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作品的构图

摄影作品的构图

摄影的构图
为什么有些图片比另外一些更有吸引力?
这张图裁切不正成了方格式。这真是我们喜欢的方式吗? 如果你愿意改变它的比例,伸出手在你面前,试着把它裁成竖格 式。你可能见过艺术家这样做。现在试着再做一个横向的裁剪。 看图,改善它们,培养你照相的眼睛,这是一个好方法
我们看一下怎样通过寻找视觉上的简洁化来提高图片的 质量。首先,让我们决定一下把谁作为图片的兴趣中心 点,是公用电话,是桥,抑或仙人掌?。我们选择仙人 掌作为主体,把朴素的天空作为背景,再靠近些拍摄, 我们就使画面更简洁,并提高了它的表现力
• 曲线极具柔 美,题材极 为广泛,表 现山路,曲 径通幽。表 现河流,蜿 蜒曲折。表 现山峦,跌 宕起伏……
3、曲线
4、折线
• 折线是多条直线的 组合,常有出人意 料的表现效果。
• 看似不规 则、散乱 的线条, 组合在一 起却能达 到一种诗 情画意的 效果。
5、不规则线条
6、线条的配合使用
7、大与小
• 图23、荷塘 中虽然没有 鲜艳的荷花 ,
• 两簇不同大 小的荷叶却 似乎昭示着 这里很快就 会充满盎然 生机。
7、大与小
• 图24、父与 子,一大一 小,使画面 充满生活情 趣。
8、左与右
• 图25、列队中的女兵,大家的目光都朝向前方(画面的左方),而一名朝向 画面右方的女兵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大家都会想,这是为什么呢?)
3、从完整性构图到非完整性构图
• 不完整构图优势之三——选择 重点
拍一张照片如同写一篇文章,
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观
点独到。这样的文章不仅能
吸引读者,还能引起思考和
共鸣,如果是“流水账”只
会让人觉得乏味。所以,拍
照需要进行取舍。将自己最
想要表现的部分提炼、拍摄,
将另一半不需要的部分剔除,
这些就能取得一幅更具有个
TIPS: 这种半张脸的构图方法还应用于以下的条件:被摄对象是斜视或者一只眼睛 是盲的。这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解决之道。
3、从完整性构图到非完整性构图
• 过去,人们都习惯在画面上把 一切东西都表现出来,追求完 整。被拍摄事物要尽可能清楚 ,面面俱到。所以传统的摄影 尤其是人物摄影,基本上都是 :被摄者的发型、五官、饰物 、着装一览无余;在构图上多 数都是拍摄人物完整的正面或 者3/4 的侧面。不过,这种完 整性构图时常被打破,大量有 个性的不完整构图作品的出现 ,使我们突然发现不完整构图 的影像更具有魅力,完整构图 并非是不容破坏的定律,传统 观念需要转变。
1、绘画中的留白
• 优缺点分析 :我们在拍摄风景时,时常会留有很 多空白,而并非将所有景物都框在取景框里。留 出的空白不仅让画面显得大气,而且更让画面具 有感染力和联想力。
1、绘画中的留白
• 在拍摄时,要把握好主体对象的位置。因内容少 ,空间大,主体的位置就显得举足轻重。放得不 理想,就会影响整张画面的效果。
1、虚与实
图4、大雾中背景的“虚”与前景的“实”的对比,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
2、疏与密
图5、拍摄花丛或其它小物体 时,如果适当地分成两个或 多个区间,通过区间内数量 的多少进行对比构图,可以 使画面更加生动。
2、疏与密
图6、茂密的树叶与树下宽广 的空间形成对比,真是“密 不透风,疏可走马”。
2、疏与密
1、虚与实
图2、利用慢速度拍摄,人物、香火的“虚”与周边场景的“实”形成反差
1、虚与实
• 虚与实的对比是 一种常用对比法 ,通过“虚”来突 出“实”。
图3、巧用“虚”的阴影与“实”的建筑形成对比,会让观者在作品上停留更长的时间
• 虚与实 的对比 是一种 常用对 比法, 通过“虚 ”来突出、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并没有放弃对时尚的追求,小女孩身穿艳丽的服 装,在枯草堆上的认真地表演,仿佛自已就是专业模特置身于T形台上,这样 的作品怎能不叫人眼前一亮,充满感动。
10、热闹与凄凉
• 图27、在政府门前正热闹非凡,狮子在鞭炮的硝烟中舞动 ,一派节日气氛,佝偻着身子,背负着大包小包,拄着拐 杖的老人正好走过门前,强烈的对比仿佛画外还有很多的 故事要述说。(此幅作品获今年无忌月赛2月份亚军)
• 更为常见的是多种线条组合式构图,对比 强烈,形成视觉冲击。
(1)折线与弧线的配合
6、线条的配合使用
• 更为常见的是多种线条组合式构图,对比 强烈,形成视觉冲击。
(2)直线与曲线的配合
6、线条的配合使用
• 更为常见的是多种线条组合式构图,对比 强烈,形成视觉冲击。
(3)直线与弧线的配合
6、线条的配合使用
• 图11、朝霞与晚霞极为瑰丽 ,常与湛蓝的天空混合在一 起,画面往往赏心悦目,所 以摄影爱好者比一般人要勤 快,常出没出早晚,寻找转 瞬即逝的美丽。
