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第一章 总 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TRANBBS城市TRANBBS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温州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含开发区)内的一切规划、TRANBBS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近期 2003~2007年中期 2008~2012年远期 2013—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文本中粗体字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本规划自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由温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总目标:将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城及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金融、港口、旅游城市,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的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形成现代化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综合实力,到规划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接近国内一流大城市的相应水平。

形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温州都市区,到规划期末温州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确立影响全国、辐射浙南闽东的中心城市地位。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向资源配置市场化、合理化,经济运行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形成现代化温州都市区基础设施的构架,到规划期末,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综合TRANBBS 交通、公用设施、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社会风气良好、公共秩序井然、生活环境优美为重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聚集,南北伸展进一步强化市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提高对周边城镇和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

乐城----黄华平原和温瑞平原是温州中心城市功能延伸的主要发展区,市域南部的鳌江流域下游的城镇作为温州市域南部中心发展区。

点轴开发,分片均衡以温瑞平原为核心区向南北两翼伸展形成温州市域的一级发展轴,通过轴线的带动作用,均衡各片区域的城镇发展。

内陆山区的城镇在健全区域基础设施和改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扶植重点城镇发展。

优化小城镇(重点镇)布局打破原有的城镇分布格局,突出并确保重点镇的建设,将邻近区域中心城市的一般建制镇并入区域中心城市;对那些镇与镇之间距离过近甚至已经连成一片,密度过高,且人口、面积规模过小的一般建制镇进行合并;对那些不适应区域整体发展,既无产业支撑又无发展前景的一般建制镇,在方便群众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重组。

第四章 温州都市区规划人口、用地规模2020年末,都市区人口为44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为416.6平方公里。

第五章 城市规划区、城市性质与规模温州市中心365JT城市的城市365JT规划区包括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洞头县行政辖区及瓯北片、七里片(以瓯北—柳市快速路为界),总面积为1423.6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港口、旅游城市,浙南闽东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滨海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职能1.温州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2.辐射浙南、闽东的区域中心城市;3.我国轻加工工业基地之一,国际性的轻工业城市;4.我国大区域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5.港口城市,浙江省南部地区的365JT交通枢纽;6.旅游服务基地;7.具有滨海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人口规模规划确定温州近期(2007年)城市人口为200万人左右;中期(2012年)城市人口为225万人左右;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不超过260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城市建设用地为179.26km2(人均89.63m2),中期用地为206.5km2(人均91.78m 2),远期用地为259.71 km2 (人均99.89 m2)。

第六章 中心城市用地布局城市形态与发展方向背倚大罗山、吹台山等绵延青山, 面向瓯江和东海, 形成“负山面水的半环形”的城市形态,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拓展。

城市发展按照“东拓、西优、南连、北接”的策略:东部向永强、洞头拓展;西部以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优化发展为主,限制大规模开发建设;南连瑞安;北接乐柳、上塘。

“双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结构由自然山体、水体和规划绿楔等生态廊道,中心城市按照主城区、永强副城区、瓯北片、七里片、洞头片五个组团规划建设。

现主城区建设城市的主中心。

温州老城规划为市级商业零售中心,在建的行政文化中心为全市行政文化中心,杨府山以东建设金融、商贸中心,瓯海中心区是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永强副城区建设龙湾中心区,承担城市副中心的职能。

城市建设开发模式综合兼顾各片区的开发建设。

扶持永强副城区发展,适当疏解主城区的密度,同时改善其居住、交通环境。

在杨府山东北区域和瓯海大道、轻轨沿线围合区域附近形成较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其它区域依次形成中低密度开发。

功能布局各组团均综合发展,功能各有侧重并突出特色。

1.主城区:以生活居住、公共活动、对外交通、科研教育为主。

2.永强副城区:以生活居住、工业开发、对外交通为主。

3.瓯北片:以工业、生活居住为主。

4.七里片:以对外交通、工业为主。

5.洞头片:以居住为主、休闲、旅游、对外交通为主。

第七章 中心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公路积极建设由绕城西线、绕城北线、东海大道、绕城南线构成的绕城高速公路环及洞头高速公路(详见第41条),并建设沿海高速、金丽温高速和诸永高速等高速公路加强与外界的TRANBBS交通联系。

建设高桐公路作为104国道的分流道。

港口充分利用瓯江口内外的港口资源,内外并举、合理分工,以七里、龙湾、大小门岛、状元岙港区为主体。

1.淡化老港区货运功能,除保留部分岸线作为短途水上客运及国内外旅游船基地外,其余岸线逐步改造成为TRANBBS城市生活岸线。

2.调整杨府山港职能,中远期将取消货运功能,作为短途水上客运及国内外游船基地。

3.调整改善龙湾港区,中期发展成为以国际集装箱及件杂货运输为主的外贸港区,集装箱装卸能力可达到100万TEU;远期承担杂货运输,集装箱运输功能将转移到七里港和洞头港。

