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笼养鸡饲养管理技术陕北位于我国黄土高原中部,其中部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差,沟壑纵横,人口密度平均67人/ 平方公里,其中北部茆状丘陵沟壑区,由于垦殖历史较早,人口密度达100~153人/平方公里,远大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规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负载低于20 人/平方公里的标准.陕北整个丘陵沟壑区90%的土地为坡梁地,年均降水量只有300~500 mm.面积占陕北总面积的60%,但人口占陕北总人口的69%.人口压力大,植被差,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为黄土高原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也是陕北最贫穷的区域. 陕北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陕北窑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最符合生态建筑原则.因为窑洞是在地壳中挖掘的,只有内部空间(洞室)而无外部体量,所以它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节地的最佳建筑类型.窑洞深藏土层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型范例.窑洞一般有6 m深,4 m宽.洞门用块石砌成半圆形,饰以精致的格扇,花式多样.这些窑洞具有独特的特点:不破坏地貌,不占用耕地,向地下争得居住空间,冬暖夏凉.冬天,窑洞里的气温比室外高13℃左右;夏天,比室外低10℃左右.此外,窑洞很幽静,听不到喧闹之声.当然窑洞也有缺点,就是采光不良,夏季潮湿,洞内通风差.基于陕北生态治理的考虑和舍饲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当地农民致富,我们在陕北推出了规模化窑洞笼养鸡技术.主要推广区域集中在陕北丘陵沟壑区. 1陕北窑洞笼养鸡的优缺点陕北窑洞笼养鸡技术就是利用陕北窑洞数量多,造价低,冬暖夏凉,非常安静等诸多优点,将窑洞作为鸡舍,结合现代集约化笼养鸡技术发展规模养鸡,促进陕北窑洞笼养鸡事业的大发展.1.1陕北窑洞笼养鸡的优点①投资少,见效快.不需要新建鸡舍,充分利用废旧窑洞,规模可大可小.一般年份,一个家庭妇女, 用一孑L 窑洞饲养300~400只蛋鸡,年纯收入可达 4000元以上.②改变了陕北传统散养鸡的习惯.窑洞笼养鸡便于科学管理,提高了陕北养鸡业的经济. ③发展陕北窑洞笼养鸡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养鸡业的副产品鸡粪是优质的农家肥,可以上地施肥,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④陕北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长,利用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便于调节鸡舍内温度,有利于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 1.2陕北窑洞笼养鸡的缺点①窑洞通风不良,尤其在冬季舍内封闭较好,有害气体含量较高.②窑洞前后部及上下层温度不均匀,对产蛋鸡群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 2陕北窑洞笼养鸡饲养管理配套技术由于陕北窑洞笼养鸡的技术特点,决定了陕北窑洞笼养鸡饲养管理不同于其它地区,笔者参与了陕西省农发办重点推广项目"陕北窑洞笼养鸡配套技术推广"(编号:98—54),通过大量的窑洞笼养鸡实践,认为要针对这一特定的小气候特点,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采取简单可行的措施,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2.1鸡苗关,即良种鸡苗的引进和选购,此为养鸡量11.7~11.9 MJ/kg,蛋白质18%.实践证明,高浓度日粮育雏有利于雏鸡生长发育,效果理想.育雏期营养供给分为两个阶段:0~3周饲料浓度为:能量12.1~12.5 MJ/kg,蛋白质21%左右;4周及之后供成功的基本保障.鸡苗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生产实践中,好多养鸡户认识不到鸡苗的重要性,或者不注意鸡苗的选择和订购,结果从根本上出现失误,导致即使是好年景也出现养鸡不赚钱,甚至亏本的现象.