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批评教育艺术化 ——批评教育的转型

将批评教育艺术化 ——批评教育的转型

将批评教育艺术化——批评教育的转型
摘要】教育是在以人为直接对象,对人身心产生影响,是以促进受教者健全发
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文章从作者的教学经历出发,分析在教育活动进行时受教
者与施教者的关系,从批评教育入手。

笔者通过对比传统批评教育,作者提出了
多形式表达批评意义,即将批评教育艺术化的观点。

【关键词】批评教育转变方式艺术化
批评教育,主要是用于指出错误、训诫过失、要求改正等等的方法,使被教
育者遵从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天职便是教育:培养学生美好品德,使其知道何为人性至善,因此,教师又被美称为“铸魂师”。

在铸造的过程中,敲打、锤炼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批评教育便呼之欲出。

一、批评教育产生的差异效果——案例分析
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规矩意识不强。

我接手任教的班级两年
以来,两次不同的批评教育学生经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让我有所思。

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不小心睡着了,“李小明!你给我站起来!”我把课
本往讲台上一摔,大声呵斥正在玩文具的学生。

学生条件反射般从椅子上跳起来。

“你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上课就在玩!”我大声呵斥道。

学生一脸纳闷地看着我,
似乎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生气。

“老师,我……那个……因为前一天……”学生支支吾
吾地解释道。

“够了!”我打断,“你现在给我坐下!这课你也不用听了!写一封检讨!”全班鸦雀无声,学生沉默地坐下后,班上更加安静。

但这名学生之后每节课仍然有同样的违纪表现,不接受我对他的批评教育。

同样是这个学生,在又一次课上,我再次看到他在玩文具,我悄悄走到他身旁,凑到他耳边,“好玩吗?”学生吓了一跳,赶紧把文具收好并认真听课。

课后,我找学生单独谈话,了解原因,并说明白道理,不再用以前大声呵斥他的方法,
和他建立一个上课认真听讲的约定,从此,该生和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此后的
语文课上,学生总能认真听讲,很少再玩文具了。

同样是批评教育,一段是极为严厉的教育方式,另一段是用爱心细心的教育
方式,却产生了两种不同教育效果。

用爱心呵护的方式对学生教育,既保护了学
生的自尊心,让她看到希望,得到自信。

二、教师选择的批评方式
批评是建立在权威和责任基础上的教育行为,是教育的具体展现形式。

然而
有了教育意识的批评,未必就是教育学的批评。

教育学的批评即是在教育意识支
配下的机智的教育行为。

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学生犯错的时候你去批评,不能用普通音量,没力度。

应该大声呵斥,这样在他们心里才能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以后都不敢了。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假如我们的社会需要(融入特定群体)得到合理满足,我们就会上升到尊重需要的层次——自尊他尊。

这时我们会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
有能力、有价值,值得别人尊重,从而更多地肯定自己和满意自己[]。

我们不难
得出,面对不同学生,我们教育的标准与手段就不该是相同的,而是应该依先秦
教育家孔子所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面对不同的学生,批评的方法应该灵活
多样。

要想达到理想教育的效果,就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抓住恰当教育时机
并注重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三、如何进行艺术化批评教育
教师在施行批评教育的同时,既要达到指出错误的目的,教导学生改正错误,又要注意其形式、效果。

如何在批评教育中不打击学生自信心,有艺术地进行教育,我将其归结为下述三点:
1.尊重人格,不要高高在上。

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成效,教育者应以一种模范行为引领学生接受教育。

教育者
要承认自己不是完人,这并非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
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自己不断完善。

批评是教师针
对学生犯错误的行为进行教育,高明的批评应建立在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基础上,
让批评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学生的方式,成为一种积极的沟通信号。

2.心平气和讲道理,不要大声呵斥。

很多教师在面对犯错的学生时,动辄拍桌子、摔椅子,不分青红皂白先来一顿骂。

教师的这种情绪失控的行为会引起学生两种反应:学生要么唯唯诺诺接受批评;
要么不予理睬,甚至犟嘴挑衅。

不管表现出什么,其结果都是拉远了师生距离,
将本应亦师亦友的关系扭曲成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关系,难免事倍功半。

反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循循善诱,悉心教导则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教导,教育效果也因此显著提高。

3.敏感体会情绪,不要言过其实。

作为成长阶段期的孩子,他们大多害怕甚至抗拒批评的语言“重”。

当他们说批评
的语言“重”时,表明批评是可以跨越主体间的界限,触及心灵,造成打击或伤害。

教师的一些无意间流露的情感带有负面情绪,能轻易地将已经油尽灯枯的学生打
击得不堪再起,从而葬送了他们的未来。

学生们往往比老师更为敏感,他们能从
老师的只言片语里读出老师言语中的态度、关爱,而这会影响教育成果。

四、艺术化批评教育种类
1.暗示性批评。

暗示性,即是寓批评于某种动作或意味深长的话语之中,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去深思、自责。

这种方法特别适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据说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
几个小孩在折树苗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 爷爷
在听什么呢?”他说:“是小树苗哭泣了。

”孩子们很惊讶,“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

他们说要快快长大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请你们
不要损害他们。

”孩子们听了不觉脸红了。

我们说孙敬修懂得孩子的心,未出一句责备之言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2.幽默式批评。

幽默式,即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或是形象的比喻粉
饰批评,缓解批评的紧张情绪,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交流。

教育家斯维特罗
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幽默往往比严苛的批评更
有效果,这样的方法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犹如春风般打开学生思维之窗,受到
绝佳成效。

3.迂回式批评。

同样的意思,表达方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在教育教学中,很多批评学生的
话可以说得更亲切些,这样,学生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批评。

譬如,当老师发现学
生写字不好看时,有些老师会当众说:你怎么搞的,讲了多少次了,字还写这么
难看。

老师讲得没错,但用这样的语气指责学生,会使学生感到难堪焦急,更写
不好字。

可如果改成:如果你把字写得像你人一样漂亮,那该多好!这样,学生
不仅接受了老师的批评,还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也激发了写好字的信心。

五、总结
艺术性批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欲擒故纵、冷处理再批评、角色互换……要
让批评教育有所成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教育者在给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应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受教育的空间,让学生去发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与支持,使学生充满
自信地自由的发展,并适时给予艺术性的批评教育,才是更贴近社会,也是更为
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林.心理学[M].广东: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10.
[2]董嫒燕.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批评[A].科教文汇,2010.
[3]杨东雄.世界著名教育大师教子智慧经典[M].台湾:台海出版社,2011.
[4]王会华.批评学生“四要”“四不要”[D].山东:青年艺师.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