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并卓有成就的众多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伤寒八家●从晋迄宋,研究伤寒最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一)王叔和的学术贡献●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所言:“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佚,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
”●1.王叔和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1)基于临床实践,突出实用。
●2)引经据典3)突出寒邪为病●《伤寒例》着重指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并强调“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79条),从而揭示了仲景突出以寒为主的发病学思想的真谛。
4)脉法专论●对仲景脉法作了专门论述(如卷五《张仲景论脉》一章),提出了浮、沉、紧、弦、数等脉与表里、三焦、脏腑的关系,实为《伤寒论》脉法之基础。
5)指明六经病脉●6)理论探讨●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7)王叔和对温病学的贡献●王叔和编写的《伤寒例》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分类上有所创新,从而为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王叔和之前都把温病括在广义伤寒之中。
王叔和以时气病总括外感性热病,在具体分类上,划分为伤寒、温病、风温、中暑、温疟、湿温、冬温、温毒、温疫九个类型。
◆提出伏邪温病的最早理论根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始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王叔和首先作注:“冬伤于寒,即时而发为伤寒,未即时而发,寒毒潜藏于体内,至春发为温病。
” 还进一步阐发说“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也”…。
这一认识为后世“伏邪温病”之先导。
◆阐发温病与时疫理论。
、◆首创时行之说●“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气应凉,而反大寒;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二)孙思邈对伤寒派发展的成就●1、整理伤寒集百家言●2.创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
这种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推崇太阳病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
明代方有执、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成为错简重订派的主要观点之一。
3.三阴三阳编排论述●《千金翼方》有独立的六经分经辨证的篇幅,按三阴三阳排列,只对太阳病进行了改易, 更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
4.三方为纲通论伤寒●孙思邈通过潜研《伤寒论》全文, 提出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三方通治伤寒的理论。
疗伤寒不外“一则麻黄、二则桂枝、三则小青龙”。
5 补充妇儿伤寒妇人伤寒,其证虽与男子相同,但妇人有经带胎产之生理特点,故其治法应当有别于男子。
6 发展经方●孙思邈遵仲景制方之法而又不泥于仲景之方,在经方的基础上化裁了不少新方如三黄汤、苇茎汤、麻黄醇酒汤等,弥补了《伤寒论》某些有法无方的不足,还对一些经方的主治作了补充。
韩祗和(北宋)●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医家,较成无己还早50余年。
代表作:《伤寒微旨论》伤寒学术成就1、强调脉证合参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伤寒既病之后,变动不常,未见于证先形于脉”杂病:证为先,脉为后2.伏阳化温(热)●寒冬之时,体内阳气蛰伏不动,若此时感受寒邪,则体内之阳为寒邪所困,深夹于骨髓之间而不得宣畅;至春升阳动之时,其内伏之阳得以发泄则为病也。
若感寒邪较轻则成温病,感寒邪较重则成热病。
3.提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韩氏以经络释六经,首次提出了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观点。
认为“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或四时有不常之气。
阳邪为病则伤于手经也,阴邪为病则伤于足经也。
故冬毒之气则中于足经矣。
”(《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4. 言汗下之法则●对汗法,他认为“治伤寒病见证不见脉未可投药,见脉不见证虽少投药也无害也”。
并列出诸多发汗之方剂,如调脉汤、葛根柴胡汤、人参桔梗汤、薄荷汤、香芎汤、六物麻黄汤、石膏汤、知母汤等共计15首。
●凡阳盛阴虚者,用大小承气汤以助阴消阳;潮热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阴阳气俱实者,宜黄芩汤和之;反对用巴豆、水银、砒霜、甘遂等有毒之药。
5. 创辛凉解表治法●自创辛凉解表方药,各方之中多有柴胡、薄荷、葛根、桔梗、防风、前胡、石膏、知母等偏于辛凉清解之品,实为辛凉解表。
6. 重视温中之法●有感于仲景对三阴病证治的不足,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多首温中方剂,丰富了伤寒三阴病的证治。
