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背诵重点章句:15.9﹑4.16、6.11、7.16、7.19、6.23、8.7 。
3、思想感情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发展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成语积累、价值观渗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些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名言,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甜酒)。
(幻灯出示:明确含义:荡:清除,洗涤。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也就是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清淡,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也就是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只是基于酒肉的交情。
)从这两句至理名言我们看出做人应该要学做君子,这两句都是《论语》中的名句,一本《论语》君子一词在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今天让我们学习君子之风。
板书:君子之风二、直接分析文章。
1、分析12.8章、7.38章我们平常讲一个人很美,往往从两方面着手评价,即:外在的美,就是容貌美(与身俱来的),内在的美,即心灵美,修养好、气质美等(后天的修炼得来)。
屈原说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与修能。
意思是说:我生来就有纯正的血统和高尚的品质,又在后天不断地努力完备自己的才能以担当大任。
对于“美人”我们可以用内在美、外在美来评价,那么对于君子的风貌,我们要可用“文”与“质”来体现,那么何谓“文”又何谓“质”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30页上的12.8、7.38两章。
思考:何谓“文”,何谓“质”?子贡反驳棘子成的话,体现怎样的观点?7.38怎样体现“文”?明确:“文”:修饰。
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修饰和讲求(表现在外部的)。
“质”书上解释:本质纯真朴实(表现在内部的)。
棘子成强调君子的“质”而否认了君子的“文”,“君子质而已矣,何与文为?”即: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行了,哪里用得着文饰呢?这里:“何”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以:用、干,与“何”连用译为“哪里用,“为”:呢,句末语气词。
棘子成认为一个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识,学文化思想呢?子贡反对这个意见。
子贡否定了棘子成的话,还指出了他信口开河,乱讲一通并非君子之言,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指的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男子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课文上是“驷不及舌”,就是一个成语,“驷”就是四匹马驾的车子,当时是最快的交通工具。
像这样快的车子,还不及舌头。
用现代观念来讲,就是文化宣传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它的影响力远大而且快速。
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所以不能随便讲话,影响后果太大。
子贡又说,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子贡强调的是“文”、“质”合一。
出示幻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虚浮不实),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它的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38怎样体现“文”?(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之)明确: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教师板书)2、分析:7.6章、15.18章我们说一个人的要成为君子最重要的是:“质”的一面的体现,在这些章节中,你觉得哪几章能总的概括儒家所提倡的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的,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儒家所提倡的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总的提出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明确:志:动词,追求。
据:动词,执守。
依:动词,依据。
游:动词,游习,即广泛涉猎。
于: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出动作对象可不译。
道即正道,德即道德,仁即仁爱,艺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真如现在我们要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的好学生,实际上儒家所提倡的君子道德修养的内容,我们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为:德才兼备。
(前三项是“德”,后一项是“才”)教师板书。
总的具体做法呢?集体朗读15.18章。
注意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君子以(介词,把)义为质(质:根本,基础),以(介词,按照)以礼行(实践)之(代词,代“义”,下同),以(用)孙(通“逊”,谦逊的态度)出(谈论)之,以(介词,依靠,凭借)信成(成全)之。
3、分析15.19章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就是说: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孔子认为君子在生和义的选择中应该做?明确:杀身以成仁,即杀身成仁。
(板书)这是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明确:指牺牲生命,成全仁道,后指为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在电视连续剧《红日》中,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训导不下有这么一句话:“不成功,便成仁。
”其实,这是他自己说的“仁”,并不是真正的“仁”,“仁”针对正义事业来说。
国民党挑起内战,不是正义事业。
这体现了他对蒋介石的愚忠,最后他连自杀的机会都没有,最终被解放军击毙于孟良崮。
真正的“仁”,像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
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
不当久生。
”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谭嗣同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于谦为官勤政、爱民、廉洁、刚直,深得景帝的信任,也因此获罪于一些朝中大臣。
景泰八年(1457),代宗病重,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以谋逆罪被杀。
临死前写下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叹。
4、分析6.11章、7.16章、7.19章作为一个君子,除了道德层面的内容,在现实生活方面,对物质看得重吗?他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心境?着重在哪几章里体现。
明确:6.11章、7.16章、7.19章和14.28章讲孔子不看重物质,讲孔子的思想和心境。
(抽一学生读)读出感情。
(1)、分析6.11章分析:“贤哉,回也。
”是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回贤哉也”,颜回多么有道德啊!一箪(筐)食,一瓢饮,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箪食(si)瓢饮,指清贫的生活。
幻灯出示:问题:“不改其乐”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明确: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会因生活平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它反映了儒家思想的超功利性。
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使人认识到人生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从而避免社会的过度功利化和物质化。
(2)、分析7.16章分析:“饭(吃)疏食(粗糙的饭食),饮水(冷水,对汤,热水而言),曲肱(把上臂弯起来)而枕(念第四声)(当枕头)。
出现两个成语是:“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富贵浮云:把富贵看得像浮云一样。
后来也指功名利禄变幻无常。
(这里:不义而富且贵(“义”指“守道义”,名作动),指的是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如同浮云一般。
借用我们一句网络热语是:“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即什么的谐音,“什么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感叹之意。
这里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确:比喻。
把富贵比作浮云。
这种比喻,反映孔子怎样的人生观(思想)?对“浮云”一词的比喻义你是如何理解的?教师明确:安贫乐道(板书)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烟云”。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问题:中国人总是以财富、房车、权力等东西来论英雄,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往往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
你怎么看待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
明确:如:在平淡中透着一份安逸,一份自在,生活简单一点,心理负荷就会减轻一些,在粗茶淡饭中享受那份宁静,不会因为追逐而丧失本性,这就是一种淡泊,人要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像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管多贫困,条件多么恶劣,都要保持心灵的安详与宁静,坚持道义,不怨天尤人,不自怜自欺、自暴自弃,把清苦的生活过得富有情味,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怀。
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些艺术大师的生活:像傅抱石当时在重庆金刚坡的生活极其贫穷,连一张像样的画桌也没有,只能把小餐桌当画作,吃饭的时候把画具拿掉,吃晚饭再把画具摆上,但傅抱石先生孜孜以求,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他风格的成型,创造了影响画史的“抱石皴”法,令人敬佩至极。
像吴冠中先生,尽管在世前,他的一张画能拍上千万,但他生活依旧朴实,简单。
他经常脚穿布鞋,画室也仅仅只有十几平方,后来有人劝他换换环境,他说就是没有必要,换了环境艺术灵感也就丧失,这显然是安贫乐道思想在助成着他的艺术,因此他的作品才会高雅,有味,绝对没有铜臭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美院教授,未来的山水画大师(绝无仅有的)童中焘老师,他的生活也非常朴素,长期坐公交去美院教书,有一天为了赶一辆已经刚开走的公交,他跟着跑了好几十米,后来有在坐的学生要求司机停车,他终于上了车。
你看要是他愿意,很多人都会开车去接他,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画市场拍卖价位10万多一平尺,而且大有升值空间。
他就是喜欢保持这种生活状态,在他的眼里,只有艺术和学问。
波德莱尔说:物质上的过分追求完美,只不过是精神上的胜人一筹罢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而应该在基本的物质保障之下去实践对精神性的追求。
(3)、分析7.19孔子具有安贫乐道思想的同时,他对生活的心境又是如何的呢?阅读7.19章,孔子的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体现了他怎样的心境?明确:女(通“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