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第一节) 根

第三章(第一节) 根


原生木质部 (外始式)
后生木质部 原生韧皮部
(外始式) 后生韧皮部
根初生结构的特点:
•表皮特化产生根毛; •内皮层特异性的加厚,形成凯氏带; •中 柱:包括中柱鞘、初生维管组织,有的植物的根有髓; •中柱鞘具有潜在的分裂能力; •初生木质部呈星芒状,初生韧皮部呈束状,二者相间排列; •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均为外始式发育方式,原生在外, 后生在内; •原、后生木质部导管(或管胞)类型有差别。
比较: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
内皮层
具凯氏带
五面细胞壁增厚
———————————————————————————
次生生长
木质部与韧皮部之 木质部与韧皮部之
间有薄壁细胞,
间无薄壁细胞,
能进行次生生长
不能进行次生生长
———————————————————————————
甜菜直根 维管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后,中柱鞘活 动产生第一轮副形成层,向内产生三生木质部,向外产 生三生韧皮部。在三生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外侧形成 新一轮的副形成层,再形成三生结构,使根不断增粗。
四、根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根对水分的吸收 1、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 根压:根系生理话动使液流上升的压力称根压。一
4. 成熟区(maturation zone)
根毛区表面密被根毛,增 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是根 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 位。 位置: 紧接着伸长区,表 皮常着生根毛; 特点: 各种细胞已停止生 长并分化成熟; 根毛: 表皮细胞外壁延伸 而成,呈管状; 作用: 根的吸收部位。
细胞分裂方向 关于细胞分裂、壁面、排列方向的一些术语: 横向面、径向面和切向面
平周分裂
分化为生长点和根冠—穿过—皮层表皮——侧根
侧根的发生
侧根的产生
侧根的发生位置与不同类型根的关系示意图
二原型
三原型
四原型 多原型根
(四)根的次生结构
1.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1).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
① 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在完成初生生长、形成 初生结构之后,便开始出现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 成层和木栓形成层,进而产生次生组织,使根加粗。
运到另一个细胞的方式。
2、吸收特点 矿质元素与水分相对吸收。虽然元素是溶解在水 中才能吸收,二者不成正比关系,因为有些元素是 主动吸收,有载体参与;有选择吸收;拮抗作用, 一种离子能减少某种离子的毒害作用,促进某些离 子的吸收。 3、影响矿质元素吸收的外界因素 温度, 土壤通气状况, 介质PH值, 离子间相互作用
返回
二、 根的形态 1.根的类型
定 根:主根、侧根 不定根:由茎、叶、老 根、胚状体产生的根
2、根系类型 直根系(深根性
的)—裸子植物、双 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浅根性 的)—单子叶植物的 根系 3、根的生长特性 土壤条件:好生长旺 盛,发达。 植物特性:直根系, 须根系。
三、根的结构
这种由次生分生组织进行的生长,称为次生生长, 所形成的结构称为次生结构。次生分生组织位于根茎 的侧面,因此又叫侧分生组织。
②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来源)
③ 维管形成层的活动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动画演示)
来源
活动
产生组织结构 活动结果
初生木质部外
次生木质部
凹处与初生韧
皮部内侧
形成层环 平周

内皮层:皮层最内方的一层细胞,细胞排列紧密, 各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有带状的木化和栓化加厚 区域,称为凯氏带。使根的吸收有选择性
加厚方式:2个横向壁和2个径向壁)
皮层薄壁细胞:内外皮层之间的薄壁细胞
作用:横向运输。(点击观看动画)
成分:木质和栓质沉积而成 作用:
中柱 中柱是皮层以内的中轴部分,由原形成
木质部辐射角
少于 6 个
多原型( 6 个以上)
———————————————————————————
(三)侧根的形成
在主根或不定根开 始初生生长不久 就开 始产生侧根,侧根上 又能依次再长出各级 侧根。侧根的形成增 加了根的吸收面积和 根的支持作用。
侧根发生过程 侧根的起源母根中一定部位的中柱鞘细胞。 属于内起源, 中柱鞘细胞—平—周分—裂 —形成侧根原基—进行—垂周—,
层分化而来,可分为中柱鞘、初生木质部、 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细胞四个部分,少数植 物还有髓。 中柱鞘
位于中柱最外层,外接内皮层,通常由一层 薄壁细胞组成,少数植物可有二层或多层细 胞。根的中柱鞘有潜在的分裂性能, 作用:可产生侧根、木栓形成层和维管形 成层等部分
(2)初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位于根的中央,
第三章 植物器官的 形态结构、发育与生 理功能
器官:在植物体上,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 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生理功能、易于区别的 部分称为器官(organ)。