4、冷与暖
• 图12、深蓝天空与闪电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人间的灯火给保留了一 丝暖意,似乎告诉人们,这里还有一个安全的港湾。
4、冷与暖
• 图13、很多人在下雪时只注意到了雪的美丽、纯洁,很兴奋的拍了一通 ,结果大部分不是曝光不足就是曝光过度。如果注意冷暖结合,就能拍出 迷人的画面。
图7、围成一圈的稠密观众与 中间的表演人物形成对比, 哪怕这个人在画面中所占的 位置很小,但却很容易吸引
视线朝向“中心人物
3、刚与柔
图10、从钢铁的逢隙中生长 出来的绿叶,显示出生命的
顽强。
4、冷与暖
• 生活中,冷与暖是指温度不 同,在人们的印象中,红、 粉、橙这些颜色给人以火热 、温暖的感觉,而蓝、紫、 青这些颜色给人以冰冷的感 觉。
我们选择把主体放置在右上交叉点,这样我们可以看到 海鸥的整个阴影和指向海鸥的大部分足迹。
摄影构图第一招:
寻找线条
线条是摄影构图中随处可见,合理运用图片中的线条可以使画面更具美感
1、直线
• 直线比较规整、 严谨。常用于表 现建筑的高大、 景物的纵深。形 成强烈的透视效 果。
2、弧线
• 弧线即有直线的规整、对称,又具曲线的 柔美,是一种刚柔并剂的线条。
在这两张图片中我们的确距离主体够近, 但是左图中杂乱的背景把海鸥掩饰了起来。 只需稍微改变你的视角,海鸥在蓝天的映衬下视觉上显得很突出
对图片进行构图从而使你照相的意图清楚地体现。 安排图片上的其它部分作为你选择的兴趣中心点的补充。 我们中的大多数更喜欢右图,因为停车场和教堂古遗迹的气氛相抵触
我们正在谈论构图的简洁,你可能不得不做出另一个决定。 你的图中应该包含主体多少?而且就象上面这样横向构图吗?
• 更为常见的是多种线条组合式构图,对比 强烈,形成视觉冲击。
(4)同种线条的交错
7、线条的重复与打破重复
(1)重复的线条能形成一种节奏和韵律,但要注意线条的变化, 单一的音符是令人烦躁的,变化的音符才能构成优美的音乐。
7、线条的重复与打破重复
(2)在重复的线条中掺入元素,如同打破重复的节奏,使人为之一振。
3、从完整性构图到非完整性构图
• 不完整构图之优势二——实现 对观者的“心理号召”
一张摄影作品,若是某个部 分突然消失,必然会对观者 的视觉心理产生召唤。我们 会千万百计地凭借经验去补 充那些缺欠的部分,根据部 分去猜测整体。此图中的女 性左半边脸的缺失,并没有 破坏画面,相反它的不完整, 正好唤醒人们的视觉记忆和 想象力。
性,更加夺人眼球、与众不
同的影像。
此图中舞蹈演员的拍摄采用了非完整性构图,目的是突出
演员的双眼,来强调她的精神世界。
若是不通过蓝丝巾的遮挡,那么人物的眼睛将不再成为主
体,而重点将移位。
3、从完整性构图到非完整性构图
• 不完整构图优势之四——将形 象引到画面以外
不完整构图同时还能显示出 一种开放性,它将形象引伸 到画面以外,它迫使我们从 画面走向更广阔的想象世界 甚至现实生活,这时候你会 发现原来的封闭世界已经被 打破。
2、意境(言外之意与言内之意 )
• 在绘画中,意境是非常重 要的。绘画时常使用简单 的视觉形象来象征一种寓 意和心情。而这种意境的 使用,在摄影中也非常适 用。特别是在东方,传统 的东方文化一直以含蓄为 特征,寄情于景。所以在 摄影中,很多摄影爱好者 也喜爱寄情于照片中。
而此图的两个弯枝飘摇在沙漠中,显得孤独,但又坚挺和刚强。
摄影构图第三招:
对摄影构图观念大解放比法
1、绘画中的留白
• 概念解释:国画中的留白是一种构图艺术,在图中某些地方需要留出空白, 不能用颜色填满整张图,以此增加图画整体的美观和意境。在摄影中,将国 画中的留白的概念引入,同样适用。但这种留白的概念在摄影中其实相当于“ 做减法”。因为摄影艺术在意境中与绘画是共通的。不能老是把画面堆砌得满 满的,留下一些空白,留下一些联想,这也是摄影中追求意境的一种有效的 手法。
3、从完整性构图到非完整性构图
• 过去,人们都习惯在画面上把 一切东西都表现出来,追求完 整。被拍摄事物要尽可能清楚 ,面面俱到。所以传统的摄影 尤其是人物摄影,基本上都是 :被摄者的发型、五官、饰物 、着装一览无余;在构图上多 数都是拍摄人物完整的正面或 者3/4 的侧面。不过,这种完 整性构图时常被打破,大量有 个性的不完整构图作品的出现 ,使我们突然发现不完整构图 的影像更具有魅力,完整构图 并非是不容破坏的定律,传统 观念需要转变。
也许你更喜欢竖向构图,就象我们用框线框出的部分。选择权在你。
主体直接处于中心位置的图片,趋向于更加静 止,比起主体偏离中心位置的图片,少了些趣 味性。
构图进阶指南:三分法 可以使用三分法指导我们主体怎样偏离中心位置。
拍照之前,假想把你的画面横向和纵向分为三部分。这 些假想的分隔线的交叉点为放置趣味中心点提供了好的 构图的四个选择。选择依赖于主体和你想把主体放置于 那个位置。
4、冷与暖
• 图14、朝阳刚好照射到庙宇上,阳光照耀下的房子与前方处于暗处冰冷 的雪形成强烈的反差。估计这时大家都更想到有阳光的地方去晒晒太阳吧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