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比较研究方法,对“西方体育文化”“中方体育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进程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结果认为:“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背景以及发展有很大差异,儒教为中国正统的传统文化, 所以形成了一种蔑视竞争意识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 但在强化与优化人体的生命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西方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 西方体育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强化和发展, 追求的是完美的物理机械运动, 展现的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干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

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背景;差异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提到“文化”。

“文化”之大,它能容下世界;“文化”之小,人人能言。

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文化”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因为只有“人”才能打造出不同的“文化”层次。

对古代希腊奥林匹克遗址的考察可知,真正的体育是脱胎于战争,是“仪式化的战争”,与游戏无关。

体育作为竞争载体,从生存到从社会生产关系中脱胎,便成了一种仪式,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

体育的内在张力是它极其简洁地浓缩着人类竞争的天性,它与游戏相似,却有本质的区别。

从历史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源起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

同样是对“神”的崇拜,古希腊产生了“神人共乐”的古奥运会,我国则诞生了养身性质的“类”体育。

尽管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却在不同人的“物化”力量下,形成了今天如此灿烂的体育文化,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

1.中西体育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同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孕育了自己古老而文明的传统文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体系主张:“中庸、和为贵, 要求人们舍功利取仁义, 安于现状, 不为人先。

重群体, 轻个体。

行为要和谐统一、礼让、重文轻武。

”儒家思想是当时的一种官方思想, 以保证统治者的稳定为目的, 所以儒教为中国正统的传统文化, 是世界文化潮流中的一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内在制约作用。

它几乎影响到人们所有的行为选择和准则, 因而全面地制约着中国传统武术的目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方式方法。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武术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烙印。

由于人们习惯于安静、和谐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 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 所以形成了一种蔑视竞争意识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 但在强化与优化人体的生命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与之相反, 西方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

在以“海洋业”为主的商业社会里, 西方人主张竞争、冒险、征服自然、改造自我。

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下, 西方人不喜欢平静、安逸的生活方式, 而热忠于具有竞争性、征服性、冒险性的活动。

这种思维模式引导希腊人对竞技的狂热, 使希腊人不断追求强壮的身体, 发达的肌肉, 技艺、技巧的完美, 速度和力量的结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 西方体育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强化和发展, 追求的是完美的物理机械运动, 展现的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干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 中西体育文化交流虽然也在不断加强, 但交流的内容大多停留在物器技术层面, 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如心理价值观、思维方式, 彼此之间还有待于深入了解。

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点是“天人合一”, 其影响也毫无疑问地渗透到武术中来。

如体现在武术中的“天人合一, 形神兼备”、“内六合, 外六合, 内外相合益处多”、“以心会意, 以意调气, 以气促形, 以形会神”等。

中国传统养生术以及一些传统拳术和功法练习则要求与自然环境、季节、气候、时辰相对应, 这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观念, 反映了中华武术追求身与心、机体与自然, 以及自身机体平衡协调发展之整体效益的价值观。

与之相反, 西方哲学更讲究天人相对、天人有别。

突出表现在西方竞技体育更强调人与外界的对立与抗争, 对内无限挖掘人体的潜能, 注重对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动作技术细微的研究, 对外则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强”, 不断向自然界和人体极限挑战, 以期通过人的肢体和肌肉活动来塑造完善的身姿和强健的体魄。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受其影响武术不但要求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而且更强调武术的教育功能。

它要求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参悟人生哲理,培养品德, 提高人的精神修为, 达到“德”与“艺”的统一, 如“武德比山重, 名利草芥轻”,“以和为贵”,“重义轻利”。

这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对抗, 惊险刺激, 功利性强的文化意识截然不同。

2 中国文化提倡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普遍性品格。

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友爱互助,这种思想情感生发于传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一个人应该以大局为重,有信仰、讲道德,一个群体更应该与国家、集体保持一致,遵守共同的伦理道德,传统的群体观念、整体观念在中国人这里上升为“集体主义原则”,中国人的“大我”、“小我”观念已内化成一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基本价值尺度。

在“5·12”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关爱互助精神正是集体主义原则的体现。

再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所展现出的集体力量更让西方人吃惊,几千名演员像一个人一样演奏,像一个人一样舞动,整齐划一,协调有序⋯⋯有人感慨说几千名鼓手协调一致,其实质就是把个人看成是群体中的一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注重把个体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中心,离开了个人就谈不上什么价值。