可见,鸡苗关对养鸡成败的重要意义. 在陕北窑洞笼养鸡技术推广过程中,先后引进过来航鸡,罗斯鸡,罗曼鸡,海赛克斯,海兰鸡,尼克鸡等品种.这些品种在相应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都能取得较好的生产成绩.但由于我国气候,环境和饲养条件各地差异较大,不同品种在各地区表现各异.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选择当地饲养量大,生产表现良好的鸡种,不可求新求异.其次应当选购有一定饲养规模,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疾病净化比较好的种鸡场的鸡苗,不可贪求便宜,购买条件差的种鸡场鸡苗. 随着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不同时期和阶段,褐壳鸡蛋和白壳鸡蛋均占过优势,目前白壳鸡蛋的价格略高于褐壳鸡蛋,笔者认为白壳蛋鸡与褐壳蛋鸡各有千秋,引进鸡苗前应做好充分调研和了解,要注意市场需求和行情,并确定需要饲养的品种,然后再选择父母代场家,重点考察和查验引种证明,引种时间,引种数量,种鸡群,孵化室及设备等.2.2给饲料浓度为:保持能量不变,蛋白质降为19% 左右.2.2.3密度雏鸡生长发育很快,所以密度要及时调整;鸡龄越小,密度越大,鸡龄越大,密度越小.所以,当鸡群防疫,转群,断喙时一定要疏散密度.密度过大,小鸡没有足够的采食饮水空间,也没有宽松的采光和休息空间,势必影响小鸡的生长发育,一部分鸡吃不饱,喝不好,休息不好,生长发育受阻,最后变成弱雏,成年后鸡群不整齐,大小不一,产蛋高峰不高,持续时间不长,这样就直接影响到鸡群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在养鸡生产实践中,1月龄内的鸡苗一般要求晚上不关灯,水料不断,以便小鸡自由采食和饮水,一部分白天没有吃饱的鸡可以继续采食和饮水.2.2.4湿度,湿度不能过大,否则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导致鸡群发病.养鸡生产上杜绝在炉子上烧水,或者在炉子上放水壶.另外,要及时清理粪便,并打扫卫生,一般要求夏季每周3次,冬季每周2次.2.2.5通风主要关系到空气质量,窑洞不能有过大的氨气味,浮尘和脏物,窑洞是小鸡长期生存生活的环境,保持整洁的环境和良好的通风,是鸡群健康发育的根本保证.所以,在养鸡实践中,必需处理好保温和通风这一对矛盾,既要保温,又要通风,二者有机结合,才能避短扬长.2.2.6均匀度均匀度是培育达标后备鸡群的关育雏关鸡苗引进后要严把育雏关,高的小鸡成活率是陕北窑洞笼养鸡成功的第一环节.所以, 育雏舍的大小,空间,热源提供方式,温度,光照,密度,湿度,通风等一定要符合小鸡的代谢生理和生长发育需要.培育优质健壮的雏鸡,是获得高产的基础.育雏期一定要按相应的饲养手册操作.2.2.1育雏温度育雏舍的起始温度必须保证在34~35.C.小鸡对温度要求较严,所以,在养鸡实践中一定要看鸡施温,窑洞温度过高时,鸡群表现张嘴,散开,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脱水,死亡等现象; 而窑洞温度过低,则会出现拥挤,踩踏,小鸡伤寒,白痢,肺炎等现象.一般情况下,一周内的小鸡要求 33~36℃,前3 天为34~35℃,后3 天为33~34℃为宜;关键是一定要恒温,即昼夜温差越小越好,尽量做到温度恒定;温度计的高度与鸡背的高度一样高为宜.一般来讲,育雏温度从33℃开始,每周减少 2℃,直至21.C;光照从24 小时/天开始,每周减少2小时,至12小时。
键指标,通过均匀度的正确评价,可以预测鸡群开产的整齐性,产蛋率递增速度,产蛋高峰值和产蛋高峰期维持时问长短.均匀度达80%~85%,为合格鸡群;均匀度达85%~90%,为良好鸡群;均匀度达 90%以上,为优秀鸡群. 2.3育成关育成期的关键是抓体重控制,提高均匀度.实践证明,16~18周龄体重均匀度与产蛋的持久性及成活率呈正相关.所以,育成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体重控制在标准体重范围内,并且将均匀度提高N85%以上.具体做法是:每周随机抽取总数5%的鸡(不少于30只),空腹进行称重,将其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对比,若体重超标,下周则不予增加饲料,维持本周饲料量.若体重低于标准,下周应适当h.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8~10日龄进行断喙,注意通风换气,以纵向通风,湿帘通风为好. 2.2.2营养供给传统饲养供给育雏日粮浓度:能增料,但不能太多,拟定一个加料计划,使体重在3 周时间内达到标准.