

而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率平均为90%。

第三,乡镇工业的盲目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问题的忽视,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地下水资源战略对策建议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

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充分认识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关系,统筹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统筹水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上中下游的用水比例,统筹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跨流域调水的关系,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保障供水安全的基本战略对策。

在上述基本战略对策框架内,根据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战略应把提高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减轻或避免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产生的地质灾害等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地下水资源数量调查评价为主到数量、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并重,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战略转变。

为此,提出五项战略对策和近期的四个工作重点建议。

1. 五项战略对策(1)按地下水资源赋存和分布规律,实施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2)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带,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3)实施地下水人工调蓄(4)加强城市地下水水源地储备(5)加大贫困缺水地区和地方病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力度,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条件2. 工作重点建议(1)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的调查评价(2)完善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3)建立地下水人工调蓄示范工程(4)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开发中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分析对策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水也是制约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