营养器官 茎

植物器官

生殖器官 果实
种子
第一节 根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第二节 叶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第三节 茎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 第四节 植物的生殖
第三层: 根冠源 原表皮(双子叶)
作 用:产生新细胞,使根身长。
玉米根纵切
烟草根纵切
不活动中心 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 组织又称为顶端分生组 织。在许多植物根尖的 顶端分生组织中心部分, 有一群分裂活动甚弱的 细胞群,称为不活动中 心或静止中心 (quiescent centre)。 作用:是根尖合成激素 或储备分生组织的场所。
主要由导管和管胞组成。
排列:在横切面上呈辐射状,
或成束分布。
外始式:紧接中柱鞘内侧的细胞先分化成 环纹或螺纹导管组成的原生木质部;位于 原生木质部内侧的细胞后分化成梯纹,网 纹或孔纹导管组成的后生木质部,初生木 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3)初生韧皮部 初生韧皮部形成若干束分布于初生木质
部辐射角之间,其发育方式也是外始式。 原生韧皮部常缺少伴胞,而后生韧皮部主 要由筛管与伴胞组成,只有少数植物有韧 皮纤维存在。 木质部和韧皮部是由多种细胞组成的一种 复合组织,但起主要作用的是筛管和导管 这些长管状细胞,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维 管组织。
(4)薄壁组织 薄壁组织分布于初生
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 间,在根进行次生生长 时,发育成维管形成层 的主要部分。少数双子 叶植物中央由于后生木 质部没有继续向中心分 化,而形成薄壁细胞组 成的髓。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表 皮: 外皮层
皮 层 皮层薄壁组织 内皮层(凯氏带)
中柱
中柱鞘 初生木质部
初生韧皮部 薄壁细胞
表皮细胞与角质膜均薄,
有根毛,以扩大吸收面积, 对幼根来说,表皮的吸收 作用显然比保护作用更重 要,所以根表皮是一种薄 壁的吸收组织。
无气孔。
皮层
位置: 皮层位于表皮与中柱之间,
来源:它是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的多层薄壁组 织细胞组成,
外皮层:皮层最外一层或数层细胞形状较小,排列 紧密,当根毛枯死表皮脱落时,外皮层细胞壁栓化起 暂时性保护作用。
1、吸收部位和过程 吸收部位:根毛区。 吸收过程:
正负离
土壤中的水分 子交换根的表面
共质体、质外体
胞间运输维管柱
主动吸收
皮层 被动吸收
扩散、 内吞跨膜
(动画演示)。
共质体运输:是指经过胞间连丝从原生质体到
原生质体间的运输。
质外体运输:是指经过细胞壁间的运输。
胞间运输:是指通过液泡使水分从一个细胞转
3. 伸长区 (elongation zone) 部 位:是分生区向成熟区过度的部位。 特 征:细胞普遍伸长,出现明显液泡。 细胞活动: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属于初生分生组织,但向着根毛区方向分 裂活动愈来愈弱。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加深, 靠近根毛区端原生韧皮部的筛管和原生木质 部的导管先后出现。 作用:根入土的动力
射线
增 粗
中柱鞘细胞
分裂 外 次生韧皮部。
形成层除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 质部外,在正对初生木质部辐射角处, 由中柱鞘发生的形成层也分裂形成径向 排列的、由薄壁细胞组成的射线,射线 是根横向运输系统。
维管形成层形成的次生结构特点 1.次生维管组织中,次生木质部居内,次生
韧皮部居外,相对排列 2.形成层每年向内、外增生新的维管组织,
2. 分生区 (meristematic zone)
位置:分生区也称为生长点,大部分被根冠包围。分
生区由一群分生组织细胞组成。
组 成:前端为原分生组织;后面为初生分生组织。
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分裂而来。
细胞特点:
第一层: 原形成层(中柱源)
原分生组织
基本分生组织
(分层三层) 第二层: 原表皮(单子叶)
使根的直径不断增大 3.次生结构中以次生木质部为主,而次生韧
皮部所占比例较小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2). 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活动
随着次生组织的增加,中柱不断扩 大,使外方的表皮和皮层受压而胀 破。这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柱鞘细胞常平周分裂成 数层,其中外面的一层细胞常变为 木栓形成层。
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活动
2、禾本科(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禾本科植物的根同样也可分为表皮、皮层和 中柱三个部分,但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相比有以 下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不产生形成层,没有次生 生长和次生结构。 内皮层的绝大部分细胞径向壁、横壁和内切 向壁五面增厚,只有外切壁未加厚。在横切面 上,增厚的部分呈马蹄形。但正对着初生木质 部的内皮层细胞常停留在凯氏带阶段,称为通 道细胞 (视频讲解)
根压吸水。
2、影响水分吸收的因素 土壤中可利用水分:土壤溶液与根内的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