同时根据均匀度的高低,将群体分为大中小3群.2.3.1 5生物效价要高.2.5防疫关鸡群的健康是鸡群生产性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基本保障,由于现代笼养鸡技术的飞速发展,围绕养鸡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种物流迅速传送,像鸡苗,疫苗,饲料,原料,药品,人员,车辆,产品等相互交流,这些有可能构成传染源和传播媒介,而多年的养鸡实践告诉我们,鸡的传染病,常发病无孑L不入,无时不在.因此,商品鸡场一定要严格按照防疫程序进行免疫,防疫时要注意疫苗的生产厂家,日期,规格,免疫剂量,免疫途径等,同时要做到不漏鸡,无空针,防确实,防一致.2.6窑洞消毒平养育成地面用粗糠作垫草,垫cm左右,冬季略垫厚一些.调节好饮水线高度,并检查每个饮水器乳头是否漏水,漏水必须立即修复, 笼养把用具全部放入窑洞内,关闭门窗,用福尔马林15~40 ml/m3加上7.5~20 g/m3的高锰酸钾薰蒸12h以上,再打开门窗通风.对窑洞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的除草消毒,窑洞内用lo%~20%石灰溶液喷雾或浸泡地面,待干后,室内地面用清水清洗干净, 干后待用.饮水器用醋酸消毒,浓度为10%~20%. 2.3.2转群防应激转群前3 d,小鸡饲料中加入电解质或维生素.饲料更换要采用逐渐过渡法进行. 转群时冬天选晴天,夏天选在早晚凉爽的时间.尽量能在l d内转完,并把体重大小一致的分在一起便于管理.体重轻的可留在育雏室内多饲养1周.转群时防止人为伤鸡. 2.3.3转群初期饲养管理小鸡转群后,由于环境消毒关要针对陕北窑洞笼养鸡鸡病流行特点把好消毒关,定期消毒是鸡群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不敢轻视.消毒时对不同的消毒剂,要有所选择,做到有的放矢.一般养鸡户采用交叉消毒的方式,减少了盲目性,值得推荐.消毒前应彻底清扫窑洞和用具,浓度要适中,消毒要彻底.消毒剂的种类有氯制剂,碘制剂,过氧乙酸,双链季胺盐类等. 2.7高产关鸡群开产达5%,即更换产蛋高峰料. 产蛋高峰料的浓度是:能量11.91 MJ/kg,粗蛋白质 17%~18%.此时,饲料中钙,磷含量摆到了突出重的变化,需要适应,要防止炸群.注意观察鸡能否都喝得上水,1周后鸡熟悉以后,才能按育成鸡的管理技术进行正常操作.2.3.4限制饲养采食量比自由采食减少10%~要的位臵,为了满足产蛋高峰的需要,饲料中钙含量要求达到3Yo~4%,有效磷达到0.4%~0.45%.但根据鸡产蛋的生理特点,蛋壳的钙化时间主要在夜间,因此建议饲料中钙含量适当留有余地,每天下午15:oo~16:00再一次性补给块状贝壳,这样做有利于钙的直接吸收利用,可提高蛋壳品质,且由于饲料中钙含量低而饲料适口性好.高峰期是产蛋鸡群生产性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时期,因此,高峰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蛋鸡品种150日龄开产,200日龄进入高峰期,高峰期持续6~9个月左右.鸡群进入高峰期以后,新陈代谢非常旺盛,产蛋率在85%以上,一般都在92%~97%之间,所以,日常管理一定要科学规范,营养物质全面,易吸收,所有成品及原料供应渠道稳定不变,要水料不断,保证鸡群吃饱喝20%.使生长略受抑制,防止过早性成熟(过早开产),控制体重增长,维持标准开产体重,减少采食量,从而节省饲料,降低体内脂肪积蓄,预防产蛋鸡出现脂肪肝综合症.2.3.5称重每周末随机取5%的鸡称重,对照标准检查限制饲料的数量是否合适,以决定调整下周的给料量,并检查鸡群体重的均匀度.2.3.6光照控制转群第1 d应每5 m2用15 W白炽灯整夜照明,目的是防止转群的惊吓扎堆.前一周灭灯后要密切注意鸡群,防止炸群,扎堆,根据鸡群呼吸声判断鸡群是否转群后感冒.18周前光照保持8~12 h恒定光照,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鸡舍用自然光照支配. 2.4饲料关养鸡生产上,养鸡户一般选择预混料足,为了减少应激,建议高峰期不要更换饲料;光照时间为16 h左右,高峰后期为16.5~17 h,光照强度为3.5 lx,随着高峰期的持续延长,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均要适当延长和增加,使鸡群的产蛋性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或浓缩料,然后按照厂家推荐比例进行配制.不论采取那种方法,应做到营养全面,价格合理为标准.一般要求营养指标要高,营养素搭配比例科学,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3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的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