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入文字]
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介绍
对于战国中后期,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问题。
过去有一种传统看法,把他俩
说成是同时代人,张仪游说连横,苏秦主张合纵,相互斗智,同时奔走于各国之间,为君主们献计献策。
而且苏秦死于张仪之前。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有关记载大体也是这样。
可是,按当时各国情况、地理及与其相应的史实来看,这种说法不够正确。
就是司马迁也有过怀疑,他在《苏秦列传》后面写道:“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于苏秦。
”以后一些历史学家对这点作过考证,也发表了不同见解。
直到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它保存了被埋没两千多年的关于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才校正和补充了这一段战国时代的历史记载,为我们了解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合纵连横”斗争发生在战国中后期。
那时地处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由于齐威
王和商鞅较为彻底的改革,国势进一步强盛起来,造成了两国对峙,争相统一中国的局面。
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在争霸中也跃跃欲试,其余国家,夹在齐秦中间,只求图存自保。
齐秦对它们却是或分化或拉拢。
这就产生了“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错综复杂形势,因此,“合纵连横”的政治活动也随之形成了。
“合纵连横”,在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即魏、赵、韩),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
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连齐。
连横(也叫合横或连衡),既可以连秦,也可以对齐。
合纵其实也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意在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连横实
为“事(仆从)一强以攻众弱”。
即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
后来,随着封建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的内容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正是在合纵连横的战争中,各国君主把对外政策看得更为重要了。
当时各国间的外交情况,也使靠游说获利禄、进仕途的游士、食客取得了发言的地位,他们十分讲究权变,积极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
他们的学说适于合纵的为纵说,便于连横的为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