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子百家之纵横家

诸子百家之纵横家

诸子百家之纵横家摘要: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诸子百家、纵横家、代表人物、影响及其意义正文: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

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有鬼谷子,而最出名的就是那两个同出一门的学生, 苏秦和张仪. 对于纵横家, <韩非子> 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一、纵横家的定义「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纵」指「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横」指「连横」,即一强连一弱以破获众弱,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九流十家中有「纵横家者流」,是其中最讲实务的,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得成功为目标。

纵横家,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辨家,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著战国斗争的局势。

二、纵横家的起源纵横家起源於春秋向战国过度的时代,是当时社会变革与动乱的产物。

纵横家的来源是春秋战国之交极为活跃的游士阶层,部分包括了曾是周代和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所存在的一种固定职官,即刘向、刘歆和班固所说的「行人之官」;这种「游士」主要由因社会变动而获得周游列国,宣传乃至实验自己思想与政见的自由,却同时也失去固定生活经济保障与各种世袭政治地位的「士」构成;除此之外,还有当时各国诸侯、大贵族所招养的宾客,以及讲授百家之学的私学所受的弟子门徒这样几人也都是「游士」的重要成分。

纵横家从产生之初就积极干预社会政治生活,参与「百家争鸣」,充分显示出纵横家思想文化的独特风貌,纵横家是中国文化的哲学突破进程中形城和发展起来。

三、纵横家的发展。

从战国七雄的确立开始,到公元之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

若除去楚国早在公元六七一年就已称王之外,这段时期,若从魏国惠王在公元前三七零年称王起,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中国止,共历时二百多年。

这个时期的纵横家的发展,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战国七雄确立的初期,各国虽都纷纷称王,但立国尚未稳固,大都忙於巩固内政,而无力外战,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还不太大。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众弱联合以攻伐一强的合纵运动为主。

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衍。

第二阶段: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愈激烈,国际政治形势变化迅速而频繁,纵横家的作用更加重要,,影响也更为巨大。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形成了东西方各以齐秦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合纵连横的盟主在齐秦的之间变换,双方都企图通过合纵连横运动有效地遏制对方的兼并战争,阻止对方的过分强大。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合纵连横运动适应著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及经济形势迅速而复杂的变化,而达到了高潮。

这个高潮在整个纵横家发展历史中,是第一个高潮,其标志一是产生了众多的纵横家代表人物,最为著名的有苏秦、张仪、陈轸、楼缓、郭隗、虞卿、甘茂等人;二是纵横家的行为模式基本形成,而其思想与文化的内容也发展成熟,终於确立起独具特色的纵横家思想及学术流派。

第三阶段,战国时期以统一中国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秦国由於成功地实行了纵横家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为特点的新的连横政策,经过长期的政治和外交攻势,发展成为最大的强国。

秦国的统一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纵横家长期努力的结果。

这个阶段纵横家发展的特点是以秦国纵横家的连横运动为主。

这一阶段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范雎、蔡泽与早期的李斯。

纵横家---战国纵横之世的显学四、纵横家思想作为同属百家争鸣中一派的纵横家,则明确宣称他们所奉行服膺的是「进取之道」。

因此,各家在表述其思想时,所用之「道」的具体含义各有其异,既便同一家、同一学派在用「道」字表述其思想时,「道」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而存在细微的甚至显著的差别。

纵横家所用之「道」,具体内涵自然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

纵横家思想与文化的三个方面包含了纵横家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纵横家有关於社会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可说是纵横家道术。

第二个层面:即有关於纵横家的道德伦理观,就是纵横家道德。

第三个层面:则显著地呈现出纵横家富於进取的纵横精神。

一、纵横家道术:事实上,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纵横家的外交政治思想对於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不仅在当时,就在战国之后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当中,甚至直到今天,国人往往用「折冲尊俎」这个成语作为「外交政治」的代词。

究其渊源,「折冲尊俎」这个成语就产生於战国纵横家。

《战国策‧齐策五》这麼记述道:「苏代说齐闵王曰:『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衡,折之衽席之上。

』」同篇又说道:「故谋约不下席,言於尊俎之间,谋成於堂上,而魏将已禽於齐矣;衡撸未施,而西河之外已改於秦矣。

此臣之所谓北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然而,对於纵横家,数千年来,不论是在情绪渲染的层面上,还是学术意义的层面上,最受到非议与贬抑的却又正是纵横家的外交活动,与纵横家的外交政治思想。

二、纵横家道德:由於纵横家不是纯粹学术意义上的道德伦理学家,没有专门对於道德伦理问题作过长篇大论的系统分析与论证。

纵横家是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加深对儒家道德学说的认识并提出评价的,其意见散见於纵横家在战国时期奔走驰说於各国之间的纵横捭阖的游说与论辩当中。

但并不等於纵横家就没有自己的道德伦理观,一般论者认为纵横家至多只有纵横之「术」而无纵横之「学」,不承认纵横家伦理观的存在与价值。

实际上通过《战国策》、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史记》中有关纵横家的传记、史料,以及先秦的其它史籍文献,可以了解到纵横家的道德伦理学说不仅是客观的历史存在,而且具有纵横家自己的风貌与特色。

三、纵横家的进取之道:纵横家「进取之道」的特点一是「进取」,二是「有为」,如果说「有为」极大地突出了纵横家进取之道的实践性,那麼「进取」则象徵著纵横家进取之道中所蕴含的创造精神,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纵横家以「进取有为」作为最大的利和最高的善的行动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

五、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一、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鬼谷子》就是众多优秀纵横家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思想於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

其书强调人在社会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和能动功用,鼓吹通过人为努力,可以改换事物的阴阳形态,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而左右社会局面,使其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面发展,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鬼谷子》认为,一个成功的策士在游说之前必须「定计」,「定计」前必须「知情」。

「知情」的要旨在於掌握对方的隐情,包括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诸侯间的关系、民心的向背和政治家本人的心性、能力、品质、憎恶喜怒等。

根据这些情况制定谋略计策,并依内外因素的变化修正自己的决策,然后加以实施。

可以说,为决策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二、苏秦: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被人们认为是有名的辩士,为合纵之祖,生卒年不详。

在西元前三世纪初的历史舞台上,他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又大大影响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为燕伐齐做了准备。

他取法诸於百家的学说加以融汇,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被推为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三、张仪: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为连横之父。

张仪为魏人,于魏惠王时入秦。

秦惠文君以为客卿。

惠文君十年(前 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

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

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相会,随即免相。

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

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

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 310)离秦去魏。

据《竹书纪年》,张仪於此年五月卒于魏。

《汉书。

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

此书汉以后已亡佚。

在传世的战国铜兵器中,有一铜戈之上刻有“十三年相邦仪之造”和“咸阳工师”之类的铭文,当是秦惠王十三年张仪任相邦时所作。

六、纵横学术对现实的意义纵横派的学说是居士的最爱,居士爱的不是合纵或者是连横派中的那一个,而是他们能审时度势,能将自己的想法去说服诸侯,然后付之实行,借用别人只力去达到自己的理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

纵横派不同于儒家那种只说不练的学院派风格,也不同于道家那种虚无缥缈的高深莫测。

他实际,立竿见影。

也不像墨家那样,用个人或小团体之力去阻挡历史的发展居士是存在主义的信徒,坚信存在的就是正确的这个概念。

因此,九流十家个有各的存在价值,只是用者的看法,角度和观念之差而已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