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摘要: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我国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
其沿着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三方面进行演变和发展。
1.产业空间布局政策。
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我国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主要路径是“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逆梯度配置”)——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顺梯度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
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在空间布局政策大背景下进行的。
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探讨探讨产业政策比较贴合实际。
1.1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
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百废待兴,沿海地区相对与内地来说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国家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地区差距,加大了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力度。
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此时国家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配置重大工程项目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
“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至“四五”计划时期(1970-1975年),在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以重化工业优先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开发。
重点是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雏形。
1.2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迫切要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得到相应的调整。
在此期间国家实施了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加大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的倾斜力度。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以经济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基本原则,重新考虑我国地区产业布局的结构和先后发展秩序,实施产业布局向东部地区倾斜,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
1980年8月,东部的沿海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相继成为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初,在总结兴办特区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海南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作出开发浦东的决定。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
东部正式成为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