如胃中寒用温中汤、橘皮汤、七物理中丸治疗。
7.治病注重节气,因时制宜●治疗伤寒之病,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不同节气,分别以不同的方剂治疗疾病。
庞安时●字安常,北宋医家(1042-1099)●代表著作:《伤寒总病论》●学术特色:寒毒说、异气说•(1)庞安时对伤寒病因的认识广义伤寒病因是冬伤于寒毒。
即病者为伤寒,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
•庞氏认为一切外感热病有一个共同的病因一“寒毒”。
这一认识源于《伤寒例》:“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2)庞安时对温病的认识庞氏认为温病有两种:其一是一般温病,广义伤寒的一种,发病是冬时感受寒毒,春分至夏至前发病。
另一种是天行温病,是由于感受“异气”或“乖气”、“疫气”,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的命名分为五种,即青筋牵、赤脉攒、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各系以主治方药。
•(3)庞安时强调体质、宿病、地域、季节对发病和预后的影响。
用药特点•《伤寒总病论·暑病表证》中明确指出:“暑温表证当汗解,但不能拘泥于辛温发汗,须在辛温剂中加入苦寒之品,方为对证。
”庞氏组方常在麻黄、桂枝、葛根、芍药等辛温药中加重剂石膏及黄芩、知母、芒硝、桅子、生地等清热生津、凉血解毒之品。
朱肱(1050—1125),●宋代浙江吴兴人。
字翼中,号无求子,元祐三年(1088)进士,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
●徐大椿赞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
”●著作:《南阳活人书》(《伤寒百问》)《无求子伤寒活人书》《伤寒类证活人书》学术特色:●(1)重视经络作用:《南阳活人书》开篇即云:“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
”●(2)提出六经本质:三阴三阳即足六经,并用它来解释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
认为伤寒病就是经络受病。
●(3)认识病证关系:“因病识证”,以病类证,首倡辨病辨证相结合。
(4)重视问诊●《南阳活人书》卷一云:“伤寒看外证为多,未诊先问,最为有准。
”故《活人书》的前半部分是伤寒百问,除少量脉诊问题外,其它均是“问而知之”的内容。
(5)强调脉证合参●“治伤寒先须识脉,若不识脉,则表里不分,虚实不辨。
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
证之与脉不可偏废。
”(6)治伤寒必须辨表里阴阳伤寒有表证,有里证,初起见“发热恶寒身疼,而脉浮者为表证也。
”表证者,恶寒是也”。
若“不恶寒,反恶热,手掌心并腋下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者,里证也。
”成无己●宋金聊摄人(1063-1156)今山东聊城县西北十五里。
●著作:《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学术特色:结合《内经》注解《伤寒论》;强调辨证明理,鉴别症状异同;详析方剂,阐述入微成无己对伤寒学派的贡献●1.开注解之先河成氏注解《伤寒论》的特点●1)以经解论●以仲景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索本求源之法,直接引用《内经》、《难经》之文,来阐明《伤寒论》之理,并且忠于仲景原意,不擅自为说,朴实简明,解释透彻。
2)以“经”释“论”中方药●成无己在注解调胃承气汤时云:“《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中。
”3)强调辨证明理,鉴别症状异同●《伤寒明理论》共三卷,凡五十篇。
从“发热”至“劳复”共论五十个证候。
成氏论证方法,而有定体,分形、明证、辨非等层次。
因此,他明伤寒、辨证候、质难析疑,独树一帜。
4)详析方剂,阐述入微●在自序中说:“然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评,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一百一十二方之内,择其医门常用者,方二十首,因以方制之法明之,庶几少发古人之用心焉”。
●许叔微●宋代真州白沙(江苏仪征)人。
●著作:《许氏伤寒论著三种》●学术特色:1、论治伤寒以表里虚实为辨证纲领“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表实—麻黄汤;里实—承气类;表虚—桂枝汤;里虚—四逆、理中类。
2、虚人受邪,易留而成实体质虚弱之人感受外邪,邪气容易留着而成正虚邪实之证,治疗当先驱逐邪气,邪尽后,方可言补正虚。
3、治疗伤寒病时时顾护真气真气完固,身常无病;即使受邪,也易用药。
“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
元气不固,身体多病;疾病深重,难于治疗。
4、注重先天和后天之本的治疗治疗脾胃以资气血之化源;重视肾中真火,用药戒刚燥,力主温润。
三、明清时期伤寒三派1.错简重订派代表人物:方有执、喻昌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方有执明·歙县人。
( 1152年,卒年不详)●学术特色1、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
⑴卫中风:桂枝汤及其兼变证。
⑵营伤寒:麻黄汤及其兼变证。
⑶“营卫俱中伤风寒”:青龙汤及其变证。
重订法--- 削●方氏认为《伤寒论》第三篇《伤寒例》,纯系叔和伪造,虽经成无己注释,终非仲景原文,应当首先削去。
重订法---“改”对《伤寒论》之《太阳篇》大加改订,分为“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三篇.●凡桂枝汤证及其变证一类的条文,列于“卫中风篇”,共六十六条,二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