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考试答题技巧
刑法学考试试题的特点,从历次刑法试题看,一是题量大,二是覆盖面广。
另外,每张试题都有重点章,重点节,重点章节都占不少分数。
从这些特点来看,在考前准备复习阶段,既不能把复习面拉的太小(有的只复习几章),要全面复习,又不能对教材中的所有章节平等对待或时间上平均分配。
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搞好经济好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多下功夫。
所谓重点章节,我认为是从简答、述论、案例分析几个方面容易出题的章节。
根据以往考试和目前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以下章节属于重点章节。
有“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和刑事责任";“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正当行为”;“刑法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制度”。
有“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等。
刑法试题题型为: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填空;四、名词解释;五、简答;六、论述;七、案例分析。
为了帮助考生提高应考能力,掌握答题要求和技巧,下面对每种题型的答题要求和技巧分别介绍。
(一)关于选择题。
不管是单项选择题还是多项选择题,此类题型既是检验考生对所学刑法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是考查老先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会应用。
对于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历来是考生感到难度较大并且丢分较多的题。
从历次阅卷情况看几乎全部考生选择题没有一个得满分的。
之所以这样,一个是选择题覆盖面大;二是考生基本功不扎实,在平时学习时对某些问题、界限中的关键点没有把握住。
要答好选择题,除了平时下功夫,把基础搞扎实外,在答题技巧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每个小题的题义审清,题干要求的是什么;二是在此基础上,一般采用“确定法”,直接把一眼确定的正确答案写在括号内。
如果一时不能肯定哪个正确,可采用排除法,即把认为错误的答案去除,剩下的则属正确的,如果还确定不了,可采用比较法(这在多项选择中时常运用),将比较以后认为更准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
(二)关于填空题。
填空题比较简单,从答题的要求来讲,务求准确(不仅内容准确,而且用字用词也要准确)。
(三)关于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刑法学基础知识是否真的掌握了。
从考核要求来讲,名词解释属于“识记”。
要想把名词解释题答好,只有平时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才能达到真正掌握。
答题时要注意规范化,不能随意编。
(四)关于简答题。
此类题型历次试卷中都有这类题型,一般是每张试卷上有三至四个简答题,每小题5分。
这类题对于考生来讲,是容易得分的,一般来讲,经过充分准备,绝在部分题都在考生复习的范围之内。
尽管如此仍不可掉以轻心,在简答题上,根据我们历次阅卷发现考生在这类题型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只从形式上问答,而没有从实质内容上回答。
如题: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的区别是什么?
有的考生这样回答,两者的区别是:
①主体不同:
②客体不同;
③客观方面不同:
④主观方面不同。
还有的考生对这四个方面,只回答主观方面a和客观方面两个方面不同,对于这种只从形式上而不从实质内容上回答,评分时一分不给。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要么是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认真细微,要么是对所要回答的内容没有掌握。
二是所答非所问。
仍如上题: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的区别是什么?
有的考生这样回答:两者的区别是:
诬告陷害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人身权利,又扰乱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其主体为一般主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的行为:在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迫诉的目的。
而报复陷害罪的客体也是复杂客体;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打击复他人的行为;在主观方面出于故意,并且具有报复他人的目的。
从考生回答的上述内容来看,考生在复习准备阶段对此题不公复习过,而且容记忆的也比较准,只是由于对答题的技巧或答题的要求没有掌握好,而使本应得分的题未能得分。
三是复习时不够全面,以致于出现简答题都是空白,一字未写。
有的即使写了也是编了一遍,毫不沾边。
以上是在简答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把简答题答好,取得较好的成绩,除了平时要认真复习、准备以外,我认为从技巧上应引起注意。
对于简答题,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问什么答什么,无须做解释。
对于“区别”类型的题,在复习准备时,要注意查看《刑法学》教材中每个具体罪中的“(二)该罪的认定部分”,教材中的一般都写明此罪与彼罪区别的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对此要认真地看、认真地记。
在考试时,临场发挥一定要注意,对罪与罪之间的区别应对应着答,这样才符合答题的要求。
如上面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的区别,正确的回答是:
①两者主体不同,前者为一般主体,后者为特殊主体,即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②两者在客观方面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后者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复陷害他人的行为;
③两者的犯罪对象不同,前者的犯罪对象可以是任何人,而后者的犯罪对象只能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
④两者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迫诉,后者只是为打击报复。
对于回答“特征”(或构成)方面的简答题,只要把构成要件(如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体等)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即可,不需要分析或解释。
(五)关于论述题。
论述题和简答题一样,也是考生得分的一个机会。
因为从整个教材来看,出论述题的范围并不大,一般在复习时都会涉及到。
但近些年来,论述题对一些学员变成了老大难,有的考场,有一半考生的论述题是空白卷。
有的虽写了一大篇,随意编写,不能得分。
要想在论述题方面少丢分或得高分,关键是在平时复习时下功夫,在全面看(即凡可能出论述题的地方都应看)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中的特征、界限要反复看。
从近几年论述题来看,有的是以“异同”为题(这类题把相同点不同点对应着答出来即可);有的以“特征”加“区别”为题(此类题回答时要层次分明,即先把特征写清楚,然后写区别(对应着写),不要怕麻烦。
(六)关于案例分析。
此类型既是检验考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是检验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回答这类问题对多数考生来讲,有一定难度。
为帮助考生正确分析案例,下面我就案例分析的步骤、方法和要求结合具体案例谈点个人意见,供考生参考。
案例分析
甲,男25岁,捕前系某厂工人,1987年8月10日因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1995年3月10日刑满释放。
1998年5月10日在某市公园冒充公安人员,对在公园谈恋爱的男青年乙和女青年丙说:我是公安局的,你(指乙)大白天在公园耍流氓,走!跟我到公安局去!边说边拉乙,乙害怕被扣在公安局丢面子,忙从上衣口袋掏出300元钱给甲,请求私了。
甲把钱装进自己口袋后说:今天亏遇上我,放你们一把,今后要小心。
说罢扬长而去。
不久案发甲某被捕。
问:对甲如何定罪处罚?
考生在分析案例时,首先确定该案属于哪种犯罪(或与那种罪相似),其次考虑在此种犯罪中应注意划清的界限(即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然后再最后确定犯罪性质或是否构成犯罪。
在本案中从使用的方法看和招摇撞骗罪相似,但从被害人交付财物的心理状态看又和敲诈勒索罪相似,
由于甲非法占有了他人财物,对于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案件的定性,应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案件,应以实际取得财物的方式(或手段)以及被害人交付财物的心理状态来定性。
结合本案可以看出:甲采用以带走相威胁,乙害怕丢面子被迫交出财物,有了这两点,我们对此案的性质就可以确定。
分析的步骤、方法是:
答:甲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理由是:
①在客观方面,甲冒充公安人员,以带走相威胁,使乙产生怕丢面子的恐惧心理,被迫交出财物,甲的行为具备了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
②在主观方面,甲把乙的钱装在自己口袋便扬长而去,说明甲在主观上不仅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人财物的目的;
③甲是一个工人,25岁,具备了犯罪主体条件;
④甲把乙的300元钱拿走,使乙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
综上所述,甲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采用威胁要挟手段,使乙产生精神恐惧被迫交付财物,具备了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处罚:甲在刑满释放后五年内又犯新罪,根据刑法第65条的规定,构成累犯。
因此,对甲应当从重处罚。
案例分析一般分三步,一是定性;二是理由,理由部分按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去分析;三是处罚部分,这部分不是让考生具体裁量刑罚,而是看案例中的犯罪人有无法定的从轻、从重、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以及是否需要数罪并罚等。