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引流管的护理问答

常见引流管的护理问答

常见引流管的护理问答• 如何保持引流管通畅,进行有效引流1 保持引流管通畅,负压引流管保持负压状态,维持有效的引流。

(墙壁负压在0.02-0.04kpa)2 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堵塞,动态观察。

挤捏法:站在于患者引流侧,双手握住距留置管路端口处10-15cm 的引流管,挤压时由上至下,两手交替,一只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暂时处于闭塞状态,另一只手匀速快速挤压引流管。

3 当引流管堵塞时可用手挤压胶管或用注射器冲洗,若引流管漏气,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因积液较稠或坏死,组织、血凝块堵塞引流管时,可用注射器抽适量生理盐水,必要时可用肝素液冲吸,或改用负压引流袋胃肠造瘘管,导管适当冲洗,保持通畅。

•如何有效固定引流管,如何进行宣教1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脱落。

固定方法:用高举平台法将引流管固定于皮肤上。

为防止皮肤破损,或对各类胶布过敏者,可在固定处,外敷透明皮肤膜,保护皮肤,再将引流管固定于透明膜上,更有利于管路的稳固。

2、将接于引流管上的各种引流装置挂于易看见、不影响病人翻身的位置,一般腹部引流装置挂在床旁中央床栏处,若胃管接入的可移动的负压引流装置则放于离床头侧约10cm-20cm 处。

3 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放置引流管的目的、重要性,强化医疗安全意识,防止高龄患者及麻醉未清醒患者将引流管拔除。

并交待患者注意事项翻身或活动时一定要先保持引流管的有效活动距离再进行翻身和其他活动。

•如何观察引流液,观察的内容都有什么1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认真记录并做好交接班。

若引流量过多,颜色鲜红,可能有出血征象;若引流量过少可能是管道堵塞或有受压、扭曲、漏气发生,应仔细观察并处理。

2 各班观察后及时记录,大夜班早7AM 统计24 小时引流量,用注射器精确测量,以及水平观察容器刻度,病房进行统一容器测量,以免出现误差。

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为什么引流管要有明确的标识:制定标识的方法是什么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应了解有无导管,是什么管路,如有数根,与医生进行确认,根据作用和名称做上相应的标记,置管日期,以免出差错,并接上合适的引流装置,如引流袋、负压吸引器等标记方法:在管路尾端黏贴白色胶布,注明置管日期、管路名称、置管深度。

如果管路没有刻度,可在距离引流口10CM 处,黏贴白色胶布,以胶布上缘表示置管深度。

(病房进行统一即可)• 胃肠减压的目的是什么1、解除或缓解肠梗阻所致的症状。

2、进行胃肠道手术前的准备,以减少胃肠胀气。

3、术后减少缝线张力和伤口疼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消化功能的恢复。

4、观察胃肠减压吸出物性状,了解病情变化。

(参考北京市护理技术规范P51)•如何测量胃管查入深度?1、从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胃管长度以最高位侧孔计算)。

2、从发际至剑突(胃管长度以最高位侧孔计算)。

•留置胃管(鼻饲)固定方法有哪些方法一:用小线将胃管固定于耳后,耳后外敷透明贴保护皮肤。

方法二:用鼻贴将胃管固定于鼻腔,分叉交织固定法将胃管固定妥善后,连接胃肠减压器,用别针固定于床旁,预留适当长度,给予患者翻身与活动的空间,同时防止牵拉、打折及脱出。

•判断胃管在胃内的方法有哪些1、连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回抽,抽出胃液即可证实在胃内。

2、置听诊器与患者胃区,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ml 空气,同时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

3、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内无气泡逸出。

(参考北京市护理技术规范P51)•胃肠减压操作的注意事项是什么1、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防止变换体位时加重对咽部的刺激,以及受压,脱出影响减压效果。

2、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24 小时引流总量。

3、留置胃肠减压期间禁食水,加强患者口腔护理。

4、胃肠减压期间,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参考北京市护理技术规范P51)•胃管插入的长度应为多少?昏迷的患者如何提高留置胃肠减压(鼻饲)的成功率一般成人插入长度是45-55cm。

昏迷患者插管时应将患者头后仰,当胃管插入会厌部约15厘米时,左手托起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使管端沿后壁滑行插至所需长度。

(参考北京市护理技术规范P51 )•留置胃肠减压的护理内容有哪些1胃管插入长度合适(45—55cm),胃管头端插至胃幽门窦前区;2 卧位: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

3 留置胃管期间,做好口、鼻腔护理,卧床病人加强皮肤护理。

4 观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待胃蠕动功能恢复正常, 并出现肛门排气,无明显腹胀时, 即可拔管。

拔管时,应停止负压吸引后再拔出,以防损伤消化道粘膜。

5应用电动胃肠减压器时,负压维持在0.02—0.04kPa,避免消化道粘膜损伤。

6 在胃肠减压过程中,如给予口服药物,应停止负压吸引1 小时。

7 术后持续胃肠减压期间若胃管脱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应盲目再插入,以免戳穿吻合口,造成吻合口瘘。

• 鼻饲的目的是什么对不能从口进食的患者,从胃管内灌注流质食物、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和药物(参考北京市护理技术规范P51)•鼻饲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十、保留导尿的护理护理要点应根据留置尿管的不同作用有所侧重。

