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角的初步认识微课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微课教案

/;elkr4jitkj\
H
/h 角的初步认识微课教案
人h
,,m vhbenq nm,. 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角、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学生熟悉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中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平常生活中也常接触到,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于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有机地贯穿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二、探究新知(25 分钟)
三、巩固练习(7 分钟)
1、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了起来,一起去看看吧。

(投影)瞧,你看到什么?
2、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到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吗?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原来校园里还藏着这么多角。

(点—闪烁角)
3、让我们走进看一看:三角形、剪刀、钟面上的角都藏在哪里?是什么样的?我们请角脱下它美丽的外衣,叫就是这样,你看清楚了吗?
1、摸角及认识名称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亲手摸一摸角?(想)瞧!就连我们学习用的三角形也藏着角(拿出三角板),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我们来看这一个角,像这样:
同学们做的可真带劲呀!其实,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角和两条直直的线。

角的每部分像小朋友一样都有好听的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所以,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画角
你们可真厉害!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画角吧!那怎么才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先画一个顶点,让后从顶点出发,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接着再从顶点出发,换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我们的角就画好了。

3、感受角现在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动口说一说角的样子。

4、找角角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找一找我们周围,那里有角?指一指,摸一摸,说给同学听。

5、折角
(1)看一看
看这张纸上有角吗?(出示圆形)那你能不能折一个角出来呢?试试看,折完了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着的,你折的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

把你折的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观察:这几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但他们一样吗?不一样?那什么地方不一样。

你的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

看来们个同学都折出了角,角可高兴了,它想和大家做游戏,想玩吗?
(2)玩一玩拿出活动角自己先玩一玩,好玩吗?你能让你的角变大吗?你怎么做的?能再大些吗?能让你的角变小吗?能再小些吗?你是怎样做到的。

你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张开角越大,两条边张开越小角越小)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还大的角吗?(顶点对齐,边对齐)
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较大,谁的较小?
画角
好了,小朋友们和角打了这么长交道,你认识角了吗?能把你头脑中的角有笔画下来吗?
谁说一说你觉得应该怎样画角?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规范角的画法。

你们觉得画角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投影出示练习题
学生们观察,回答看到的信息
生说(角)
学生指出这些角学生拿出三角板,像老师那样摸三角板上的角学生说
学生观察画角的方法
学生动口说特征同学们找角,边摸边说,准确指出哪里有角。

学生动手折角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到前面说怎样折角的,并指出顶点和边。

学生说折的角有什么不同学生操作活动角,变大、变小,师生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独立画角
学生独立完成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并从其中的事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学生请自动手摸一摸,初步感知角的特征有具体事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再次感知角的特征让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在丰富学生感性经验的同时,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动手折角,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角。

体会角大小,两条边不一样
深化学生对角的认识
体会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检验学生完成目标情况
课堂小结
2 分钟欣赏生活中的角,说说你在哪见到过角,角发挥着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
1 分钟
完成课本43 页1—4 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

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
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一一探究一一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

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
“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

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

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一一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 •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
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

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

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

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

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

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