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以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4)受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影响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案例链接
南京试行教师轮岗制——江南时报
思考:轮岗制的出发点是什么? 轮岗制的现实推进困难在哪里?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2)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 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 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 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 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 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 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 、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 的表现作了纠正。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一)双轨型学制
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主要存在于20世纪中叶之前的 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等。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 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 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 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 动的人才,具有精英教育性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 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 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 要的工人。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态
•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这个学制还在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里得到了确认。它包括以下 几个层次的教育:
但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而言,是个历史的进步,至少取消了形式 上的不平等,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单轨制 (美国)
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 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 入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 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3)“文化大革命”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等口号,对我国的学制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
第一,和当代中学学制延长的发展趋势相反,把中学学制大大缩短,把 初高中都缩短到二年; 第二,和当代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相反,对中专和技校大加 砍杀,盲目发展普通高中,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失调; 第三,和当代高等教育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发展趋势相反,把高等教育缩 短为三年和一个层次,把很多院校、科系、专业取消,使人才培养比例 完全失调; 第四,和当代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大发展以及发展终身教育的趋势相反 ,把这类教育形式完全取消,扼杀了职工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和知识更新 的机会,等等。
LOGO
苏联学制 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 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大学和高等学校
• 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 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 自然学科把这些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的大学,如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一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 新的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在18—20世纪随着市场经 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1、客观性 2、规范性 3、历史性 4、强制性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
的客观需要。 (二)政治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 阶级性。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 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决定着不同社会背景 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 (三)文化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同时也与资 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 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 与生产力低有关。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 量要求不高。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基础。 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 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Βιβλιοθήκη 教育与教育学LOGO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 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于是“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 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 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 响到教育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由于教育制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它必 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 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学校与外部关系的制度体系: 教育资源分配制度 择校制度 招生制度 家访制度 安全事故责任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 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4)文革结束后的教育制度
1976年结束了这场浩劫。特别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努力,我国 迅速结束了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教育上的混乱局面,着手重建和发展被破 坏的学制系统:延长中学的学习年限;恢复和重建中专和技校,创办职 业高中;恢复高等学校专科和本科的两个层次;扩大高等专科学校;恢 复和重建很多院校、科系和专业;建立学位制度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 ;恢复和重建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等等,从而使我国学制逐步向合 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使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这是我 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首先,这个学制吸收了老解放区的经验、 1922年学制和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 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其次, 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 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第三 ,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 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 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施教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 育的萌芽。
LOGO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 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学校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 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 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前 者,美国的学制属后者。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学制 ,叫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型学制。
牛津大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 (二)弹性化 (三)终身化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一)多样化 1、双轨制将向单轨制方向发展,以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 2、单轨制将向多样化发展,以适应社会多层面、全方位的
需要。
从纵向看,学校层次日益多样化。一方面,学校层次向下延 伸至学前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层次向上延伸,高等教育 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彰显。
四个要素——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现代:既指时间也指价值 教育:突出现代学校制度的“教育”性质与学校教育功能的 发挥 学校:现代学校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涉及学校内外部关 系的处理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学校内部的制度体系:教职工绩效与激励制度 内部分配制度 课程制度 考试与评价制度 教师发展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2、一战后的教育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 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 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这 是一个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3、新中国的教育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1、清末的教育制度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