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县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3.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汉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刺史制度C.实行盐铁专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交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
这将会导致()A.大量自耕农出现B.土地兼并加剧C.有效保护非耕地D.田庄经济产生5.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
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
这反映出()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微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6.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
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
这种现象说明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7.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金一两换银四两;万历中期赤金止七八换;崇祯中期十换。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海禁造成对外贸易的萎缩B.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影响C.佛事兴盛导致金价的上涨D.吏治腐败导致银价的下跌8.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
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
这表明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9.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B.唐代城市兴起。
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10.“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
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到:“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
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
”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果D.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12.在中华文明演进的不同历史时期,长江两岸产生了许多城市。
明清以来,不同政权所建立的都城(北京是原有的首都)也多在长江沿岸,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A.辛亥革命起事在武昌、建都在南京B.19世纪80年代重庆正式开埠通商C.19世纪40年代上海出现西式建筑D.沿江城市成为接受欧风美雨的先驱13.据统计,1820年至1952年中国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3降到了1/20,实际人均收入从世界平均水平降到了平均水平的1/4。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内部动荡与列强侵略B.西学东渐与经济衰退C.生产停滞与民族危机D.政局混乱与工业落后14.陈独秀说:“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
就是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
这反映出A.帝制符合中国当时历史潮流B.共和制度缺乏广泛社会基础C.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其必然性D.中国人民思想意识十分落后15.电影《我的1919》中,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不断被传诵复制。
目前学者们遍查资料档案,并未发现该精彩发言的记录。
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A.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证明中国要求的合法性B.宁可信其有,不排除以后会找到相关资料证据C.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合理的D.该发言反映了国人的心声,也具有史料价值16.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
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A.经济结构的差异B.中央集权的强弱C.思想解放的程度D.海军实力的高低17.1844年,一个长期居住中国的英国人搜集了中国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标上当地的价格送至英国,看是否能按照这样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
这说明A.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英国B.中国土布制造工艺领先世界C.家庭生产比社会生产具有优势D.中国士布具有巨大竞争优势18.《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19.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
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
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20.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A.平等自由B.城邦优先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21.据公元前1世纪的散文集《阿提卡之夜》记载,有个叫路丘斯·维雷丘斯的人,让奴隶捧着钱袋,自己四处扇人耳光,然后付罚金。
他说:“谁穷到付不起25阿斯(《十二铜表法》规定的对他人侵辱应付的罚款),以至于不能去羞辱别人呢?”这个案例说明A.罗马法缺乏对人格的保护B.罗马法逐渐走向没落C.法律建设需要与时俱进D.法律维护统治者利益22.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
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
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23.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
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二十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
这一历史事件A.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B.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促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表明中国生产力有巨大飞跃24.据统计1789——1998年,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的文职官员共有16人,其中总统2 人,内阁部长1 人,参议员1 人以及法官12 人。
其中有7 人(全部是法官)被审判定罪并被免去公职。
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B.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C.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D.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25.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
”这说明当时英国() A.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B.传统的经济政治格局已被彻底颠覆C.绅士由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D.国内外贸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26.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
这一做法可能使()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27.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废止苏维埃革命的旗号,放弃此前各项阶级革命的目标,……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改制改编,“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
中共这一举措A.反映了国共两党的阶级本质一致B.表明了中共放弃最高革命纲领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28.新中国“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2年形成草案,1953年开始执行,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B.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建没C.国家对工业建设认真慎重D.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29.《大刀进行曲》曾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
该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的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
这变化表明A.国民党放弃“攘外安内”的政策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30.1955年年底至1956年年初,大约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大城市相继召开规模盛大的群众集会,宣布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