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孤独与自尊及其关系

孤独与自尊及其关系


5
孤独的界定:
1.从定义上判定: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预 期的更小或更不能令其满意时,就会出现孤独。 2.用测量工具判定: 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Russell, 1978) 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 State Versus Trait Loneliness Scales)(Gerson,1998)
6
孤独的日常表现:
孤独者更可能性格内向、焦虑,对拒绝敏感, 更可能遭受抑郁症的困扰。 他们很难信任别人,并且在别人对他们敞开 心扉时感到不自在。 孤独者和非孤独者相比和朋友共度的时间少, 约会次数少,参加聚会少,亲密朋友也较少。在 交朋友、发动社会活动、加入群体等方面有困难。 除了情感上要付出代价之外,孤独者比非孤 独者更可能产生一些健康问题。 在睡眠质量方面,孤独者相对与非孤独者也 更差。
12
孤独的调控方式:
(1)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格教育。 (2)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孤独。 (3)父母应提高自身修养,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13
自尊 概述
自尊的概念:
最早的自尊定义是W. James指出,他认为自尊作 为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 能力的比值,并提出了著名的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self-esteem=succes /pretension)
11
孤独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心理控制源指对行为或事件结果的原因归类, 有的人将成功与否归于自身的努力、能力、特质 或者技能,称为内在控制(internal control);而 有人则将之归于运气、机遇、命运或者其他的外 部力量,则称为外在控制(external control)。童 辉杰(2001)在对患者孤独、抑郁、焦虑与心理 控制源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孤独与内控因素呈负 相关,与外控因素(有影响的他人、机遇)呈正 相关。
9
孤独的影响因素:
(1)孤独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2)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 (3)孤独感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 (4)孤独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5)孤独感与分离——个体化的关系研究
10
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
依恋类型是个体在婴幼儿期与第一养育者的 互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相对稳定的与依恋相关的态 度和行为模式。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影响个体的人 格以及进一步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Stroebe(1999)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和依恋 类型分别对孤独感的不同类型有作用,而不是具 有普遍的泛化作用:社会支持有利于减轻社会孤 独,依恋有利于减轻情感孤独。
14
自尊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关于你对自己人格特点的看法的 总和——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类型 的人。 自尊则是你对自我概念的评价。其实质是, 你是否喜欢你所认为的自己。换句话说,自尊包 括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只是有关自我的一些客观 信息,而自尊不仅包括这些客观信息,而且还包 括对这些客观信息的主观评价。
16
自尊的结构:
双因素结构——A.W. Pope和S.M.McHale认为自尊 是由知觉的自我(perceived-self)和理想的自我 ( idealself)组成。 三因素结构——黄希庭(1998)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 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其中特殊自尊是 个体对自我某一方面的评价和接受程度,具有特 殊性、情境性和不稳定性;一般自尊和总体自尊 是在特殊自尊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自我评价 与感受;总体自尊不具有情境性和特殊性,是对 自我的综合评价和整体体验,在个体身上有稳定 性。
3
从以上三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出,学术界对孤独 感的界定还没有形成定论,但可以将孤独感的本 质归纳为三点: (1)将孤独感视为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2)这种主观体验是弥漫性的、消极的、不愉快 的; (3)并且是在对现实的社会交往或人际网络关系 不满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4
孤独的分类:
Weiss(1973)将孤独感分为两类,情感孤独和社交 孤独。 (1)情感孤独是指人们的依恋关系的需要得不到 满足产生的孤独感,表现为缺乏亲密联系,如儿 童失去父母,成人失去配偶等。 (2)社交孤独是人们社会整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或者缺乏社会感时产生的孤独感,如与周围的同 事、朋友或邻居搞不好关系等。
孤独与自尊及其关系
主讲人:曹玉卿 组员:文广居 周玉川 董日森 邓 蕊
1
孤独 概述
孤独的起源:
“孤独”这一术语最
初来自于医学,用以表示 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 述方面的功能障碍。心理 学将孤独的概念引入“社 会心理学”领域中进行讨 论研究。
2
孤独的经典概念:
人类需要角度:孤独感与社会交往需要有关,当 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不愉 快的情绪体验。 认知加工角度:个体会对社会交往的现状进行比 较评估,当社会交往的数量与质量没有达到预期 时会产生主观的不满就是孤独。 行为主义角度:孤独感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强化不 充分。
7
孤独与独处:
独处是个体独自一人的客观状态,没有与他人进 行交流,而孤独是一种主观状态,既可能发生独 处的时候,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情况下。当独处总 是非情愿时,人就会体验到孤独。 总之,独处未必孤独,孤独未必独处。
8
孤独的文化差异:
在个体主义文化中,缺乏挚友或恋人会导致 孤独,在亚洲国家,这种原因并不普遍。亚洲人 更重视个人与家庭成员及社会的联系,因为集体 主义文化中更看重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所 以在这种文化下,孤独更容易降低个人的主观幸 福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孤独强调的是亲密关 系(无父无子)和社会支持(孤立无援)的缺失 或不足,也代表着一种人生意境。
15
自尊与面子
面子是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 地位和声望(黄光国,1983)。自尊是个人在社 会中的价值感以及对获得价值感的环境的意义感。 可见,面子越“大”,价值感和意义感可能会 “高”些,自尊感强些。但反过来,自尊感强的 人,面子就不一定“大”。面子行为(争面子, 爱面子,丢面子)与自尊有着密切关系,面子行 为是动机性行为过程,以自尊需要为基础,也就 是说,当自尊平衡被打破,或者说自尊受到伤害, 就会产生恢复自尊的需要,从而策动各种面子行 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