尿潴留留置尿管:重点是保持尿管固定,预防逆行感染;如合并有肾功能不全,应注意记录尿量;尽量保持密闭状态,一般不需要膀胱冲洗;拔除尿管前可定期夹闭,锻炼膀胱功能。

1 患者卧床时,用别针将尿袋固定于床旁;活动时,将尿袋固定患者外裤,并保持尿袋低于膀胱,防止尿液反流。

2 尿管留置期间,定时夹闭尿管,维持膀胱正常收缩功能(泌尿系手术患者除外)。

3 向患者宣教留置尿管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尿管留置期间,患者可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

4尿道口的护理:每晚予0.1%新洁尔灭擦拭尿道口,预防感染。

十^一、TURP术后留置尿管的护理内容有什么1、妥善固定尿管(尿管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一般牵引8-10 小时);2、保持通畅非常重要;3、观察尿管冲洗液的颜色;4、必要时通过尿管行膀胱注洗;5、一般术后7〜10天拔除尿管。

十二、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目的是什么1 将胸腔内积液与积气引流至体外,恢复胸腔内负压,恢复正常呼吸运动2 防止积液造成胸腔感染。

3 重建胸膜腔正常的负压,促进肺复张。

4 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

十三、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内容有哪些1 置管位置:气胸:锁骨中线2—3 肋间积液:腋中线、后线6—7 肋间2引流管长短适宜,水封瓶长玻璃管应侵入水面下3-4cm,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官腔被血块堵塞。

3 鼓励患者作深呼吸或咳嗽,利于胸腔内气体和液体迅速排除,观察长玻璃管水柱波动情况,水柱波动应高于液面8-10厘米,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100cm,任何情况下不得高于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腔造成感染。

4 保持水封瓶及引流管的无菌与密闭状态,每周更换水封瓶及引流管,每日更换水封瓶内无菌盐水,更换时双止血钳夹闭引流管,避免空气进入胸腔,水封瓶内放无菌盐水500毫升,瓶口瓶塞安装适当,皮管连接处拧紧,防止漏气、脱开。

5 鼓励患者下地活动,活动时水封瓶不得倾斜,避免长管露出水面,水封瓶应低于胸腔,搬动病人时不可高举瓶,防液体倒流入胸腔。

6 注意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做好记录,血胸及胸腔术后,如出血量>100毫升/小时,持续2小时,提示活动性出血可能。

7 皮肤护理,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若出现皮肤发红时及时处理。

8 留置管路期间,如果引流管脱出,立即将管口皮肤捏住,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9 拔管:术后4-5天引流液明显减少,肺膨胀良好,可考虑拔管。

拔管24小时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拔管局部有无渗液、出血、漏气、皮下气肿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10胸膜腔大量积气、积液者,开放引流时应缓慢。

引流液体首次勿超过1000ml,防止发生纵隔的快速摆动移位或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

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开放止血钳。

十四、中心静脉置管有几种中心静脉置管包含:颈内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PICC十五、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内容是什么1 、心理护理:置管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及其家属消除思想顾虑、避免出现紧张、恐惧必理,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接受穿刺与配合护理。

置管后讲解注意事项,避免使用不当造成管路滑脱。

2 、妥善固定管路,防止滑脱,加强巡视,做好床边交接班。

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或患者自行活动时,应密切观察管路移位、脱出、扭曲、打结。

将导管留在皮肤外的刻度列入交接班内容,便于及时确认导管有无移位3 、严格无菌操作,穿刺点敷料应每周更换二次,用安尔碘消毒两遍待干后,在以75% 酒精脱脂,消毒范围应大于3M 敷料面积。

应注意沿导管的方向向上揭去敷贴,以免将导管拨出,同时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渗血、渗液、发红、分泌物等有无导管滑脱、移位。

由于颈部活动度大,易受出汗、洗澡等因素影响敷料粘性,穿衣和睡眠不慎易使导管打折或拉出,对敷料变潮不粘者,随时给予更换。

4 、每日检查导管的通畅度,确保导管在位。

回抽见回血后方可输液,回抽时如可见小血栓不能推入。

输液结束后,及时将夹闭导管。

5 、封管方法及拔管:每天输液完毕用肝素稀释液(将肝素12500 万U1ml 加入生理盐水100ML 中)6-8ML,正压封管。

拔除导管后,按压穿刺点5min以上,防止出现局部血肿,用安尔碘消毒局部后无菌敷料外敷。

十六、留置脑室引流管的目的是什么1、颅内压增高者,降低颅内压。

2、脑室造影。

3、脑室内手术后,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及蛛网膜粘连。

十六、脑室引流管的护理内容是什么1、妥善固定:在无菌条件下接引流袋,并将其悬挂于床头,引流管口应高出脑室平面10-15厘米;适当限制病人头部的活动范围,护理操作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

2、控制引流速度: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过多过快。

伴有脑积水者,可因快速引出大量脑脊液,使脑室塌陷,在硬脑膜与脑或颅骨内板之间产生负压吸附力,引起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血肿;脑室系统肿瘤者,可因一侧脑室的突然减压,使脑室系统压力的不平衡,引起肿瘤内出血;后颅窝占位性病变者,可因幕上压力的突然减低,诱发小脑中央叶向上疝入小脑幕切迹。

因此,引流量应控制在每日500 毫升以内,若有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多的因素(如颅内感染),引流量可适当增加,同时注意预防水、电介质失衡。

3、观察引流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1-2 日引流液可略为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若引流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出血;若引流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表示存在颅内感染,应及时报告医生。

4、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给予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