4.加快七里港区的开发建设,是能源物资进口、腹地内外贸物资中转、国际集装箱转运的综合性港区。

5.发挥大小门岛港区中转运输能力,使其成为集石油、化工品运输、储存和加工的石化专用港区。

6.启动状元岙港区建设,实现温州港由地区性港口向主枢纽港的战略转变,确立主枢纽港地位。

铁路1.新建甬温铁路和温福铁路;改造金温铁路,提高输送能力。

2.在潘桥新建温州编组站,按照二级四场300×3000米用地控制,结合编组站新建货运站。

3.在瓯海大道以北、金丽温高速公路以西建设新的客运站——温州西客站。

4.新建瓯北、七里站及中等规模货场。

5.新建七里支线及引线至洞头港;温州西站预留温福线分上、下行设置疏解正线的条件。

航空运输近期对现有机场进行改扩建,包括扩建侯机楼、增建站坪等设施。

在灵昆岛以东洞头半岛工程用地上预留机场搬迁用地。

同时,进行机场远景搬迁的选址方案比选,并进一步通过区域分析和专业TRANBBS技术论证,确定选址方案。

第八章 中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快速路TRANBBS规划建设11条快速路,连接绕城高速公路环。

快速路分别是104国道中心城区西侧改线段、三桥路及其延长段、金丽温高速城区段、甬台温高速城区段、民航路—南塘大道及其延长段、瓯海大道、滨海大道、环山南路及其延长段、瓯北—柳市、柳市—大门岛和灵昆—洞头快速路。

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1.主干路:主城区主干路呈“十三横二十六纵”的布局形式;永强副城区呈“十一横八纵”;瓯北片主干路呈“三横八纵”;七里片呈“二横六纵”。

2.次干路:主城区次干路共72条;永强副城区次干路共33条;瓯北片次干路共24条;七里片共16条。

3.支路:主要的支路网规划集中在老城区路网的改善,新城区支返目�傩柙谙乱徊愦蔚墓婊�新涫怠?/p>城市广场开辟多处城市广场,主要包括火车站北广场、火车站南广场、市政府广场、龙湾区政府广场、瓯海区政府广场、人民广场、汽车总站广场、各区中心广场和街头广场等。

停车场规划公共停车泊位总量的35%设在市中心,26%在其他区,23%在分区中心,出入口停车场占12%,货运专用占4%。

公共交通规划2020年需要公交运营车辆3600辆,安排永强(占地20公顷)、双屿(16公顷)、瓯海古岸头(12公顷)、七里(14公顷)和上江公交枢纽(10公顷)五处公交保养场。

轻轨规划逐步建设由四条线路组成的轻轨网络,规划预留两条线路,线路总长178.4公里。

1.轻轨1号线:连接机场、龙湾中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商务区、行政中心、老城区(人民路)、双屿物流综合交通枢纽、铁路西客站、瓯海中心区、温州火车站,线路总长46.6公里。

2.轻轨2号线:连接瑞安—永强(滨海大道)—机场—灵昆岛—七里—柳市—乐清,线路总长53.2公里。

3.轻轨3号线:连接瑞安—南塘大道—南白象—高教园区—温州火车站—民航路—三江隧道—西京—黄田—永嘉(上塘),线路总长36.7公里。

4.轻轨4号线:连接温州火车站—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乌牛—柳市,与2号线路接轨,线路总长24.0公里。

公路主枢纽建设9个客运中心:分别位于双屿、瓯北、汽车西站、新汽车南站、南白象、永强、七里、龙湾、洞头。

建设7个货运中心:分别为双屿、南白象、七里物流中心及滨海、瓯北、古岸头、龙湾货运中心。

物流中心1.双屿物流中心,运输能力2010年为120万吨/年,2020年为200万吨/年,主要为市区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2.南白象物流中心,运输能力2010年为180万吨/年,2020年为300万吨/年,主要为过境货物以及温瑞内河运输提供物流综合服务,远期发展成为物流园区。

3.七里物流中心,运输能力2010年为80万吨/年,2020年为150万吨/年,主要为七里港货物的集疏运以及七里片工业区提供物流服务,远期发展成为物流园区。

4.依托状元岙深水港区,建设港口物流园区。

第九章 中心城市绿地系统与河湖水系保护规划规划至2020年,温州市基本形成复合型生态绿地网络系统,总的绿地面积3477.35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3.37平方米。

绿地结构规划以东海、瓯江、外围山体作为绿化背景;绿心由大罗山和三垟水网组成,由绿心延伸的绿楔与自然山体及河流水系结合;利用景山、大罗山的余脉或水系延伸穿越城市,作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隔离;沿瓯江北岸在楠溪江、盘石山—黄华(沿七里组团北侧),翁垟组团北侧设置生态隔离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