这种“个人本位”思想影响了体育的各个方面。

拿美国社会来讲,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简直成了美国体育精神乃至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可见美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是把个人放在中心位置,注重“唯我”,充分肯定运动员个人的顽强奋斗及其价值,体现了典型的个人主义特征。

[ 1 ]用罗伯特·贝拉教授的话说:西方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个人主义”,最高境界就是“有我之境”。

表现在体育活动中,西方人偏爱那些体现个体“力”的竞技项目,如田径、游泳、五项竞技、角斗等。

西方人这种注重个体价值实现的个性确实为个体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但由于过分推崇自我,又容易滑向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将个人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的极端;也容易导致个人对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淡漠;甚至会为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国家之利益,导致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削弱。

3. 中国文化重德讲礼,西方文化重利重法中国文化高度重视伦理规范与道德教化,形成了以“重德”、“明礼”为主的伦理型文化。

礼仪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体现在中国体育运动之中。

不仅在_体育指导思想中渗透着儒家仁爱、调和、大同和严格的等级观念,而且还进一步将体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把体育视作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维持情操的手段和体现“德”、“礼”的方式。

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新的成绩,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在于通过比赛来增进友谊,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

比如:中国文化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忠诚等内涵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武之人均强调“德艺双修”、“习武先习德”。

[ 2 ]中国武术对于练习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恪守武德。

武术竞技中“点到为止”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

武术表演、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都有一定的礼节要求,以行“抱拳礼”来表示谦虚礼让,即便获胜者也会礼称“承让”。

可以看出武林高手最后的角逐都是“境界”的较量,是“君子之争”。

在“重德讲礼”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了过分内向、含蓄,习惯于忍让、依赖的性格,缺乏对抗与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竞技运动的竞赛性。

西方社会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是海上竞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一开始就充满了自由竞争的精神。

其开放程度、追求奋斗、重视功利成败程度远远超过我国。

这样的历史背景促进了古希腊、罗马工商业的发展。

因而西方民族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农业文明的文化特征,即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家庭亲戚观念淡薄,个体主义取代群体主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来维持,而不是靠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这种倡导竞争的社会中,为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避免因利益而产生冲突,必须要有一种公正、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和公众契约来保证个人的利益。

于是西方发展了法律。

可以说,强调法制和竞争是西方社会最突出的特征。

这样的价值观念,表现在体育竞技中就是重视体育比赛的竞赛规则。

从西方体育竞技项目:如田径、体操、游泳、举重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竞技项目大多讲究快、狠、猛,技法简单,重比赛效果。

便于采用科学的量化标准来检验运动成绩,并适合运用相应的仪器来检验。

因此西方的竞赛规则大都直接明了、便于操作。

当然,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不乏守法的主张,但主要说的是礼法,与法律是截然不同的。

4. 中国文化追求和谐,西方文化突出竞争“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

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推崇人不但要有勇力,更要内外兼修,文武兼备,以求得和谐圆满。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从2008年的雪灾、汶川地震等可以看出中国能迅速集中人力、物力,而且每个省都要对口支援,重建一个受灾地区,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三年前的美国新奥尔良风灾直到现在还未开始重建。

可见,“致中和”帮助中国人度过许多苦难。

中国的和谐思想体现在运动项目上如武术、气功、导引等,在动作方法以及技术要领上更多体现出身心合一,形神统一的特点。

动作的发力也主要靠自身的修炼领悟来完成,而不是借外力之功,更不是通过与人的较量来实现。

因而,在外在表现上就显得较为宁静,身体对抗和竞争意识不强,同场竞技的抗衡能力较差。

反观西方,竞争是西方体育的灵魂与核心。

这种充满自由竞争精神的价值观念,鼓励着西方人参与各种竞赛活动,更加激发了西方人的竞争能力。

西方体育鼓励竞争,通过竞争比高低、分名次,在竞赛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有公平竞争,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及智慧,永远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在西方人眼中,竞技场上的佼佼者被人们称之为英雄,成绩的好坏是人一生成功与否的标志。

当然,这种一味追求成绩也使得竞技赛场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比如:运动员为了追逐巨额奖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无情;为了“功利”,运动员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体育官员、裁判员行贿受贿,失去了基本的公德,体育运动的本质被严重扭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